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9日 06 版)
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收視超過30億人次。圖為《2022中國詩詞大會》外景錄制現場。 |
近年來,逛博物館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圖為蘇州博物館外景。 |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傳統之美 浸潤人心(譜寫新篇章)
本報記者 王 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確要求。2017年,中辦、國辦出台《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掀起熱潮。2021年,中宣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部署當前傳承發展工作。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不斷深入,傳統節日熱、文物熱、非遺熱、博物館熱紛紛興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
傳承有抓手、發展有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做好傳承發展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摸清文化家底,以重點項目為牽引。
江西蘆溪縣對張佳坊龍上紅軍學校、蘆溪東陽紅軍交通站、長豐王麓水故居、大江邊村湘東(萍鄉)蘇維埃政府舊址等革命舊址進行修繕,穩步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機制。縣文廣新旅局局長彭碧元說:“我們整理紅色資源,開展革命遺址、革命文物排查、登記等工作,使觀眾從身邊的紅色史料中切實感受黨的光輝歷程,讓黨的紅色歷史‘看得見、摸得著、讀得懂’。”
這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國深入開展文化資源普查梳理,夯實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明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戲曲傳承振興工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等23個重點項目,以項目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讓傳承有抓手、發展有路徑。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提高保護傳承水平。
今年1月,“吾家東坡——蘇軾題材文物特展·《蘇軾書法全集》(四十五冊本)圖錄特展”在四川眉山市三蘇祠式蘇軒舉辦。這是眉山三蘇祠式蘇軒文物庫房、展廳改造提升工程項目順利竣工后舉辦的首個展覽。文物展廳改造提升項目歷經3年建設,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說,過去由於缺乏展陳條件,三蘇祠近萬件館藏文物基本上是“鎖在深閨人不識”。如今,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三蘇祠擁有了現代化展陳館,深藏蘇宅的精美文物從此有了“新家”。“未來,所有文物將向公眾逐步開放。”陳仲文說。
近年來,《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等文件相繼出台。各地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加大投入力度,運用現代科技力量,提高保護傳承水平。
——完善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2018年,由中央宣傳部牽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部際協調組建立。各成員單位共同研究協調傳承發展重大問題,論証、指導重大工程項目實施。各地陸續制定出台相關扶持政策,加強督查調研,提供制度保障。
在部際協調組的大框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申遺工作協調機制、國家文化公園省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部際協調機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艦項目專項工作協調機制等相繼建立完善,形成了工作合力。
實踐結合養成、形式結合內容
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滋養文藝創作,推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
與遺產地的保護者、研究者、居住者、見証者、體驗者相遇,在互動體驗中了解文化遺產地背后的故事。文化節目《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帶領觀眾走進周口店、故宮、北京中軸線等,挖掘背后故事,展現文化遺產的魅力。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說:“希望更多人開啟自己的探索發現之旅,品味中華優秀文化的甘甜與富饒,並成為它們堅定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電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動畫片《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航拍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文藝創作,涌現出一批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的作品。
——創新表達方式,注重轉化利用。
用鏟子、刷子等“考古工具”,在泥土質感般的曲奇碎中,“復原”出巧克力制成的四羊方尊。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文創四羊方尊考古巧克力,受到了消費者熱捧。近年來,國家博物館開展博物館教育活動、開發文創產品、推出線上資源,吸引更多年輕人親近傳統文化。
通過對文物、戲曲、詩詞等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公眾尤其是年輕人更深地感知中華文化的魅力。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說:“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直接、廣泛、深入地進入了大眾視野,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引發了人們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這也反映了人們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望。文藝工作者要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
——融通多媒體資源,加大宣傳力度。
舞者扮成唐宮樂伎,串聯起多件國寶文物,上演“博物館奇妙夜之旅”……河南衛視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令觀眾領略傳統文化之美。今年,優酷和河南衛視合作,嘗試以短劇、中視頻等形式,以《唐宮夜宴》節目為核心,推出歷史穿越的文化短劇。一系列新技術的加入和運用,既讓藝術點亮傳統文化,也讓技術賦能傳統文化。
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力度不斷加大。數字技術的進步和媒體融合的環境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多元的展示路徑、更廣闊的傳播空間。
豐富歷史文化滋養、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隨著傳承發展的深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正在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豐富歷史文化滋養,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
——融入生產生活,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今年春節期間,國家級非遺項目重慶梁平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徐家輝,向市民展示傳統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在他的手中,一張張印著老虎、紅包、福字的年畫,很快套印繪制而成。圍繞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各地紛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老字號嘉年華”等宣傳推廣活動,豐富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人們生活。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說,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要發掘其中所蘊藏的價值觀、理念、思想,將之提煉出來“為我所用”,更要切切實實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
