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全國政協召開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匯聚智慧——

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人民政協新實踐)

本報記者  易舒冉
2022年12月01日05: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圖為無人機拍攝的黃河乾坤灣。
  新華社記者 陶 明攝
  下圖為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的古黃河兩岸風景如畫。
  杜永昌攝(人民視覺)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黃河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文明,黃河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日前,全國政協召開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部分政協委員和特邀代表圍繞“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協商議政,廣泛凝聚共識。大家認為,黃河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資源富集,具有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良好條件,要在探索中進一步明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定位,處理好國家屬性和地方特色的關系,穩中求進、久久為功。

  挖掘文化價值,講好黃河故事

  黃河九曲十八彎,千折萬轉流入茫茫大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黃河,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如今的黃河兩岸正在美起來。

  通過視頻連線,站在河南省蘭考縣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觀景點的河南省政協委員、開封市政協主席曹忠良說道:“建議打造治理黃河主題展示區,將最具影響力的標志性事件、重大水利基礎設施和重要遺跡等列入其中,把堅持人民至上、生態優先的‘黃河故事’講得更精彩、更生動。加強對焦裕祿精神等偉大精神的宣傳弘揚,傳承紅色基因,推進文化自信,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梳理黃河文化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加強黃河文化對外傳播,有助於國際社會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郭衛民看來,目前對黃河文化全面性、系統性研究尚需加強,還缺少“黃河故事”的國際表達。他建議,加快構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內容體系,努力提升展陳能力,不斷創新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現代傳播方式,多方位展示推廣黃河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自治州佛教協會會長達扎·尕讓托布旦拉西降措長期關注黃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他提出建設黃河河曲文化博物館聚落群等建議,並表示可以編創少數民族歌舞劇目《黃河》,創作唐卡長卷《黃河》等,進一步豐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內涵特質。

  完善工作機制,實現高質量建設、差異化發展

  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一項系統工程,兼有文化建設、文物保護、生態保護和促進高質量發展等多重使命。委員們表示,要強化跨部門、跨地域統籌,增強政策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同時鼓勵各地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園區,實現高質量建設、差異化發展。

  陝西省政協委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注意到,沿黃省份基本建設工程中的考古任務呈井噴式增長,工程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還存在矛盾。他建議,相關部門開展專題調研,進一步保障考古經費,取消考古招投標制度﹔完善考古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延長考古單位資金使用周期,確保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后續工作順利開展。“打通考古發掘、研究闡釋、展示傳播全鏈條,推動黃河文化公園建設落地惠民,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重大決策部署。”孫周勇說。

  針對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副主任王震中在發言中表示,歷史文化遺產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需把已有的“大遺址”或“考古遺址公園”等充分利用起來,把展示與長期的考古發掘統一起來,改變一些不可移動文物修繕后“一鎖了之”的做法,讓這些不可移動文物“活起來”,完善解說牌和解說詞,傳遞其歷史文化內涵價值。

  “應做好頂層設計,科學劃定政府與市場的責權利,綜合採取市場化、法治化和信息化的手段,盤活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運維體系。”甘肅省政協委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維君認為,要積極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上下游產業延伸和融合,對於大型建設項目而言,在注重投資回報的同時,還應加強對項目良性發展的支持力度,形成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補血”和“造血”機制。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祁述裕認為,要從國家層面統籌規劃,盡快明確重大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具體內涵、標准和數量,以此作為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各項工作的基礎和依據。“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點任務是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通過實施重大工程,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祁述裕說。

  推動文旅融合,打造精品文化園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師范學院院長馬宗保認為,以理念領先、技術領先、模式領先為標准打造新型智慧公園應成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一個著力點。他建議,把數字技術融合應用納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頂層設計,加強實體公園與虛擬公園融合交互,積極探索數字文化發展新模式。

  “立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需用全局視野推動文旅融合跨區域創新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王愛琴建議,實施黃河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推進“國家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區”建設,創新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發展模式。

  提到文旅融合,委員們還建議,加強黃河“幾”字形國家旅游風景道建設,培育文化區域游、古城古鎮游、紅色黃河游等品牌,讓人民群眾在領略山河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

  “做好公園內生態環境保護與防洪減災工作,是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內容。”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光謙建議,全面做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運行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充分考慮防洪減災問題,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為流域保護與開發、河流治理與防洪減災的典范。

  與會的部委有關負責同志對大家的建議一一作出回應。在互動交流環節,大家還圍繞黃河流域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識體系設計進展情況、如何調動社會力量多元參與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1日 18 版)

(責編:牛鏞、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