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大時代】福州:千園之城擦亮“青綠”底色 “有福之州”激揚海濱山水

2022年07月29日20:28 | 來源:央廣網
小字號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為立體展現各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時代》系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大時代、筑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央廣網福州7月28日消息 “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畫裡”。當下福州,盡顯生態之美、發展之美。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福州市考察期間,殷切寄語當地干部群眾:“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態條件得天獨厚,希望繼續把這座海濱城市、山水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眾。”

好山好水,孕育幸福之城。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州市持之以恆治水護水,努力護好城市山水格局。十年間,福州經緯持續擴展,城市格局悄然變化,幸福指數持續提升,良好的生態環境更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2021年,福州GDP較2011年實現近3倍增長,躍居福建第一﹔福州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達92.32%,獲評中國十大“大美之城”。

福州,全國最綠城市之一,鳥瞰西湖,宛如翡翠(央廣網發 石磊磊 攝)

仲夏時節,央廣網記者走進福州,感受這座城市的十年蝶變。

把“滿城綠蔭”種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福州是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來自湖北的陳大爺年輕時來榕創業,如今一家三代已經定居福州,含飴弄孫的陳大爺滿眼都是福州的好。

福州市擁有58座山體、156條內河,是一座山水城市、“千園之城”。為讓“綠水青山”更多地造福人民群眾,近年來,福州依山傍水建設了數百公裡長的城市綠道,這些被稱之為“福道”的城市休閑步行綠道,串起一座座山峰、連起一條條河流,將山道、水道、巷道相互串聯,市民漫步其間即可“看山、望水、走巷、憶鄉愁”,暢游整個福州城,讓“有福之州”的人們生活在實實在在的綠水青山之中。

福山郊野公園是深受市民喜愛的網紅打卡點(央廣網記者 童正忠 攝)

位於福州鼓樓區西部的福山郊野公園“福道”,依山傍水蜿蜒盤旋20公裡,串聯起大腹山、五鳳山、科蹄山3座山和36個重要景觀。公園的設計既保護了原生態自然植被,也保留了山林鄉野風貌。市民沿起伏曲直的“福道”或登高覽城,或沐浴山林,自得其樂。

夏日午后,市民郭先生漫步在“福道”上甚感愜意,是因為這座公園有了智慧化低碳互動活動:隻要游客在公園智慧大屏前注冊,即可享用園區內智能座椅上的無線充電、網絡、音響等功能,甚至能兌換禮品、認種樹木。

“這是公園智慧化建設給大家帶來的新福利。”福山郊野公園服務中心主任李濱介紹說,2021年,福山郊野公園完善智慧步道等設施建設,推出“數字+金融+生態”理念,既提升園區固碳能力,又引導市民參與綠色生活,目前注冊打卡人數接近10萬。

福州有2200多年建城史,青山繞城、河網縱橫,公園星羅棋布,不僅有40多個綜合性公園,還有1500個街頭公園、串珠公園,妥妥一座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的“千園之城”。福州人形象地稱自己“出行300米見綠(地)、500米進(公)園、5公裡即可達森林公園”。

福州三坊七巷的古厝有溫度、有故事,南后街牌坊已成古城地標(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千園之城”是福州市民家門口的生態福利。“這些年,我們實實在在干的事,就是把‘有福之州’的‘山水福’‘生態福’送到老百姓身邊。”福州市園林中心基建處處長王永強告訴記者,福州努力建設山水園林城市,打造綠色幸福家園,不斷厚植城市生態底色,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同時,結合城市智能管理,打造智慧公園,擴展公園休閑消費業態,辦好大眾茶館,實現從“賞園”到“享園”,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健身、觀景兩相宜,福州金山公園裡悠然自樂的市民(央廣網發 鄭祖植 攝)

福州十年“筑綠”,鋪就了全域綠道網絡:131公裡長的山地步道與501.7公裡濱水綠道、200多條傳統老街巷緊密相接,379個串珠公園、1000多個街頭公園舉步可達,一條條“福道”融進了城市肌理,串起了市民幸福生活﹔福州十年建園,把“滿城綠蔭”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綠色,已成為這座山水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寧的最美底色。”王永強說。

“治河護水”再現萬鳥翔集魚翔淺底

山是福州的脊,水是福州的魂。

福州因水而美、因水而興,各城區規劃河道共139條。曾經有一段時間,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基礎設施跟不上,福州城區內澇、水體黑臭現象較為嚴重。

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和福建工作時,開展源頭治理、生態引水、內河立法及西湖綜合整治系列行動,福州水系治理擂響戰鼓。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州將黑臭水體治理、內澇治理、污染源治理、水系周邊環境整治、水系聯排聯調統籌考慮,環環相扣、同步實施。

“現在河清水暢、花花綠綠,生態變好了,樓變高了,整個福州氣質都變了。”66歲的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林山是福州美麗“蛻變”的見証者。他說,十多年前,閩江兩岸很多是棚戶區、舊屋區、老屋區等,現在,南北江濱公園綿延數十裡,閩江北岸中央商務區、海峽金融商務區恰似福州CBD雙引擎,福州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了。