在浙江湖州南潯區雙林鎮綾絹傳承館,學生們定期來到這裡,體驗綾絹織造技藝。雙林綾絹織造技藝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該鎮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成立綾絹文化體驗館、傳承館,開展非遺文化研學活動。雙林鎮黨委委員吳高杰說,當地聚焦綾絹技藝傳承發展,讓雙林綾絹走進學校,使這項千年傳統工藝煥發光彩。
近年來,全國大中小學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國民禮儀教育,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美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目前,全國高校建設100多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全國中小學建設近3000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各方面。
——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彰顯中華文明魅力。
以“多元文明並置,古今文明相通”為主線,採取“傳統展示+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展示亞洲歷史悠久、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征,反映地緣相近、民心相通、和平相處的亞洲文化。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舉辦,來自40多個國家的400多件文化瑰寶薈萃一堂,展現了文化遺產跨越時空的魅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博覽會、書展、電影節、體育活動、旅游推介等,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各部門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加自覺地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虎年虎村新氣象(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朱佩嫻
河南商丘市民權縣地處黃河流域腹地,這裡的群眾喜愛威風凜凜、充滿陽剛之氣的獸中之王老虎,常給孩子縫制虎頭靴、虎頭帽、虎頭枕,在家中挂上虎畫、在屋山房角畫上猛虎。但王公庄村村民們沒想到的是,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竟然帶他們走上了致富之路。
“一開始是有人向我訂一幅虎圖,沒想到賣了個好價錢!”作為村裡畫虎帶頭人之一,王培雙回憶道。為了擺脫貧窮,他自此在原有畫技基礎上,開始專心研究畫虎,一發不可收,“從起初一幅畫賣幾塊錢,到后來一幅畫賣數千乃至數萬元。”
短短數年間,王公庄全村1300多人中有900多人從事繪畫和相關產業,村民們從荷鋤弄鐮的農民變成能寫會畫的美術工匠,並形成了以王公庄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各鎮村3000余人的繪畫群和產業鏈。現在村裡90%以上的繪畫作品以銷定產,在北京、廣州、西安、鄭州、大連、哈爾濱等大中城市的繪畫市場上,都有專門出售“民權虎”的攤位,30%的繪畫作品出口到日本、孟加拉國等。
王公庄村還成立了王公庄農民繪畫合作社,積極對接國內電商平台,以農企結合的方式組建電商孵化平台,使村民繪畫收入大大增加。2021年王公庄村創作繪畫作品9萬余幅,銷售產值近億元。王公庄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峰說:“每到虎年,‘民權虎’在市場上就更走俏。今年是農歷虎年,虎畫市場看好,村裡的文旅度假區也在不斷完善,相信虎村虎年會更好!”
非遺觸網活力增(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鄭海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傳統手藝人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等形式與公眾“雲見面”。他們一邊介紹產品,一邊講述技藝傳承故事,傳統文化以全新姿態進入大眾視野,贏得了網友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90后苗族女銀匠潘雪,生長於四代銀匠世家。以前缺乏銷售渠道,銀飾基本隻在本地人中買賣,年輕人並不樂於傳承這門不賺錢的手藝。大四那年,潘雪發現很多同齡人都很喜歡銀飾,她於是回到家鄉,以“短視頻+直播”的形式介紹手工銀飾打造技藝。“我拍攝的視頻既包含古法銀飾制作,也包括將銀飾與琺琅、花絲等工藝結合的創新,同時借助劇情、挑戰等形式,讓傳統技藝更加通俗化、年輕化、時尚化。”潘雪說。
非遺觸網,為傳統文化擴大影響力打開了一扇大門。對於非遺而言,可利用互聯網傳播載體進一步激發傳承發展的內生動力﹔對傳承人而言,也能夠借此得到更多認同。正能量充沛、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也提升了網絡直播平台的內容質量、文化底蘊。
從2020年開始,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都會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多家電商聯合推出“非遺購物節”,讓人們與傳統“親密接觸”,把非遺產品帶回家。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某知名短視頻平台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數量超過1.4億,非遺產品總成交額同比增長15倍,80后成為非遺商品消費的主力軍。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命力(潮頭觀瀾)
張 賀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以古典舞蹈再現山水畫之美,令觀眾驚嘆﹔舞蹈《唐宮夜宴》再現盛唐風採,讓觀眾感嘆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展現當代人對古典詩詞的熱愛,收視超過30億人次﹔以傳統文化標識為設計元素的故宮文創產品火遍全球,銷售額節節攀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富有創新、富有成效的政策舉措激活了傳統文化,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了起來。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點燃了人們蘊藏在心底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望與熱愛。
新時代呼喚堅定的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領會其精神實質和思想內涵,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民族標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氣質與氣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始終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觀契合於時代的要求。在當今經濟社會深刻發展變革、價值觀念多元多樣的形勢下,我們需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時代價值,汲取其中適應時代發展的道德精髓,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新時代,人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接受審美熏陶、領略道德精髓、感受國家情懷、豐富人生經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融入時代、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展望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繼續煥發生命力,成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強大助力。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9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