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畬鄉

![]() |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 |
![]() |
寧德市蕉城區八都鎮猴盾村村民在採茶。 |
![]() |
蕉城區金涵畬族鄉上金貝村村民 |
![]() |
福安市穆雲畬族鄉虎頭村 |
![]() |
蕉城區九都鎮九仙村村民 |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著作《擺脫貧困》出版30周年。打開這本書,可以看出習近平當年對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深深思考:閩東畬族地區的發展要走一條“雙向開放”和“雙向開發”的道路,“雙向開放”即對內、對外同步開放,“雙向開發”即資源和市場同時開發。
寧德市,別稱閩東,是福建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是全國最大的畬族聚居區,畬族人口超過20萬。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閩東畬族群眾接續奮斗,發展特色產業,搬進美麗新居,保護傳承民族文化。今日畬鄉,擺脫了貧困,開啟了鄉村振興新征程。
立足特色,找准產業——
“村裡迎來大發展”
今年6月,斯裡蘭卡駐華大使帕利塔·科霍納走進一座閩東畬族山村。在這座山色青翠、薄霧輕籠的村庄裡,他發現了一件“寶貝”,並興奮地表示,想將它帶回國。這個村庄是遠近聞名的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寶貝”則是赤溪村的脫貧模式。
赤溪村脫貧,歷經30多年不懈探索。
“路無三尺寬,地無三尺平”“三餐食番薯,遮體破衣裳”“終年砍毛竹,不足換油鹽”……一首首民謠,描繪了赤溪村當年的窘境。
在脫貧攻堅路上,赤溪村歷經依靠援助的“輸血”式幫扶、易地搬遷的“換血”式扶貧和綜合開發的“造血”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福鼎市陸續派出市、鄉干部組成的工作隊,蹲點赤溪村,幫助村裡理清發展思路。工作隊發現,赤溪村耕地面積少,但山高霧多,產出的白茶味道香醇。於是,茶產業成為赤溪村的主導產業。如今,村裡幾乎家家戶戶種茶,白茶收入佔到村民人均收入的四成以上。
2013年,大學畢業的杜贏回村當起“新農民”,籌集近百萬元創辦茶葉加工廠。“很多村民種茶,但村裡沒有茶葉加工廠,我就萌生了回鄉創辦加工廠的想法,把村民的茶葉收購加工后賣出去。”杜贏說。
杜贏長期在外跑客戶,頻繁參加茶博會對接客商,他的公司營業額逐年遞增,去年突破了500萬元。杜贏的公司已擁有標准化廠房3000多平方米,帶動當地農戶800多人增產增收。“村裡迎來大發展,公司的客源也拓寬了。”杜贏說,最近,他引進了新設備,准備增加人手,沖刺更高的銷售額。
有了產業就有了發展基礎。赤溪村建起了“畬村白茶產業園”,在提升茶葉品質上下功夫。村裡還通過與白茶龍頭企業合作,幫助茶農提升產業化水平,形成持續、良性的“造血機制”。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2萬元、村集體收入超過255萬元。
走進赤溪村,隻見一幢幢民居白牆黛瓦、鱗次櫛比,一排排商鋪沿著筆直的大道延伸,與村外綠意綿延的茶山交相輝映。
依靠白茶等特色產業,赤溪村實現了美麗蝶變,這讓帕利塔·科霍納眼前一亮:“茶葉是斯裡蘭卡主要的出口農產品之一,我可以把赤溪村茶農擺脫貧困的模式帶回去,讓斯裡蘭卡農民學習借鑒。”
赤溪一直是習近平的一份牽挂。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通過人民網和赤溪村村民視頻連線,寄語赤溪村:“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你們的實踐也印証了我們現在的方針,就是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發力。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厲,在現有取得很好成績的基礎上,自強不息,繼續努力。扶貧根本還要靠自力更生,還要靠鄉親們內生動力。但是黨和國家會一直關心你們、支持你們!”
