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
“奮斗在新時代,感到很驕傲”
10月28日,觀眾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體驗互動項目。 |
10月28日,觀眾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全面推進社會建設 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展廳參觀“笑臉牆”。 |
10月10日,觀眾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展廳內參觀。 |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互動展區人機共駕智能飛行研究平台。 |
金秋十月、天高雲淡,在北京展覽館的廣場上,紅色波浪形雕塑和大型噴泉將“奮進新時代”五個大字襯托得十分奪目。自9月27日在北京展覽館開幕以來,“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引發參觀熱潮。10月31日起,展覽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個人可通過線上預約免費參觀。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北京展覽館,透過一件件實物模型、一段段視頻畫面、一幅幅圖片圖表,與眾多觀眾一起,感受新時代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見証非凡十年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設有序廳、中央綜合展區、地方展區、展望展區、室外展區和互動展區等6個展區,通過圖片、實物、模型等6000多項展覽要素,讓觀眾全面感受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
走進中央綜合展區,記者迎面看到一座“奇跡號”帆船造型雕塑——金黃色的巨帆上,記錄著新時代中國在經濟、科技、制造、航天、海洋等領域取得的亮眼成績。
從2012年到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從53.9萬億元上升到114.4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萬元增長到3.51萬元﹔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4.4萬億元增長到39.1萬億元﹔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34位升至12位﹔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到31.4萬億元……一串串數字,銘刻著過去十年中國創造的“奇跡”數據。
在“經濟建設奮楫揚帆 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展覽單元的“方寸之間”實物展示牆上,布置著十幾組展品:從芯片模塊,到農作物良種,再到刀具、軸承部件、醫療器械……一件件展品,生動體現了十年間中國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躍升。
參觀者楊先生不停地拍照記錄。他告訴記者:“看到這些快速增長的數字和令人震撼的實物展品,我深刻體會到國家愈發強大。就像‘奇跡號’帆船一樣,十年來,中國像一艘巨輪劈波斬浪、勇往直前。作為一名中國人,奮斗在新時代,感到很驕傲!”
在展覽中,觀眾能看到不少國之重器的實物或模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大柱段模型、天問一號著陸器和祝融號火星車模型、奮斗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模型、C919國產大型客機模型……這些科技感十足的展品,彰顯著中國的創新實力。
在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的月壤展台前,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副教授徐超久久駐足。他告訴記者,自己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看到祖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感到由衷自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十年來,我們深切體會到國家對科技、對人才、對創新的重視。參觀此次展覽后,更是備受鼓舞。”
十年間,中國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展覽在“全面推進社會建設 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單元的開篇,布置了一面印著一張張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民族百姓笑臉的“笑臉牆”,上方寫著一排大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參觀者們紛紛在這面牆下拍照留念。
一個玻璃展櫃內,陳列著一面紅色旗幟,上面繡著“攻堅”兩個大字。這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下司鎮下司村的脫貧攻堅尖刀排隊旗。在尖刀排的帶領下,當地群眾與貧困作斗爭,165戶533人建檔立卡戶全部“清零”。旁邊的展櫃中,則是厚厚一沓來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懸崖村”阿土列爾村的貧困戶收支賬本,記錄了脫貧歷程。
“看到這些展品,確實覺得十分震撼。”參觀者石女士對記者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6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是多麼不了不起的成就,我為我的祖國感到自豪!”
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展覽單元,“五基”協同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體系模擬沙盤格外引人注目。天基衛星、空基遙感、航空無人機、移動監測車和地面觀測5種手段集於一體,創新實現對重點區域、重點目標的高精度、短周期協同監測,彰顯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展廳牆上,一張圖表簡潔明了:截至2022年6月,全國333.75萬個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管理實現全覆蓋,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逐步健全。修改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濕地保護法、黑土地保護法、長江保護法……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化、法治化蹄疾步穩。
來自北京市門頭溝區的鄧先生參觀后對這一展覽單元印象深刻:“過去十年,中國扎實推進綠色發展。霧霾天氣、黑臭水體越來越少,藍天白雲、綠水青山越來越多,生態環境狀況實現歷史性轉折。就拿空氣質量來說,PM2.5濃度降低了,我們老百姓的感受很明顯,獲得感滿滿!”
展示各地變化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的地方展區,亮點紛呈。內蒙古的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模型、北京的冰雪運動互動體驗、海南的自由貿易港建設沙盤、重慶的長江水樣……一路參觀下來,中國大江南北的錦繡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許多精心布置的展品令人驚嘆。
在黑龍江展區,冰塊形狀的大屏幕上,滾動播放著冰雪風光影像。展板上重點介紹了黑龍江實現糧食生產“十八連豐”的成就:2021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573.5億斤,佔全國總產量的11.5%,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
一名來自黑龍江的參觀者告訴記者,在展覽中看到自己家鄉的展區,特別興奮。“看到展板上介紹‘中國人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我深感榮耀。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有我家鄉的貢獻!”
