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

全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本報記者  朱競若  王昊男  施  芳  潘俊強
2022年07月26日05: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首屆北京文化論壇7月25日在京開幕。近年來,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為弘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取得重大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

  

  7月25日,首屆北京文化論壇在京召開。論壇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以“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為年度主題。來自海內外的500多位嘉賓,深入對話、廣泛交流,共享文化發展新理念,共議文化改革新趨勢,共商文化建設新思路。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是一個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全球首個“雙奧”之城。近年來,北京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高度文化自覺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全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記者在論壇現場了解到,在北京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為弘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取得重大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正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涵養精神氣質,紅色新地標成為“網紅”打卡地

  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北京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強基固本、凝魂聚氣。

  “牢牢抓住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根本任務。”北京市委宣傳部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北京市以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為龍頭,構建了覆蓋黨的各級組織的全方位學習體系。同時,通過建設馬克思主義讀書會等群眾性學習組織,完善多層次宣講體系,持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今年“七一”,歷經9個月的准備,首屆北大紅樓與偉大建黨精神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來自20個省份的100余位專家學者,或臨現場或視頻連線交流研究成果,闡釋學習偉大建黨精神。“在革命舊址議建黨精神,效果非凡。”“那一刻,歷史與現實的手,仿佛握在了一起。”

  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是首都北京最鮮明的底色。在本屆論壇上,北京發布了“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1年度十件大事”,其中“紅色文化”佔比最高:建黨百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在國家體育場盛大舉行﹔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在京落成,北大紅樓重新亮相,成為首都紅色新地標﹔《覺醒年代》《長津湖》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精彩呈現……

  “用革命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北京市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趙衛東介紹,目前,北京的“建黨”“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已形成規模,“預約參觀滿滿,成為‘網紅’打卡地。”

  斑馬線前讓一讓,遇到求助伸伸手,把空調主動調高一度……《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北京市民公共文明行為指數為90.06分。其中,“文明駕車 禮讓行人”文明指數93.99分,創造了歷史新高。首都文明辦的同志介紹,“這項活動源自2021年8月,是冬奧會留給北京的寶貴精神文明遺產。”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今的北京,“北京榜樣”品牌越擦越亮,以“檸檬黃”“志願藍”“平安紅”為代表的446萬余名注冊志願者分布大街小巷,“光盤行動”“V藍北京”等主題活動廣泛開展,城市文明風尚日益濃厚。

  活化文化遺產,中軸線申遺保護駛入“快車道”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取得重大進展。”論壇上傳出的這個消息,成為會場內外眾多嘉賓熱議的話題。

  北京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它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全長7.8公裡,是世界現存最長的歷史中軸線,歷史文化遺產豐富。2021年,北京市啟動百余項文物修繕工程,重振古都之脊。

  完成鐘鼓樓和正陽門箭樓修繕,太廟文物主體區域實現騰退,皇史宬北院重新亮相……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凌明介紹,目前,景山壽皇殿建筑群已修繕開放,中軸線南段御道景觀整體貫通並開放為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先農壇“一畝三分地”恢復展示,壯美的古都中軸線,在新北京的藍圖上再展輝煌。“通過各部門集中發力,取得全領域多點突破,中軸線申遺保護駛入‘快車道’。”

  據介紹,經過5年修繕,素有“京西小故宮”美譽的萬壽寺預計今年10月重新開放。“我們計劃開設11個展廳展出5個基本陳列,讓游客近距離接觸中國古代藝術。”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王丹說,“屆時,昔日皇家的祝壽場所,將成為更多人共享的文化遺產。”

  論壇上喜訊頻傳,會場外新意盎然。從大運河森林公園內的漕運碼頭乘船沿河而行,一路水光瀲灩。此次論壇,專門設計了三條現場觀摩路線,大運河就是其中之一。游船上的解說員介紹,今年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游通航已正式開通。

  “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基本覆蓋北京全域,是有機聯系、不可分割的地理帶,也是承載歷史、聯通古今的文化帶。”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杰說。

  統籌推進三條文化帶建設,一幅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美麗畫卷,正在京華大地徐徐展開:長城保護管理案例被世界遺產組織評為示范案例,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深入推進,琉璃河遺址考古取得新發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糧倉構造的劇院、形如赤印的圖書館、帆船模樣的博物館和環球影城主題公園,成為城市東部的文化新設施。古老的大運河兩岸,正重現昔日文化盛況。

  創新賦能發展,群眾文化生活“有滋有味”

  一場話劇能有多少人觀看?答案是令人驚嘆的5000萬人次。前不久,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版《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院方首開8K高清實時直播,便創下了5000萬次播放量的紀錄。

  用創新為文化賦能,北京大力實施“文化+”戰略,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等融合發展,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2021年,北京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7563.8億元,在全國佔比14.75%﹔文化核心領域實現營業收入15848.3億元,佔總收入比重達90%。

  “科技賦能文化發展,已經成為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劉紹堅說。

  夜晚的首鋼園,燈光映照,溢彩流芳。7月25日,“山河永定 共向未來”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節開幕,濃濃的工業遺風與現代交響樂,在昔日的鋼城激情碰撞。北京首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產業發展部副部長吳鑫說:“在文化的加持下,如今的首鋼園已經成為京西新亮點。”

  沿長安街一直向東,百余個文創園遍布朝陽。讓文化在數字世界“活”起來,這裡正在打造北京市規模最大的數字文化企業總部基地和網游電競特色專業樓宇。朝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豐春秋介紹,今年1—5月,朝陽區2465家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實現收入1041.9億元,“文化產業對區域經濟支撐作用顯著。”

  文化滋養美好生活。東城區美術館后街40號,“美后肆時”景山市民文化活動中心熱鬧非凡。該中心項目經理潘麗告訴記者,這裡每年可免費為市民提供閱讀、歌舞、戲劇等各類公共文化活動近千場。“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市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愈發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東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海英表示,“我們通過不斷加大文化領域供給側改革,讓群眾的文化生活‘有滋有味’。”

  截至目前,北京市、區、街鄉、社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達到6937個、圖書館室6135個、室外文化廣場5616個,全市建設實體書店2000多家,基本建成“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還先后推出了“漫步北京”等系列旅游線路,“通過優美的自然景觀、歷史悠久的建筑、沉澱其中的文化、優質的服務,讓人們感受到與傳統印象中不同的新北京。”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6日 06 版)
(責編:牛鏞、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