近年來,寧德畬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相繼走上致富路。
蕉城區金涵畬族鄉上金貝村發展蜜柚種植,成立蜜柚專業合作社,注冊“金貝蜜柚”商標,帶動農民增收。
福安市穆雲畬族鄉虎頭村土壤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種出來的水蜜桃果大核小、顏色鮮艷。當地政府投資建成集銷售、分揀包裝、冷鏈物流、數字展示、科學研究等為一體的水蜜桃產業中心,提升當地水蜜桃品牌價值。
告別“憂居”,搬進“優居”——
“跟住在公園裡一樣”
村道寬敞,打掃得干干淨淨﹔樓房嶄新,排列得整整齊齊。衛生所、活動中心、休閑廣場等設施一應俱全……這裡是蕉城區九都鎮九仙村。
30年前,九仙村是另一番景象。在歷史上,畬族人依山而居,有的村庄緊貼懸崖峭壁而建。作為一個典型的畬族村,九仙村也不例外,房子“挂”在半山腰上,大多瓦殘木朽、風雨飄搖。
村民鐘珠文永遠不會忘記一個日子。1987年9月11日,九仙村突遭泥石流災害,一夜之間被亂石、碎瓦覆蓋。
九仙村舊址土層結構不穩定,專家勘測后建議舉村搬遷。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告別大山的九仙新村建了起來。
2016年,國家重點工程衢寧(衢州—寧德)鐵路寧德段建設需征用九仙新村,蕉城區決定在附近新建現代化小區九仙花苑。“兩次搬遷,一次比一次好。從茅草房到磚瓦房,再到如今的小別墅,以前不敢想的生活,現在實現了。”村民蘭幫均說。九仙花苑是一座智慧小區,借助智慧社區精細化管理平台,實現了社區3D綜合態勢雲圖展示、智慧安防、智慧防疫、智慧宣傳等功能。
昔日“憂居”,今日“優居”,畬族群眾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寧德加快推進畬鄉人居環境整治,讓畬鄉“優居”更優。
福鼎市太姥山鎮財堡村草木蔥蔥、碧水潺潺,一派清新怡人的田園風光。“村子很漂亮,隨便拍一張照片,都能拿來當手機壁紙了。”參觀完財堡村,福鼎市攝影愛好者溫興權感嘆道。
以前,財堡村河道裡常漂著生活垃圾。這兩年,村裡加大力度開展環境整治,推進水系治理、整治私搭亂建,並將環境衛生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同時啟動村民家門口衛生評比獎懲制度,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易地搬遷和環境整治過程中,畬鄉留住了民族風情。
霞浦縣三沙鎮東山村曾深居大山,畬族群眾住在茅草房中,僅有一條小路通往行政村,每當遇到惡劣天氣,村民常常數日無法出村。搬遷新建后的東山新村,成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鄉村治理示范村。樓房外牆上畫著精美的畬族風情畫,村裡還建成畬歌樓和多處畬族文化牆。
畬鄉優美的環境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了大量游客。
沿著G1523甬莞(寧波—東莞)高速公路行駛,駛近蕉城區林厝服務區時,人們會看到一座畬族圖騰鳳凰的雕塑。進入服務區,濃濃畬族風扑面而來:原汁原味的畬族特色小吃飄香四溢,獨具風情的畬鄉節目輪番上演……這是全國首家以畬族風情為主題的服務區,今年初正式開放。
毗鄰林厝服務區的一個村子裡,常常飄蕩出清亮悅耳的歌聲。村子名為猴盾村,是蕉城區八都鎮的一座畬族聚居村。猴盾村青山綠水、畬歌悠揚。2021年,猴盾村完成了畬族風情廣場、歌樓、旅游公廁、停車場等10余個基礎設施建設,在提升村民生活條件的同時,保留了畬族傳統特色。
從林厝服務區驅車前往猴盾村,10多分鐘便能抵達。“林厝服務區后通道開通后,來村裡的游客明顯變多了。”猴盾村村支書雷美鳳指著建設完成的后通道說道。
