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增綠 山河添彩(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山東榮成市桑溝灣濕地公園綠意盎然。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海蒼翠連綿。 |
美麗中國正在不斷變為現實(譜寫新篇章)
本報記者 寇江澤 常 欽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國土綠化,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美麗中國正在不斷變為現實。”
我國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10年來,累計造林種草11.73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到23.04%﹔森林植被總碳儲量淨增13.75億噸,達到92億噸。林草資源總體呈現數量持續增加、質量穩步提高、功能不斷增強的發展態勢,為維護生態安全、增添民生福祉、促進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砍樹人”變“看樹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天然林是我國森林資源的精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要研究把天然林保護工程擴大到全國、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的戰略部署。
福建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金溪河從村口流過,岸邊幾千畝天然闊葉林枝繁葉茂。去年5月,全國首批林業碳票在三明市簽發。常口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折算成碳減排量1.2萬多噸,賣出14萬多元。
“不砍一棵樹,隻要林子管好了,就能源源不斷地獲得收入。”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說,得益於護林帶來的好生態,當地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萬元。
一批批曾經的“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大天然林保護力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19億多畝天然喬木林休養生息,實現全面保護天然林的歷史性轉折。
呵護生態,將天然林全部納入保護范圍。
2015年,西起大興安嶺、東到長白山脈、北至小興安嶺,綿延數千公裡的原始大森林裡,千百年來綿延不絕的伐木聲戛然而止。伐木工人收起油鋸、封存斧鋸,重點國有林區停伐,多年來向森林過度索取的歷史結束。
我國全面保護天然林,天然林資源質量逐步提升,多個省份森林覆蓋率已達到或接近60%。生態功能顯著增強,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極大改善,為創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奠定良好基礎。森林碳匯能力大幅度提升,其中八成以上的貢獻來自天然林。
實施林長制,壓實主體責任。
陝西咸陽市旬邑縣職田鎮管轄著16個行政村,鎮級林長、鎮長楊昕每個月都要巡查一遍,看森林防火情況、看基層存在問題、看護林員履職情況。“縣級林長考核我們,我們再考核村級林長。一層一層傳導下去的,不僅是壓力,更是責任。”楊昕說,林長制推行以來,從林長到基層護林員,大家的責任意識都更強了,肩上多了一份責任,工作變了樣。
目前,31個省份基本建立林長制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總林長,建立起省、市、縣、鄉、村各級林長體系,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提質增效,探索增綠增收共贏之路。
“端穩‘生態碗’,日子更好了,精氣神也更足了。”廣西南寧市隆安縣屏山鄉上琴村脫貧戶李世才,是村裡的生態護林員,每年有1萬元的管護補助,工作之余還發展八角種植和林下養牛,去年全家人均收入達1.1萬元。全國有110萬余名像李世才這樣的生態護林員,實現“一人護林、一戶脫貧”。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林草部門大力推進生態補償扶貧、國土綠化扶貧、生態產業扶貧,助力2000多萬人脫貧增收。我國林業產業持續提質增效,去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8萬億元,產出與人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10萬多種產品,帶動3400多萬人就業。
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科學推動大規模國土綠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堅持科學綠化、規劃引領、因地制宜,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久久為功、善做善成,不斷擴大森林面積,不斷提高森林質量,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科學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成為世界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義務植樹點,人們干勁十足地挖坑、種樹、填土、澆水,一排排新栽下的樟子鬆昂然挺立。“我們每年都來參加義務植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園變得更美麗。”東勝區紡織街道干部郝惠悅說。
造林綠化、撫育管理、認種認養、志願服務……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擴展到八大類50多種。從1981年全民義務植樹啟動,到去年底,全國適齡公民累計175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累計植樹781億株(含折算)。
多措並舉,實施林草質量精准提升工程。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海蒼翠連綿。“我們按照近自然造林的理念,科學配置樹種,白樺、蒙古櫟等落戶林場,逐漸形成針闊混交林。”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說,現在林子裡灌木、花草多了,野生動物多了,基本形成相對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近年來,我國每年營造林面積在1億畝以上,同時實施林草質量精准提升工程,每年森林撫育面積達1.2億畝以上。森林結構逐步改善,林分質量不斷提高,森林固碳能力顯著增強。
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解決好“在哪種”“種什麼”“怎麼種”“怎麼管”等問題。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審定國家級林草良種36個,去年首次發布我國主要草種目錄,28個省份發布了鄉土樹種目錄。河南充分利用山區困難地、石漠化土地、農村四旁隙地等,深挖用地潛力﹔北京新造林鄉土長壽樹種比例佔85%以上。
“高質量”成為造林綠化關鍵詞。去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過去注重擴大面積、增加綠量,現在把精准提升造林質量放到了更高的位置,擴面增綠與提質增效相互結合。”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表示。
從單項治理到系統治理,一體化保護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內蒙古烏梁素海湖面上,水光瀲灩,鳥聲盈耳。上游治沙、湖區治水、山區修復草原植被,這裡成為260多種鳥兒的樂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斷提升。
輪牧禁牧,大力促進草原休養生息。
新疆伊寧市北山坡生態修復基地,青青草場上點綴著大片野花,很難想象這裡曾是半荒漠化草場。近年來,當地輪牧禁牧、補播管護,水土狀況持續改善。“綠草長勢旺盛,再過一兩年,又是一個優良草場。”生態修復施工負責人馮磊說。
草原是“地球皮膚”,也是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我國深入推進草原保護修復工作,實施退牧還草等工程項目,讓草原休養生息。近年來,國家級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在內蒙古、河北等11個省份開展。“十三五”末,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1%,草原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突出重點,深入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山西右玉縣四五道嶺生態景區,樟子鬆、小葉楊郁郁蔥蔥。“從黃沙漫漫到綠色蔥蘢,都是托了生態工程的福!”景區護林員段二毛說。在三北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支撐下,右玉縣造林面積連續10年年均增長3萬畝以上,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
