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2020年2月,在莫桑比克農科院試驗站,中國農作物專家何昌永(中)在水稻示范田間指導莫方技術人員觀測水稻穗部性狀。 |
![]() |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開通運營。圖為位於老撾北部烏多姆賽省的中老鐵路那通站雙線特大橋。 |
推動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譜寫新篇章)
本報記者 顏 歡 任皓宇 李 琰
“困難和挑戰進一步告訴我們,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各國要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方向,攜手迎接挑戰、合作開創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以長遠的歷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懷,深入思考人類前途命運,准確把握時代前進方向,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繪制了藍圖。中國將自身發展融入世界發展進程,以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各國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創造更加繁榮美好的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為人類未來描繪方向
當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在關乎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世界迫切需要思想之光的指引。
2013年3月,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習近平主席面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一幅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壯美藍圖在全球漸次展開。
2017年1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習近平主席深入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揭示了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和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客觀現實和發展規律,被不少國際人士視為“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
當前,人類尚未走出世紀疫情陰霾,又面臨新的傳統安全風險﹔全球經濟復蘇仍脆弱乏力,又疊加發展鴻溝加劇的矛盾﹔氣候變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補,數字治理等新課題又擺在面前。面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是中國元首外交的關鍵詞。習近平主席准確把握時代大勢,持續充實和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定回答時代之問。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全球性挑戰,習近平主席提出重要的“四點啟示”,呼吁“讓我們團結起來,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各方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應對全球性威脅和挑戰﹔
2022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習近平主席站在心系全人類前途命運和安危福祉的高度,鄭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強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
…………
世界局勢復雜演變,面對層出不窮的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愈加放射出真理光芒,贏得了世界的廣泛贊譽。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統蘿扎·奧通巴耶娃說,習近平主席的一系列倡議和主張“為人類未來描繪了方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直言,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
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這是對時代之問的中國答案,也具有世界價值。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不斷豐富,實踐版圖與時俱進,不斷拓展——
在國家層面,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同其他發展中國家守望相助,與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越南、尼泊爾、柬埔寨、老撾、緬甸、塔吉克斯坦、印尼、土庫曼斯坦、埃及等越來越多的友好伙伴構建起雙邊命運共同體,增加雙方利益匯合點,實現更大互利共贏﹔
在地區范圍,中國推動打造周邊、亞太、中國—東盟、上合組織、中非、中阿、中拉、中國同太平洋島國命運共同體,凝聚起更多合作力量,增強共同應對挑戰的信心,為中國與有關地區實現和平發展繁榮指明了方向﹔
在全球領域,中方倡議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核安全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全球發展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人類共同應對挑戰提供了新視角新方案。
由點及面,連線成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世界各國在中國“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國擔當中看到了命運與共、建設更加繁榮美好世界的信心和希望。
——中國已經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供應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並將繼續向非洲國家無償援助6億劑疫苗、無償向東盟國家提供1.5億劑疫苗﹔中國還積極參與世衛框架下的“新冠疫苗實施計劃”和“全球合作加速開發、生產、公平獲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議﹔
——中國菌草項目已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給當地創造數十萬個就業機會。巴布亞新幾內亞前國防部部長卡拉尼特意將自己女兒改名為“菌草”。他說,巴新民眾將永遠銘記中方的幫助和支持,深化巴中友好﹔
——中國企業參建多條連接非洲和歐、亞、美洲大陸海纜工程,支持非洲通信領域快速發展,承建了非洲一半以上無線站點及高速移動寬帶網絡,累計鋪設超過20萬公裡光纖,幫助600萬家庭實現寬帶上網,服務超過9億非洲人民﹔
——中國軍隊迄今已先后參加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人員5萬余人次,足跡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
…………
第七十六屆聯大主席沙希德感慨,各種全球性威脅與挑戰印証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正確性。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先后寫入聯合國決議、安理會決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一份獨特的中國禮物”“全球在21世紀的重要使命”“為推動世界和平開辟了新的路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肯定和贊譽,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為人類走出困境指引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完善全球治理的生動實踐
“國際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部復雜精巧、有機一體的機器,拆掉一個零部件就會使整個機器運轉面臨嚴重困難,被拆的人會受損,拆的人也會受損。”習近平主席用生動的比喻闡述各國命運休戚與共的現實。
應對全球治理挑戰,中國主張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中國始終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促進共同發展的決心不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100多個國家表示支持,50多國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這充分說明,全球發展倡議順應歷史潮流,契合各國需求,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共同發展的見証。截至2022年6月22日,中國已經同149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塞爾維亞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一帶一路”地區研究中心主任伊沃娜·拉杰瓦茨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充分協調各種資源助推各國共同發展,不斷培育和提升各國“供給能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新機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促進共同安全的決心不變。習近平主席在全球安全倡議中,以“六個堅持”為核心要義,強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為彌補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了方法路徑。
泰國暹羅智庫主席、泰國正大管理學院副校長洪風表示,當前全球大環境下,中國高舉多邊主義旗幟,積極推動合作共贏,有力促進了世界經濟復蘇和國際和平穩定,展現了大國擔當。習近平主席從全人類前途命運出發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更好地兼顧了發展與安全,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進一步完善和實踐。
“這是一種讓世界共同行動的新方式,讓各國建立起利益共同體,擔負共同責任,創造共同未來。”在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裡看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不斷前進。
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各國應當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同心同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和平、發展、繁榮的美好未來。
引領世界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潮頭觀瀾)
譚哲理
今年2月至3月,如期舉辦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世界各地冰雪運動員提供了超越自我的舞台,也為新冠肺炎疫情困擾下的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北京冬奧會的主題口號“一起向未來”,正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詮釋。
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著深厚的歷史與現實基礎。中國一貫倡導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國大國外交精髓,著眼全人類的福祉和各國長遠發展,為促進世界各國發展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將引領世界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世界經濟復蘇不穩定、不平衡,地區沖突頻發,人類發展進程受到嚴重沖擊。一些國家頑固堅持冷戰思維,政治上拉幫結派劃分陣營、蓄意制造分裂,經濟上大搞貿易保護主義,人為設置貿易壁壘,濫用經濟制裁手段。在此背景下,加強團結合作,完善全球治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尤為重大。
習近平主席強調,世界各國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拆牆而不筑牆、開放而不隔絕、融合而不脫鉤,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始終高舉多邊主義旗幟,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各種棘手問題、攜手創造人類美好未來指明了方向。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既是倡導者,也是積極踐行者。中國與很多國家、地區構建命運共同體,倡議各國在衛生健康、人與自然等諸多領域建立命運共同體,中國不斷踐行與發展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重視同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合作,重視與世界各國攜手應對風險挑戰,為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凝聚了合力。
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各國分享發展紅利,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疫情發生后,中國積極分享抗疫經驗,向很多國家援助抗疫物資,並積極履行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承諾,助力彌合“免疫鴻溝”﹔中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共建國家實現互聯互通、共同發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與廣大非洲國家積極開展減貧合作,通過技能培訓、農業合作等幫助非洲國家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增強了當地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我曾多次訪問中國,見証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10年完成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不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將有力地支撐后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復蘇。中國正用自身的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大的動力。
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當前,世界面臨著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時代的大潮要求全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走到一起,形成合力、應對挑戰。毫無疑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正確選擇。
(作者為南非大學姆貝基非洲領導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7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