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正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走進山東濟南二機床集團生產車間,待裝配的產品擺得滿滿當當,工人們有條不紊地操作生產,一片繁忙景象。今年以來,濟南二機床市場捷報頻傳,與多家新能源車企陸續簽訂總值超過5億元產品訂單,喜迎首季開門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要堅定不移把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重點領域創新取得新突破,產業結構優化邁出新步伐。
——制造業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
在山西太原,薄如紙張的“手撕鋼”已廣泛用於各類高精尖設備制造行業﹔在西藏林芝,輔助供電、控制診斷、安全監測等新技術,助力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駛上雪域高原﹔在白鶴灘水電站,自主研制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
2012年至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31.4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已經連續12年位列全球首位。我國工業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一批競爭力強的企業脫穎而出。2021年,我國有143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榜單,比2012年增加64家,其中,工業企業入圍73家。高鐵、核電、4G/5G等成體系走出國門,“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影響力持續攀升。
——重點領域創新取得新突破。
“蛟龍”入海、“嫦娥”探月、“神舟”飛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北斗”組網﹔大飛機首飛,萬米載人深潛器、極地破冰科考船建成交付,5G網絡全球規模最大、5G終端用戶佔全球80%以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一件件大國重器橫空出世,一批批重大裝備實現突破,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
截至2021年底,我國共建成21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家國家地方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223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021年,光伏、風電、船舶等產業鏈國際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集裝箱產量同比增長110.6%,芯片產量同比增長33.3%﹔新型顯示、工業母機、新材料等領域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效,其中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同比分別增長44.9%和42.1%,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均增長約1.6倍。
——產業結構優化邁出新步伐。
5G專網全覆蓋,自動巡檢機器人、遠程控制無人開採等智能應用,讓數百米深的礦井更安全﹔工業互聯網賦能,智能工廠的訂單交付率、能源利用率、庫存周轉率均大幅提升﹔經過數字化改造,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在傳統企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速大幅快於制造業平均增速,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從2015年的11.8%、31.8%上升到2021年的28.6%、45%。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深入推進,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5.3%和74.7%,比2012年分別提高30.7個和25.9個百分點。節能降耗減排成效明顯,“十三五”期間,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6%,2021年同比再下降5.6%。
大型海工裝備“藍鯨一號”正在山東煙台進行維護保養。 |
一輛復興號列車在贛深高鐵江西贛州龍南段疾馳。 |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強鏈補鏈 數字轉型(譜寫新篇章)
本報記者 王 政 韓 鑫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1日 第 07 版)
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2年保持世界第一、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一組組沉甸甸的數據、一項項可喜的進展,見証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強國建設取得的突出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要堅定不移把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制造強國建設邁出新步伐。
推進基礎和關鍵領域創新突破,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走進正滿負荷生產的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總裝車間,機械手臂輾轉騰挪,一張張大尺寸激光顯示光學屏完成貼合工序,進入貼邊框、包裝、出庫等后續流程。“產品供不應求,今年前兩個月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100%,全年出貨量預計能翻一番。”公司副總裁吳慶富介紹。
作為國內激光顯示光學屏龍頭企業,成都菲斯特成功攻克超大尺寸菲涅爾透鏡制造難題,填補了國內空白,並榮獲“2020年中國專利銀獎”。“2021年,我們率先實現了光學屏120寸應用。”吳慶富說。
鍛長板、補短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關鍵領域產業鏈攻關取得可喜進展,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新型顯示產業強鏈補鏈見成效。工信部統計顯示,“十三五”期末,我國新型顯示產業增長速度和市場佔有率均居全球首位,高端化發展加速,多條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滿產滿銷,全柔性AMOLED面板生產線批量出貨,8K超高清、窄邊框、全面屏、折疊屏、透明屏等多款創新產品全球首發。
重大裝備產業取得新突破。國內首台超長行程高鐵專用高速五軸加工中心成功下線、世界首台鑄鍛銑一體化3D打印數控機床研發成功,諧波減速器、自研控制器、國產智能控制和應用系統實現量產應用,2021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44.9%。
核心基礎零部件產業加速發展,整體規模居全球前列,齒輪、緊固件、模具等產業規模位居全球第一。轎車三代輪載軸承單元、海洋平台齒輪齒條升降傳動裝置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零部件實現技術和規模應用的重大突破。
新材料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近年來,產值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等百余種材料產量居世界首位,為支撐制造強國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表示,世界首台百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正式投產,標志著我國重大裝備制造實現新跨越,特高壓輸變電、大型掘進設備、金屬納米結構材料等躋身世界前列,產業創新加快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中國制造正向中國創造大步邁進。
推動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拓展,增強產業發展新優勢新動能
3月10日早8點,美的集團洗衣機事業部無錫工廠裡,前一天的訂單根據交付周期自動完成排產。500余種型號的產品,通過工業互聯網制造執行系統,被分配到生產線上完成組裝,約70%的產品進入直發庫,裝車發運。
“工業互聯網平台幫助企業消除了設備管理難、品質管理難、工藝良品率提升難等痛點。”美的集團洗衣機事業部無錫工廠廠長何慶春說,2021年,工廠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運營成本降低20%以上,交付期縮短約35%,單台能耗下降了至少16%。
“數字化轉型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生產運營效率、更快的市場響應水平和更大的價值創造。”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超過60個國民經濟大類已廣泛開展數字化轉型工作,並由生產、管理等單點應用走向橫跨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環節深度變革。部分企業通過開展數字化驅動的產品服務、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等新模式探索,創造新價值空間,催生新業態,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數字化轉型基礎不斷夯實。通過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培育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台已經超過150家,平台服務的工業企業超過160萬家,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數字化轉型范圍不斷拓展。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與鋼鐵、汽車、裝備、電子、石化等制造業行業加速融合滲透。“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全國已經超過2000個。
