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科學傳播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

——“科學傳播與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研討會舉行

2022年11月25日21:20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小字號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 陸航 實習記者 楊非非)11月25日,“科學傳播與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研討會在西安外國語大學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來自全國科學傳播、新聞與傳播領域的專家學者百余人,聚焦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視域下探討科學傳播的蘊涵、挑戰和路徑,以科學傳播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

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程中,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從歷史上來看,人類文明發展的變革始終是在科學技術的變革更新中進行的。西安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白黎在會議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有力突破,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白黎表示,科學技術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而科學傳播的傾向和效果也會影響科學技術的進程以及國民的科學涵養,對先進科學成就與應用科學的採納與普及更是時刻離不開媒體傳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研究總結現代科學在我國的傳播規律和傳播特點,有助於為當下科學技術傳播的模式創新提供建設性意見,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知識文化交流環境,提升廣大民眾的綜合素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豐富了人類對文明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擴寬了人類文明邁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促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具有深遠持久的歷史意義。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李延潮在開幕式講話中表示,我們要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為契機,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構建與傳播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我們要從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推動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闡釋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我們要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時代背景,深刻揭示世界文明發展規律,著眼世界文明發展大勢,構建與傳播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科學的文化至關重要。陝西省公眾科學素質發展聯盟理事長丁德科在《科學的文化與科學傳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演講中認為,新時代科學的文化必須樹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指導思想,堅持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戰略,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堅持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基礎支撐。丁德科認為,科學的文化強調文化素質,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科學素質是人才素質的鮮明時代特征,培養科學素質是創新學習的根本所在,高等教育的科學傳播要堅持促成科學思想,養成科學精神,學成科學方法、科學知識,善於運用科學傳播推動科學素質提升。

突發疫情期間的科學傳播及輿論引導問題,是以科學傳播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現實面向。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教授吳鋒在《突發疫情期間的科學傳播及輿論引導》主題演講中認為,伴隨疫情歷時過長,人們普遍精神疲累,當前疫情防控進入2.0時代,國內與國外輿情交織,國內輿情風險增多,科學傳播的重要性格外凸顯。吳鋒指出,突發疫情期間科學傳播面臨諸多挑戰,科學傳播的標准面臨挑戰,反智主義沉渣泛起,國際社會反華輿論興起。為此,要採取科學的輿論引導策略,增加官民輿論場的“最大公約數”,通過切實做到“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來建構共識,同時提高輿論承受力和輿論韌性。

以科學傳播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現實面向上需要洞悉當前科學傳播面臨的理論趨勢。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賈鶴鵬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民科學素質——基於實証研究的反思》主題演講中指出,當前科學傳播面臨新的理論趨勢,面臨科學素質角色受到的質疑,以及造成的不實信息泛濫機制,科學傳播逐步轉向極化。與此同時,隨著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 and more)與更多認知模型應用於科學傳播,公眾參與科學還是參加科學(Participation versus engagement)受到理論關注,伴隨新的網絡科學傳播環境對經典理論的改寫,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科學與媒體的關系。

立足不同學術視角對科學傳播進行理論重訪,有助於以更好的科學傳播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苗偉山在《重訪科學傳播——來自批判文化研究的聲音》的主題演講中認為,從批判文化研究的視角來看,權力關系、交叉性、情景性,以及主體性/能動性是重訪科學傳播的重要維度。批判文化對於科學傳播的重要啟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在科學傳播的教學、實踐、管理、評估以及社區服務等層面建立批判文化的思維視角,從而引導我們更好地立足權力關系、交叉性、情景性,以及主體性/能動性等視角,去審思當前科學傳播的理論與實踐。

在以科學傳播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背景下,知識媒介化趨勢是必須予以高度關注的重要現實問題。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秀麗在《知識媒介化何以可能?——社交媒體知識傳播的“可見度”考察》的主題演講中指出,當下社交媒體成為知識傳播的主導性媒介,媒介化的知識傳播引發了新的知識革命,社交媒體知識傳播的“可見度”成為審思知識媒介化現實可能性的重要視角。張秀麗認為,在知識傳播的社交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知識傳播以知識與媒介的同構共生為特征,社交媒體的媒介邏輯在對知識傳播的再造實踐中表征出“知識媒介化”態勢,社交媒體知識傳播以一種“新可見度”的路向,形塑了知識媒介化的現實實踐圖景。

本次會議系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習黨的二十大”校慶系列學術活動之一。會議由陝西省公共科學素質發展聯盟、西安外國語大學主辦,陝西省科學傳播與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西安外國語大學國際輿情與國際傳播研究院、西安外國語大學科研處·科研機構管理中心、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承辦。

(責編:趙光霞、牛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