憑借秀美的畬村風貌,福鼎市硤門畬族鄉瑞雲村近年來成為鄉村旅游新景點。對於家鄉的變化,村民鐘進朝感觸頗深:“自從搬到新村后,道路擴寬了,房子漂亮了,臟亂差的衛生死角不見了,一個個小公園建起來,生活在村裡跟住在公園裡一樣。”言談間,鐘進朝滿臉笑意。
74歲的瑞雲村村民王天賢在村中經營一家雜貨店。他說:“在村裡生活了幾十年,這幾年變化最大。”村容村貌改善后,游客多了不少,雜貨店生意日漸紅火。
創新方式,傳承文化——
“用文創‘點亮’畬鄉”
衣袂飄飄、儀態翩翩,畬家男女熱情好客﹔
古朴清越、純淨空靈,畬族歌曲唯美動聽﹔
十指翻飛、懸絲提拉,提線木偶活靈活現。
畬族繁衍數千載,文化光輝燦爛。近年來,寧德創新形式挖掘、保護、傳承畬族優秀文化。
借助新平台,畬族文化煥發新光彩。
“茶葉種在深山,清明谷雨芽發青,清明谷雨茶當旺,採茶阿妹滿山逛……”24歲的雷清梅歌聲清亮婉轉。與老一輩畬族歌手不同的是,大多數時候,她的舞台在直播間裡。
雷清梅是寧德畬族民歌“雙音”代表性傳承人。“雙音”是畬族山歌中唯一存留的二聲部山歌歌種,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多年來,雷清梅一直活躍在網絡上,通過直播和發布視頻等方式,弘揚畬族傳統文化。
在雷清梅看來,畬歌傳承最缺乏的是展示的平台。於是,她身著畬服,在各大網絡平台唱起畬歌。她將原生態畬族“雙音”與現代音樂相融合,創作出更加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需求的《畬山茶歌》《畬鄉歌謠》。雷清梅漸漸成了小有名氣的畬家“代言人”。 2022年央視春晚上,雷清梅身著“鳳凰裝”,以一曲《採茶歌》驚艷亮相。“作為年輕一輩,我們應該大膽創新,讓畬族文化傳承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雷清梅說。
經過創意挖掘,畬族文創產品日益走紅。
每逢節假日,蕉城區七都鎮北山村便會熱鬧起來。今年6月,坐落於北山村的寧德首個畬族主題文創園開園,迅速成為市民和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一對畬族青年文創形象,總能吸引參觀者的目光:畬族小伙頭戴深藍色斗笠,身穿亮藍色對襟上衣和黑色褲子,圓滾滾的小肚,讓他顯得格外可愛﹔畬族姑娘則身形苗條勻稱,明快時尚。“這是文創園裡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也是文創產品中賣得最好的。”文創園負責人蘭作掇說。
在文創園文創展示區一隅,一張長桌上圍坐著七八個孩子,平日裡活潑好動的他們此時格外安靜。他們一手握著模型,一手拿著畫筆,神情專注地在模型上勾勒圖案。
目前,文創園共設計畬族文創產品400余件。文創園還與10多個省份的近60名年輕設計師合作,讓新產品能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我們想用無限創意挖掘畬族文化,用文創‘點亮’畬鄉,讓這片土地成為更多人的‘詩和遠方’,成為更多人心中美的載體。”蘭作掇說。
畬族文化是閩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一個響亮的文化品牌。近年來,畬族醫藥快速發展,畬歌協會相繼成立,畬族非遺傳承人越來越多。
9月6日,寧德市畬族文化發展促進會成立,旨在挖掘、保護、弘揚、傳承畬族優秀文化。“我們要充分發揮畬族人才的智慧和資源優勢,總結提煉畬族文化的精神內涵,推動民族文化創新發展。”寧德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局長蘭志旭說。
本版照片均由寧德市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