紅旗渠精神永在(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秋末冬初,太行斑斕。空中俯瞰,紅旗渠宛如巨龍蜿蜒。
10月2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安陽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考察時說,“紅旗渠精神永在!”
消息傳來時,17歲的張寧珂正在上課。這名林州市林慮中學高二(21)班學生,比其他同學更顯興奮。
“作為00后‘渠四代’,她不怕臟不怕累,身上沒有一點嬌氣。”班主任王相雲說。張寧珂的家庭,和紅旗渠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在林州,紅旗渠精神的故事也講不完。
一家人
“我是聽著紅旗渠故事長大的。”
這是不少林州人的開場白,更是張寧珂的真實寫照。
她小時候,看過一本小人書。其中一頁,畫著太奶奶送太爺爺去工地的場景。
那是上世紀60年代的事。當時,數萬林縣(今林州)人“一錘一钎一雙手”,削山頭,開隧洞,架渡槽,在太行山腰,修了一條1500公裡的水利工程——紅旗渠。“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
自此,林縣人擺脫了“以一罐水當彩禮”的窘境,解決了吃水難。
紅旗渠總干渠樞紐工程分水閘處,建有紅旗渠紀念館。每次來這兒,張寧珂總會細看山碑牆。上面刻著的81名烈士名單裡,有她的太爺爺——張運仁。
修渠初期,一次排除啞炮時,張運仁不幸犧牲。當時,他的兒子張買江才13歲。
“你爹他閉不上眼,娘我也咽不下這口氣。你去,什麼時候把水引進咱村子,你什麼時候回來見娘!”張買江聽娘的話,帶上鋪蓋走向紅旗渠工地。“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大業,不修成大渠不還鄉”。
1965年4月,紅旗渠總干渠通水。一年后,三條干渠竣工,紅旗渠修到了張買江家門口——桂林鎮南山村。“到現在我都記得,參加完紅旗渠建設勞模大會,我隨著奔流的渠水跑回家,進門就喊‘娘,我把水帶回來了’,母親的眼淚止不住地流……”
今年74歲的張買江,在電視上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紅旗渠紀念館的消息。“總書記說,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於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聽到這些話,我內心非常激動。”
一件深藍外套,一雙黑布鞋,張買江依舊矯捷。這些年,他一次次來到紅旗渠,向年輕人講述戰天斗地、鑿渠引水的歲月。“隻要身體允許,就要把紅旗渠精神一直講下去。”
張買江兒子張學義,也即張寧珂的爸爸,1988年到紅旗渠工作,2008年起調到灌區管理處合澗渠管所,是一名“護渠人”。冬天來了,他砸冰保暢。夏天到了,他值守防汛。秋天來了,他提防作物秸稈掉進渠裡……“我父親囑托我,一定看好渠、護好渠、管好渠、用好水,服務好老百姓。”
還有一年多,張寧珂就要高考。她對歷史感興趣,想以后研究紅旗渠的歷史。
一個村
紅旗渠修成后,林縣留下好多金句。
如“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寧可苦干,不可苦熬”等。
其中一句,流傳極廣:“當年紅旗渠都修成了,今天還有什麼困難我們克服不了?”
10年前,提到這句話的林州人裡,有45歲的郁林英。
她家住黃華鎮廟荒村。村子一度是全鎮唯一一個省級貧困村。2012年,郁林英放棄城市舒適生活,回到村裡任村支部書記。
瞅瞅太行,看看渠水,郁林英“心裡隻有一個字”,那就是“干”。
她與駐村第一書記一道,忙裡忙外。事情千頭萬緒,很長一段時間,她每天休息兩三個小時。再苦再累,也沒老輩人修渠難。“咱就一步一步走,讓太行山、紅旗渠見証!”
受益於國家扶貧政策,先是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不久,5個自然村之間通了水泥路。繼而,路燈亮了,氣也通了,項目來了,村裡還成立了公司。“荒”村不再沉寂,村民和村集體富了起來。
2015年,林州首家120千瓦村級光伏發電站,在廟荒村建成。當年,村集體收入10萬元。隨后,她組織村民流轉土地,成立種植合作社,種植花卉、苗木、中藥材。引進電商,包銷農戶的板栗、花椒。
村子背靠太行,紅旗渠一干渠穿村而過,距市區僅7公裡,為啥不試試旅游?這樣的想法,郁林英也有。
她跑北京招商,引旅游項目。2017年,幸福廟荒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村子成了遠近聞名的“渠畔人家”特色民宿旅游村。紅旗渠干部學院“研、學、游”基地,也在村裡挂牌。
目前,村裡有農家院14戶,特色院20戶,綜合年收入60余萬元,65戶村民受益。而今,廟荒村成了2A景區“網紅”村。皂角樹下、渠水旁邊,常有三五游客拍照留影。
今年,郁林英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她說,“黨的二十大報告說,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咱們廟荒村的發展機遇來了,咱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郁林英相信,靠著紅旗渠精神,廟荒村的鄉村振興路會越走越寬。
一直在
紅旗渠精神,在哪?
它在一家人的四代傳承裡,在一個村子的脫貧攻堅裡。
遠遠不止如此。
林州人說——
“紅旗渠精神鐫刻在一塊塊太行山石上,融入一滴滴紅旗渠水中。”
“不管工作還是生活,‘紅旗渠精神’不斷被提及、學習,融入到了我們血液中。”
“我們政府官網叫‘紅旗渠網’,干部學院叫‘紅旗渠干部學院’……”
他們又說——
“學校裡,用紅旗渠精神育人。校本課程《走進紅旗渠》、紅旗渠精神教育館、紅領巾長廊、紅旗渠走廊等,都是傳承精神的載體……”
“林州每個階段,都離不開這個傳家寶。你看,上世紀60年代修渠、80年代外出發展建筑業、90年代大辦鄉鎮企業和市屬工業、十八大以來加強生態建設,我們‘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
“連安陽新建的民用機場,也叫‘安陽紅旗渠機場’。”
他們還說——
“今年秋天,人教版四年級數學教材更新。第二頁有一幅插圖,就是紅旗渠!”
“去年秋天,黨中央批准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其中就有‘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很有教育意義,大家都應該來看看。’來咱紅旗渠參觀的人,可多嘞!紅旗渠風景區,2015年游客量45萬多,2021年接近85萬。”
他們愛說——
“上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志》記載,1971年至1980年,來林縣參觀紅旗渠的外國人士達11300多人,涉及五大洲119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林州工匠,走遍了全國,還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跟著林州建筑人,‘紅旗渠精神’走遍世界。”
他們更說——
“今天,物質生活大為改善,但愚公移山、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變。”
“‘紅旗渠精神永在!’我們會一直傳承下去!”
“你聽,我們安陽,有首歌兒,就叫《永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