福州創新內河治理模式,利用河道網絡串起一個個綠地公園(央廣網發 福州園林供圖)

“讓河道‘長得出水草、藏得住魚蝦’成為常態,這是我們治水的初衷。”福州市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市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主任高尚說,福州在全國率先組建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統籌負責城區水系管理與調度指揮,進行防洪、排澇、調水、污水治理一中心統管,運用物聯網、大數據與工業最新成果,對城區1000多個庫、湖、池、河、閘、站實現智慧、精准管控。如今,治河成效已經轉化為市民共享的生態福利,臨河觀魚、內河泛舟、福船觀景,成為了福州一景。

從河湖水體治理,到綿延海岸的保護,福州激發水的“活力”,擦亮了另一張名片——“閩江河口濕地”。

夏日時節,細雨朦朧,記者走進福州長樂區閩江河口濕地,但見這裡蘆葦飄蕩、鳥鳴聲聲、野趣盎然。

誰能想到,這裡曾經垃圾遍布灘涂、污水肆意排放,保護區生態環境一度遭受重創。

濕地是“地球之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工作期間,就強調建設生態省必須重視對濕地的保護。閩江河口脫胎換骨的變化,源於這一高瞻遠矚的決策和推動。2003年,閩江河口濕地成為縣級保護區。此后十多年,它完成了從縣級保護區到省級保護區,再到國家級保護區的升級“跳躍”,2020年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鳥類是生態的指示鐘。這幾年,瀕危類的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頻頻出沒這裡,珍稀鳥類從‘過客’變成‘常住客’。”在閩江河口濕地觀鳥屋,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鄭航告訴記者,“冬去春來,數以萬計的遷徙鳥類將閩江河口濕地視為理想越冬地和驛站地,被譽為‘鳥的天堂’,目前閩江河口濕地共發現鳥類266種,其中珍稀水鳥150多種。”

閩江河口濕地良好的生態,吸引眾多珍稀瀕危鳥類在此棲息(央廣網發 鄭航 攝)

鄭航說,閩江河口濕地不僅實現了生態蝶變,至少有4項生態指標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標准,還實現了濕地生態保護與社區民生發展的和諧共贏。目前,福州正在全力推動閩江河口濕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向世界展現福建濕地保護的成果與智慧。

優良的生態窗口,珍稀鳥類資源,濱海沙生植被類型……吸引了在外的長樂籍企業家和僑商相繼返鄉創業。福建宏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炳輝就是看到生態效應的紅利,回鄉投資建起宏輝生態文化交流中心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濕地公園保護與修復、科普教育、科研監測、地域文化展示的場所和專家學者交流的平台。同時,服務於“觀鳥科普”的民宿經濟也開始在周邊鄉鎮慢慢孵化。

作為中國十大最美濕地之一、福州的重要生態屏障,閩江河口濕地的保護和發展,是福州生態文明建設生動實踐的一個鮮活案例。

“高顏值”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7月23日至24日,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舉辦,這場創新綻放的數字化發展盛宴吸引上萬客商匯聚榕城。

從首屆峰會舉辦以來,福州市數字經濟規模從2800億元躍升至5400億元,佔GDP比重超48%﹔數字應用百花齊放,屢獲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大獎﹔數字治理高效精准,數字政府指標排名多次居全國前列……得益於“互聯網+政務服務”,福州已實現超98%的事項“最多跑一趟”。

在福州數字經濟集聚高地——福州軟件園,千企雲集,“數字”發展勢頭越發強勁,2021年,園區營收突破1500億元。

“我們見証了福州軟件園成長,園區企業數量不斷攀升,主導產業不斷集聚形成產業鏈,搭起共建共贏平台,助力企業壯大。”福建榕基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榕基軟件是福州軟件園首批入園企業之一,承建了“數字福建”首批重要示范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州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顯著增強,生態“高顏值”在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新區新城梯次崛起,產業實力不斷做強。

新崛起的長樂區濱海新城代表福州的另一種特質——創新、現代、開放(央廣網發 陳銘清 攝)

福州軟件園雲集了軟件信息、光電芯片、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三大數字經濟支柱產業,致力打造“中國數谷”。如今,有1200多家科技企業、3.5萬名人才在福州軟件園安居樂業,這裡還涌現出30多家國內細分行業領域“單項冠軍”。

放眼未來,福州正全面推進產業“串珠成鏈”——

福清融僑開發區:捷聯電子、捷星顯示、京東方光電等發揮龍頭引領作用,集聚上百家上下游企業,力爭“十四五”期間園區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千億元﹔

