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推進全民科普  筑牢創新根基

——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法執法檢查

本報記者  王比學
2022年08月02日05: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法執法檢查,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

  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實施至今已整整20年,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對該法開展執法檢查。4月至7月,檢查組分為4個小組,分赴北京、山東、河南、廣東、雲南、新疆6省(區、市)進行檢查。

  檢查組認為,科普法的制定實施,為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國務院及各部門、各地方堅持黨對科普工作的全面領導,認真組織實施科普法,推動科普工作體系逐步健全,科普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民科學素質大幅提升。但隨著時代發展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科普本身的理念、內涵、機制、形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科普法已難以適應新時代創新發展的要求,需要及時修改完善。

  傳播內容形式日漸豐富

  公共服務效能有待提高

  “透過這個望遠鏡,就可以看到美麗的星空。” 在漫步天空室,孩子們正在學習天文知識。

  6月25日,檢查組來到河南省科普示范社區——鶴壁市淇濱區泰山路街道東方社區。這裡的科普活動室、漫步天空室、閱覽室、電子顯示屏等一應俱全,科普知識滲透在每個角落,一派濃濃的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

  檢查了解到,目前,科普已成為科學素質提升的重要手段,面向青少年、農民等重點人群的科普活動蓬勃開展。如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大國工匠進校園、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等品牌活動深入開展,貼近百姓、影響廣泛。大量膾炙人口的科普原創作品投放市場,呈現出多樣化、分眾化發展的趨勢。科普傳播正由線下平面化向線上數字化、智能化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科普傳播信息化變革向縱深推進。各地通過網絡、微博、微信形式傳播的科學信息已佔八成以上,成為公眾參與科普、了解科學的主渠道。

  在常規檢查的同時,檢查組還通過抽查的方式,隨機選擇了一家大數據產業園展示中心。

  這是一家省級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5月建成,2200平方米,中心有5名科普工作者,負責展示中心的接待、服務、管理和科普教育工作。

  這裡的硬件都很新,也很現代,但由於疫情和離市區較遠等原因,目前來參觀的人並不多。抽查小組提醒,還是要想盡辦法擴大受眾,才能物盡其用。

  “傳感器永磁同步電機系統”……面對生僻的專業術語,抽查小組建議,多用一些動漫、游戲等生動活潑的形式解釋這些深奧的科技新詞,不僅易懂,而且有趣。

  科普法規定,科普工作應當採取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堅持群眾性、社會性和經常性。但檢查發現,部分科普場館使用效益還不夠高。有的地方重場館建設、輕科普服務,科普場館有“展”無“教”,沉浸式、趣味性、體驗性互動少,創作展出質量不高,對公眾吸引力不強。同時,由於信息技術和媒介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對科普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但有的地方和單位在新技術利用上落后於時代發展,尚未形成信息化、全媒體、多渠道的科普傳播矩陣。

  檢查組建議,繁榮科普作品創作,提升科普作品原創能力和制作水平,運用新技術手段開發動漫、短視頻、游戲、科幻片等科普作品,豐富科普作品新形態﹔創新科普傳播形式,強化新技術在科普傳播中的應用,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加強科普信息化建設﹔提升科普服務效能,堅持以公眾需求為導向,增強科普傳播參與、互動和體驗效果,用老百姓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讓生動有趣、直觀快捷的科普進入千家萬戶、觸手可及。

  科普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投入和需求仍存在差距

  鄭州眼健康科普館是河南省級科普基地,通過科學普及眼科教育,提高護眼意識,營造愛眼護眼的氛圍。檢查組饒有興致地駐足觀看,生動有趣的圖文展示與多維立體的互動體驗空間,讓大家大開“眼”界,獲取了不少眼健康知識。

  “你們是公益科普館,運營的錢由誰出?”“基本建設由發改委,布展宣傳由地方財政支持。”檢查組囑咐當地政府部門負責人:“你們要支持他們的運營,保証公益科普館的正常運營。”

  檢查了解到,目前我國財政投入穩步增長,大部分經費用於舉辦科普活動、建設科普場館,著力保障科普工作重點項目,科普場館建設加快發展。2020年全國共有科技館和科技類博物館1525個,比2006年增加193.8%。

  科普法規定,各級政府應當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檢查中,有的地方和基層單位反映,科普經費投入和實際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影響了科普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投入總量仍顯不足,2020年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171.72億元,僅佔全社會研發投入2.44萬億元的0.7%,不足1個百分點,比重明顯偏低。一些地方科普經費投入欠缺,近幾年有的地市州科普經費壓減50%—70%,有的甚至未安排科普經費。

  檢查組建議,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地方政府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科普事業。加大科技館免費開放力度,加強免費開放資金保障,對捐贈財產用於科普事業或者投資建設科普場館設施的,依法給予優惠。充分利用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開展科普,加強科普基礎設施規范管理。

  加快法律修改完善進程

  健全科學普及法律制度

  科普法實施已20年,有必要進行修改完善。此次執法檢查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調查了解實踐對修法提出的新需求,提出修改法律的意見建議,為修改完善科普法提供堅實可靠的依據。

  “你作為基層科普工作者,對修法有什麼建議?”在一家科普館,檢查組問館長。

  “建議出台通俗的法律解釋,現在的法律條文太不好理解了。”館長直言。

  “也確實如此。現行科普法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什麼叫科普?科普什麼?這些內容將來在修法中應一一明確。”檢查組回應。

  檢查中,各地都提出了修改科普法的建議,總的原則是修改科普法要堅持繼承與發展並重的原則,鞏固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現行法律制度,細化豐富相關條款以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並結合發展形勢和實踐經驗,補充增加新的制度措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重要論述,完善科普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增加科技創新、科學精神、科學素質等方面的內容﹔強化科普發展的主體責任,完善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的體制機制,擴充社會組織、科普工作者等方面的條款﹔體現科普立法的時代性和前瞻性,突出新媒體科普傳播功能,加強新形態新媒體環境下科普內容的規范和引導,強化科普信息傳播管理,新增科普活動、科普產品等方面的規定﹔完善科普發展激勵機制,加強對科普人員的激勵和保障,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科普的動員、激勵和監督機制﹔加強與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的有效銜接,促進科研與科普有機結合,推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融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2日 06 版)
(責編:趙欣悅、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