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雲南滄源著力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

阿佤山鋪展興邊富民新圖景(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本報記者  沈靖然
2022年11月26日05: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冬日的阿佤山沐浴著暖陽,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上班老村的堅果地裡,老支書岩團正忙著統計分析果樹生長情況。70歲的他總也閑不下來,得空就往地裡跑,“大家都在加油干,我也要多出一些力。”

  閑不下來的還有上班老村黨總支書記楊林和村干部們,他們團結帶領鄉親們脫貧之后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正著力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楊林說,“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囑托,跟鄉親們一道擼起袖子加油干,建設好美麗家園,過上更好的日子。”

  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滄源佤族自治縣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2021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縣邊境村的老支書們回信,勉勵他們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

  如今在滄源縣,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正加緊推進。阿佤山上,沿邊村寨,興邊富民的新圖景徐徐鋪展。

  補上短板,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促增收

  “難點在於轉移工蜂幼虫,操作時要心細、眼銳、手穩。”11月16日下午,班洪鄉班洪村的蜜蜂擴繁場裡,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員黃家興正給50多名蜂農培訓中蜂蜂王人工培育技術。

  打開蜂箱,黃家興將移虫針貼著巢房壁放下去,手腕紋絲不動,然后又貼著巢房壁慢慢返回,工蜂幼虫浮在移虫針上,隨后被輕輕轉移至蠟碗中。

  村民們跟著練習起來。“大家好好學,把技術問題解決了,蜂蜜質量才能提上來。”班洪村黨總支書記楊志良在一旁鼓勁。

  背靠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班洪村有著發展養蜂產業的優勢條件。2018年起,村民紛紛從事這項“甜蜜產業”,可一度因養殖技術沒跟上,蜂箱裡的蜜蜂全跑了。

  為幫村民養好蜜蜂,楊志良帶著村干部多次赴外地蜂場學習,“在定點幫扶單位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協調下,我們還把養蜂專家黃家興團隊請到了村裡。”

  2021年5月,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雲南滄源試驗站挂牌成立。黃家興團隊常駐班洪村,開展蜜蜂育種、高效養殖等科研工作,為村民培訓中蜂養殖技術。

  胡蜂帶來危害,不注意人工飼喂,不會養育蜂王……專家團隊很快發現當地蜂農養蜂“有箱無蜂”的症結。

  “必須對症下藥。”每年6月,野外胡蜂數量開始增加,楊志良和村干部輪流帶著蜂農們守在蜂場周圍,人工捕捉胡蜂。6月至9月是滄源的雨季,一下雨,楊志良和村干部們就穿梭於各個蜂場,檢查人工飼喂情況,“雨季,蜜蜂不好採花粉,要增加人工飼喂。”

  “這辦法真管用,現在蜜蜂飛逃率控制在了10%左右,我家養了100箱,一年收入近10萬元。”蜂農刀國華告訴記者。

  楊志良介紹,班洪村目前約有1400箱蜂群,村裡還自建了一個蜂蜜加工廠,去年加工蜂蜜40噸,產值超過200萬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楊志良說,“我們將立足生態資源優勢,擴大蜜蜂養殖規模。去年村裡已種下近300畝米團花,計劃以米團花為蜜蜂蜜源生產黑蜜,黑蜜市場價能賣到普通蜂蜜的4倍。”

  干部帶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沿著班老鄉下班老村平整的水泥路往山下走,蜿蜒的道路繞著山上連片的堅果林。

  “以前哪有這麼好的路,都是窄窄的泥巴土路。”下班老村黨總支書記肖鴻告訴記者。

  2021年6月,村裡決定硬化產業路。按照規劃,修路要砍掉137棵堅果樹,其中有肖鴻家的101棵。而一棵堅果樹,市場價約500元。

  “大家都吃過沒路的苦,我第一個砍樹。”肖鴻帶頭,村民們紛紛響應,水泥路順利修通。

  “過去運堅果,靠人背牛馱,一天下來身子骨像散了架。如今小貨車能開到山腳下。”下班老村村民陳國亮說,“上世紀80年代,老支書賽金帶著村民們拿鐵鍬沿著山坡挖了3年,終於挖出一條連通山上山下的產業路,現在肖書記不顧自家損失也要修路。村干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幾十年來沒變過。”

  走在下班老村的村舍間,花香扑鼻,手工彩繪與牆體上的木鼓花盆相得益彰。“村裡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道路硬化,家家戶戶出門就能看花、伸手就能摘果,游客越來越多。”下班老村老支書賽金說。

  今年3月,下班老村改善人居條件。“把豬圈牛舍搬到村外,大家的居住環境更美了。”村民會上,賽金率先發言。

  “老支書,可我家當初建牛舍花了不少錢,搬起來心疼吶!”村民劉明強說。

  “不能隻想著眼前,政府出資幫大家改善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村民們也都能分紅。我先給自家60隻雞挪個窩!”賽金帶頭,黨員干部領著全體村民干成了這樁事。

  滄源縣副縣長李樹榮介紹,2021年11月省裡啟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以來,滄源邊境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產業發展不斷夯實,23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已完成大部分考核指標,167個自然村中已有123個任務達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我們要進一步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努力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示范點。”

  人才回引,壯大鄉村振興新生力量

  勐董鎮芒回村的稻田裡,稻谷已經收割完畢,村民肖艾那正忙著翻地滅茬。“今年稻谷產量比往年翻了一番,村民們都說,別看新書記年輕,可真有本事吶!”肖艾那說。

  “這是我們種植新品種的對照試驗田。”芒回村黨總支書記王麗紅告訴記者,“我剛回村時發現,村裡種植的水稻品種老化嚴重,產量提不上去。我帶著村民們購買良種對照試驗,終於找到了最適合我們這兒種植的品種。”

  今年31歲的王麗紅,在大學學的是農業經濟學,畢業后通過縣裡人才回引計劃回村。前不久,村裡規劃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王麗紅和村干部們四處搜集資料,對比多個項目,在村民會上用幻燈片演示,最終定下養殖品種和方式。眼下,她正發揮自己學農的專業優勢,在村裡試種甜竹、燈籠果等,尋找適合當地的種植項目。

  從班洪鄉公坎村村委會出發向東約10公裡,半山腰上有一個田園綜合體。果園裡種植了110畝血橙、柚子和茂谷柑,園子裡還有卡丁車道、彩虹滑道等游樂設施。這天正值周末,從縣城、周邊村寨過來的游客絡繹不絕。

  今年32歲的刀金華,大專畢業后入伍,2020年退伍后當選公坎村黨總支書記。在他牽頭組織下,村集體成立旅游公司負責運營田園綜合體,今年7月開業以來,平均每月游客上千人,收入10萬多元。

  “游客到這就想吃佤族地道的土菜,我們的食材都來自周邊村寨,村民的雞、牛、蔬菜不愁銷路。”旅游公司廚師鄭河光告訴記者,目前公司18名員工都是本村村民,“現在我每月工資3500元,年底公司還會給村民分紅。”

  滄源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天德介紹,通過實施人才回引計劃,滄源縣從各村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等人員中發掘、培養本土人才,列入村兩委后備干部,目前共儲備村組級后備力量190名,實現每個村至少有1名大學生村干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將繼續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廣闊舞台,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6日 01 版)
(責編:袁勃、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