江陰港城經濟區:圍繞中景石化、萬華化學等龍頭企業,填平補齊產業鏈條,奮力打造千億級化工新材料集群﹔

羅源灣經濟開發區:依托寶鋼德盛、羅源閩光等鋼鐵龍頭企業,通過上下齊動,加速建設綠色高端的千億鋼鐵產業基地……

目前,福州已培育3條千億元級制造業產業鏈,2021年產值超過百億元的集團企業16家,數量高居全省第一。

長期關注區域競爭力變化的福建省委黨校閩台研究院院長羅海成教授表示,福州自然景觀獨特、生態環境優美,在推動城市發展方面,走出一條福州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十年來,在環境競爭力、綠色發展指數方面,福州在全國的排名一直比較靠前。如今,福州正著力做強產業鏈,強鏈、補鏈力度大,完善的產業鏈可有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從而吸引更多企業前來投資創業,這對一個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

閩江兩岸發展對比圖。上圖:上世紀80年代末的福州南北江濱(央廣網發 楊婀娜 攝)下圖:今日之福州閩江兩岸,高樓林立,風景秀美(央廣網發 陳捷陽 攝)

2021年,福州創新發展步伐加速,躍居福建第一大經濟城市,福建的城市經濟格局也翻開新的一頁。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州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城市之一。2011年福州GDP是3819.8億元,2021年福州GDP是11324.48億元,居全省首位、全國省會城市第十﹔十年間實現了GDP近3倍的飛躍,位列全國過去十年主要城市GDP增幅第二名。

人口之變,也見証這座城市的虹吸力、經濟實力、發展潛力。2021年福建省七普數據顯示,福州常住人口829萬人,十年間增加117萬人,人口城鎮化率72.49%。2021年北京大學博士畢業來榕工作的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阮韻晨表示,近年來,全國各地相繼掀起“人才爭奪戰”,福州針對大學生推出“找工作包住一年”等高調“搶人”的引才政策,誠意滿滿。這些引才舉措對於福州做大做強,以更大體量人口支撐“強省會”建設至關重要。

數字是最好的注腳。作為省會城市,福州對周邊輻射力、帶動力的首位度日益提升。

福州提出,“十四五”期間將聚焦“強省會、強門戶”戰略,以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重點建設濱海新城、福州大學城、東南汽車城、絲路海港城、國際航空城、現代物流城。“建設六個現代城,將為福州中高速增長提供持續動力。”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如是說。

7月23日至24日,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舉行,福州數字經濟發展動能加速釋放(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為全力打造海濱城市、山水城市,讓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於民。今年5月10日,福州市長吳賢德在福建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福州將保護好、利用好原生態的山水格局﹔打造韌性城市,加快城市大腦體系、“12345”服務平台和e福州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運行服務保障能力﹔持續推進水系治理、城市更新、綠化提升等工作,並進一步宣傳好、運用好“有福之州”城市IP。

有福之州,未來可期。

有福之州,“福”在哪裡?

□ 林佔熺

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福”在哪裡?

是福山郊野公園的鳥鳴、花香、林梢的山風﹔是晉安河、西湖、閩江的畫舫游船﹔是三坊七巷、煙台山古厝的獨特韻味﹔是一條條將山、水、人、城融為一體的“福道”“綠道”﹔是156條內河、1500多個公園的“窗外青山入翠微,窗前流水釣魚磯”……

生態優勢催生宜居生活,市民幸福感不斷提升。藍天白雲之下,推窗見綠、出門進園、行路見蔭、四季見花,生活在福州的市民常常感嘆“家門口更美了,幸福感更強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州把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融入全市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中,經濟實力更上一層樓:2020年福州GDP首次突破萬億,2021年福州GDP居全省第一、全國省會城市第十,十年間實現了GDP將近3倍的飛躍。

有福之州,經濟的突飛猛進和生態的“隻此青綠”相得益彰:一處處空隙染綠,一條條溪河變清,一座座青山激活,一個個新區崛起,一條條產業鏈延伸﹔2012年躋身中國“綠色城市”,2017年成為“國家森林城市”,2021年獲評中國十大“大美之城”……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福州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福建之“福”,取自福州﹔福州之“福”,因城西北有福山而得名。這是一座派江吻海、山水相依的城市,也是一座富有魅力、充滿活力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烏龍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一城秀水半城山,寂靜山河,悠悠千年。

作為全國唯一以“福”為名的省會城市,福州擁有得天獨厚的“福”文化底蘊,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福”文化。

為讓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於民,福州全市上下牢記囑托,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於人民幸福這一“國之大者”,著力於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豐富“福”之內涵。感受這十年發展的福州經緯變遷、人間煙火,幸福變得立體、豐富。“有福之州”的名片越來越響,幸福之城的底色越擦越亮。

由是觀之,有福之州,“福”雖不能盡數描寫,卻可管窺一二。

(作者系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院士)

總策劃:張軍 於鋒

總監制:伍剛 夏凌雲

統籌:陶玉德

記者:童正忠 劉保奇 龔雯 羅曉英

編審:王一凡 安琪

視頻:郭勇鵬

(責編:岳弘彬、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