神州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發揮重點生態工程在國土綠化和改善生態中的主體作用,截至去年底,實施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300多個,開展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40個,重點防護林工程營造林1.83億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建設任務6075.2萬畝,退耕還林還草9939.2萬畝,構筑起一道道“綠色長城”,帶來巨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綜合施策,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構建,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陸域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陸域國土面積的25%,覆蓋全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關鍵區域,保護著絕大多數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
林草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筑牢國土生態安全屏障,神州大地正舒展美麗中國新畫卷。
江西吉安市吉州區
林長制力促“林長治”(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李曉晴
晨光熹微,65歲的黃玉華進入林場,開始一天的巡護。
黃玉華是江西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藤橋村村民,林長制實施后,他成為專職護林員。藤橋村有1.1萬畝山林,黃玉華騎摩托車,平均兩到三天就要把這萬畝山林跑一遍。
“我主要負責樹苗撫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日常巡林留心有沒有野外用火、亂砍濫伐、違法違規使用林地等現象。”黃玉華說。
持之以恆呵護綠水青山,藤橋村的“顏值”不斷提升。黃玉華說:“以前山上的樹木遠沒有現在茂密,林長帶著我們種樹,林業局技術人員來指導養護,現在山上樹木基本實現全覆蓋。”
近年來,吉州區探索林長制新模式,建立“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目前,全區共設區級林長8名,村級林長133名,監管員6名,專職護林員36名。
全面推行林長制,激發群眾保護林草資源的積極性。藤橋村黨支部書記、林長賴春根說:“護林防火光靠我們的力量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得到村民們的支持。”
護林員在日常巡護的同時,通過大喇叭廣播、上門入戶宣傳等方式,向村民普及森林防火知識。藤橋村召開村民大會、黨員大會,宣傳森林防火不到位引發火災的案例,和村民們一起細算生態效益賬。
生態增優,林業增效,農民增收。隨著生態環境大幅改善,藤橋村的產業越來越興旺。“村裡去年種下了30畝臍橙、30畝油茶,還有100畝枇杷。今年臍橙挂果,將促進農民增收。”賴春根說。
林長制帶來“林長治”。吉州區林下經濟發展空間提升,因地制宜發展起井岡蜜柚、苗木、花卉等產業。當地利用森林等生態資源,打造旅游精品路線,生態旅游越來越紅火。
青海門源縣蘇吉灣國家草原自然公園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劉雨瑞
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蘇吉灣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裡,滿眼綠色、生機盎然。蘇吉灣村牧民趙永香,一大早就來到草原自然公園內的祁連山生態牧場擠奶、喂牛。“家門口務工,月收入3500元,年底還有幾萬元的草場流轉費,‘生態飯’越吃越香。”趙永香說。
“前些年,草原牛羊越來越多,生態退化、水土流失,這幾年經過治理,小時候的草原又回來了。”她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祁連山地區,青海以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開展退牧還草、補播改良、草畜平衡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草原生態得到有效改善。在蘇吉灣村,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2016年的85%提高到2020年的97%,畝產草量由160公斤提高到297.5公斤。
2020年,蘇吉灣被確定為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當地開始探索草原保護和牧民增收共贏的路子,整合13戶農牧民草場,成立祁連山生態牧場,發展生態畜牧業,開展民俗體驗、野營露宿等生態旅游項目。趙永香將家裡的草場和牛羊流轉給了生態牧場,統一管理,定期領分紅,既保護環境,又有收益,一舉兩得。
當地建起管護員隊伍,推動草原生態長效保護。90后賀成武是蘇吉灣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的管護員,負責查看植被生長情況、撿拾垃圾、修補圍欄等。“草原生態好不容易才有了好轉,我們一定要把這片土地保護好,讓草原更綠更美。”每次巡護,賀成武都格外仔細。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祁連山生態牧場負責人鄧香香介紹,近年來游客持續增加,去年牧場接待游客10萬人次,實現收入1500萬元,“我們將繼續提升草原生態服務功能,延長產業鏈,擴大覆蓋面,帶動更多牧民增收致富,走好綠色發展之路。”
林草興則生態興(潮頭觀瀾)
劉 毅
芒種節氣將至,神州大地生機勃勃,綠意盎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生態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國土綠化,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全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到23.04%。“十三五”末,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已達56.1%。江山如畫、青綠滿目,增添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青山綠水,來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有力指引。
全黨全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目前,已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個,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陸域國土面積的1/4。
青山綠水,來自全社會踴躍參與的澎湃合力。
林長制助力“林長治”,31個省份都基本建立林長制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總林長,壓實省、市、縣、鄉、村各級林長肩上的責任。眾人植樹樹成林,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擴展到八大類50多種,人們通過“雲端植樹”“碼上盡責”等方式積極參與。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1/4來自中國。
青山綠水,來自既重數量更重質量的科學綠化。
高質量的國土綠化,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在造林綠化中,聚焦“在哪造”“造什麼”“怎麼造”“怎麼管”等問題,各地既注重數量更注重質量,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如今,中國人工林面積穩居全球第一,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都持續提升。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大規模、高質量的國土綠化,為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減緩氣候變暖發揮顯著作用。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治理者,獲得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
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之以恆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厚植美麗中國的亮麗底色。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2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