山西展區中,既有高科技產品也有人文之美。例如展出的由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手撕鋼”,學名為不鏽鋼精密箔材,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精密電子等領域,生產難度很大。2020年,太鋼刷新紀錄,將“手撕鋼”最薄厚度軋制至0.015毫米,實現了從依賴進口到世界領先的跨越。而轉到另一側的展櫃,觀眾則會看到多件精美絕倫的平遙推光漆器,黑色的漆面上用金線勾勒出山水花鳥,栩栩如生。精致的傳統工藝引得許多參觀者嘖嘖贊嘆。
參觀者劉先生告訴記者,他最喜歡的展品是山西展區裡3D打印的雲岡石窟五華洞雕刻。“將最新的科技與最古老的藝術結合起來,這種感覺十分奇妙。未來,這些新技術在文物保護、傳承方面一定會大有作為。”
以新技術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的展品,在展覽中還有很多。
在甘肅展區,觀眾可以在巨大的弧形屏幕上為敦煌壁畫上色,還可以通過一個數字敦煌3D全息展示平台,看到莫高窟極具代表性的第45窟的7身唐代原作彩塑。據展覽講解員介紹,該平台採用了激光掃描和結構光柵等技術,對石窟彩塑進行三維掃描和紋理拍攝后,完成三維重建藝術復原,最終實現對敦煌石窟彩塑的多角度、立體式呈現。
四川展區中,一處仿照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雅安基地的大熊貓制作的實物模型,成為了熱門打卡點。在互動體驗區,觀眾掃一掃二維碼,就能在手機上進入互動界面,“撫摸”大熊貓,“戴上”川劇頭飾、“畫上”川劇臉譜,錄制一段獨一無二的短視頻。
在北京展區,“燕京八絕”櫥窗裡,《凝香聚瑞》花籃、《錦繡和美》果盤、《文明互鑒》寶鼎、《四海升平》景泰藍賞瓶,個個巧奪天工。這些蘊含著花絲鑲嵌、雕漆、景泰藍等傳統技藝的展品,是2014年APEC會議等重要會議的對外贈禮。
展覽中還能看到各地百姓的幸福生活。
步入重慶展區,一座“山城印象”立體屏幕,呈現出重慶“立體交通、山水環繞”的城市畫像。屏幕背面,則是一處處溫馨的山城百姓幸福生活畫面: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火鍋,學生在明亮整潔的教室裡上課,市民走進藝術展覽參觀……“吊腳樓”內的8扇“窗戶”,展現著人民共享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等新時代景象。
在貴州展區,一個展櫃中擺放著一把看似普通的木吉他。展覽講解員向記者介紹,這把吉他來自貴州省正安縣,目前,正安縣已成為全球最大吉他生產基地,帶動近1.5萬人在家門口就業、6000余人穩定脫貧,“一把小小吉他背后凝聚著千萬個家庭的致富夢”。
在河南展區,一架古箏引起了參觀者萬紅的好奇。講解員向他詳細介紹,過去,河南省蘭考縣飽受風沙災害困擾,上世紀60年代,時任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帶領干部群眾廣植泡桐樹,以治理風沙。上世紀80年代,蘭考縣人民發現泡桐樹是制作樂器音板的上佳材料,從此,泡桐樹變成了當地百姓的“致富樹”。如今,中國民族樂器行業95%以上的音板取自蘭考泡桐,蘭考全縣共有各類民族樂器生產企業219家,年產值達20多億元。
了解了古箏展品背后的故事,萬紅告訴記者:“沒想到,一棵泡桐樹能在蘭考縣發展出一個支柱產業,並且帶動當地百姓致富,讓昔日的貧困縣成為‘中國民族樂器之鄉’。這太了不起了!”
在地方展區,還有更多豐富的觀展體驗等待觀眾發現:穿越長廊感受南海海底的奇妙世界,戴上耳機收聽由中國天眼接收到的“來自宇宙的聲音”,找到為不同職業設計的“福”字印章,給親友送上“福氣”……
參觀者耿碧瑩告訴記者:“參觀這個展覽,我覺得非常震撼,也很受鼓舞。祖國幅員遼闊、風光無限,很多省份展示出了當地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成就,讓我印象深刻。希望以后有機會,我能到祖國更多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激發奮進熱情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開展一個多月來,引發熱烈反響,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在參觀后表達激動之情。
黨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參觀展覽后表示:“這些非凡成就,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親歷者、奮斗者。如今十八洞村從擺脫貧困邁向鄉村振興,我們有信心一定能夠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看到健康中國建設成果的照片和數據后,黨的二十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付素珍表示:“‘白衣戰士’肩負著護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我將繼續堅守崗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好群眾的健康‘守門人’,不斷為建設健康中國、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貢獻。”
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劉立梅觀展后向記者表示:“十年來,我們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靠的是我們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作為一名人民公仆,我會做好本職工作,把為人民服務牢記在心,多為群眾辦實事。”
青海赴中央和國家機關挂職干部臨時黨支部組織主題黨日活動,通過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全面、系統、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參與活動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副縣長李琳瓊表示:“看到新時代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激發了我們踔厲奮發的勁頭、勇毅前行的動力。挂職回去后,我將努力工作,讓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在共和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曾在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期間做過3個月志願者的吳恬靜,參觀展覽時,一看到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就激動地拉著同伴一起合影。她對記者說:“可愛的冰墩墩將我一下子拉回到參與冬奧會志願服務的那段時間,那是我永遠難忘的一段時光。我相信北京冬奧會的成功,不僅是中國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僅是體育的勝利,更是團結的勝利。中國體育未來也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隨父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台灣青年林璟雯,參觀展覽時,特意拍攝了位於中央綜合展區“堅持‘一國兩制’ 推進祖國統一”單元的一幅壁畫——廈門與金門隔海相望,畫上的文字寫著“廈門用早點,金門吃午餐。共飲一江水,兩岸一家親”。然后,她把這張照片發在了自己的朋友圈中。談及大陸最近十年的發展,林璟雯的體會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來大陸就業,因為大家都能感受到大陸經濟發展迅速。
更多參觀者的感受,被記錄在展區的留言簿上。記者翻閱發現,厚厚的本子上,已寫滿大家的祝福。每句真摯的話語,都寄托了人民的期待,充滿了奮進的熱情。“看到展覽中一項項科技成果,都覺得好厲害,祝我的祖國越來越強盛繁榮!”“脫貧攻堅的成績彪炳史冊,鄉村振興我們會做得更好。”“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期待祖國更燦爛的明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