數字化轉型程度不斷提高。截至2021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已經達到55.3%,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74.7%。開展網絡化協同和服務型制造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38.8%和29.6%。
“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步伐加快,數字經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工業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實力的增強,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成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物質技術基礎。”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說。
壯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激發市場主體新活力
北京冬奧會期間,22輛搭載大氣環境監測類質譜儀器的走航車,每天全時段巡查,對重點管控區域進行污染畫像,快速發現污染異常點位。“很高興能為分級管控提供數據支撐。”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振說。
禾信作為國家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企業,已申請與質譜儀器相關專利超過200件,突破掌握一批關鍵核心質譜技術,逐步實現了質譜儀器的國產化。
作為中小企業的排頭兵,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產業技術基礎和共性技術研發的重要載體,是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以及提升制造業整體素質的重要發力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工信部已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批共計4762家,平均研發強度超過7%,平均研發人員佔比25%左右,平均有效專利數逾50項。此外,還培育了5批596家“單項冠軍”企業,帶動各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約5萬家。
中小企業是穩定工業經濟的重要力量。肖亞慶表示,今年要扎實抓好財政稅費、金融信貸、保供穩價等助企紓困政策落實,著力解決中小企業困難問題。著力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再培育3000家左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施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專項行動,支持更多中小企業成長為“單打冠軍”和“配套專家”。
突破核心技術,多年全球銷量第一
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王 政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1日 第 07 版)
3月14日,浙江金華零跑汽車智能工廠一派繁忙。2月交付量同比增長447%后,3月排產高達1萬輛。
“目前公司正為中大型純電轎車零跑C01三季度量產交付緊張准備。”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介紹,零跑C01是全球首款搭載電池和車身一體化設計電池技術的量產車型,搭載的自動駕駛芯片凌芯01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吉利旗下芯擎科技推出的首款國產車規級7納米智能座艙芯片於去年6月成功流片,目前正在與下游企業合作開展量產前的測試和集成﹔比亞迪、寧德時代相繼推出的刀片電池等技術受市場熱捧,今年前兩個月,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佔總裝車量的比重增長至55.9%……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相繼取得突破,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和算法奮起直追,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累計銷售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共銷售247.6萬輛,佔新能源乘用車總銷量的74.3%。技術能力更強,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駛裡程從2016年的253公裡提高到2021年的400公裡以上。出口實現突破,去年實現新能源汽車出口31萬輛,同比增長3倍,超過歷史累計出口總和。
“我國新能源汽車正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新階段。”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展望“十四五”,工信部將重點推動電動化與智能網聯技術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高動力電池安全、低溫適應等性能,統籌提升功能安全、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等保障能力,全力推動產業發展再上新台階。
創新能力提升,市場份額領先
中國造船領跑世界(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劉志強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1日 第 07 版)
2021年12月17日,我國首制大型郵輪在中船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順利實現塢內起浮,項目從結構和舾裝建造的“上半場”轉入內裝和系統完工調試的“深水區”。
大型郵輪被稱作“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工藝復雜、附加值高。我國首制大型郵輪零部件數量高達2500萬個,建造難度前所未有。為此,外高橋造船公司從零起步、攻堅克難:建立智能造船雲平台,推行“三維一體化”設計,與國內供應商攜手研發4至8毫米厚的薄板,填補國內薄板建造技術空白。預計到2023年9月,郵輪將完工交付。
不只是大型郵輪,近年來,一艘艘具備世界領先水平的“中國造”巨輪相繼揚帆遠航:2020年9月,全球首艘2.3萬標箱雙燃料集裝箱船交付船東﹔2019年6月,全球首艘30.8萬噸超大型智能原油船成功交付﹔2018年11月,全球首艘40萬噸智能超大型礦砂船(VLOC)在上海命名交付﹔2017年4月,首艘國產航母出塢下水,標志我國已具備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船舶工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加快轉型升級,在超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高端海工裝備、船舶核心配套裝備等領域實現多點突破。2021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等造船三大指標(以載重噸計)分別佔世界總量的47.2%、53.8%和47.6%。抓創新、補短板、優布局、謀高端,我國正全力鞏固提升船舶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力,向世界造船強國目標奮力邁進。
做好數字化改造“必答題”(潮頭觀瀾)
諍 言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1日 第 07 版)
降成本、提質量、降能耗、增效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推動制造業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轉型升級。
“十四五”時期,是建設制造強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對於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作為當前兩化融合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做好制造業數字化改造這道“必答題”,不僅有利於實現數據驅動的企業業務、組織、商業模式變革轉型,構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新支點,更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做好“必答題”,牽住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要加強自主供給,大力發展基礎零部件和智能制造裝備,引導裝備制造商、高校院所、用戶企業、軟件企業等聯合開發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控制執行等工業軟件,著力打造面向典型場景和細分行業的專業化、高水平的系統解決方案。
做好“必答題”,打好擴大應用、豐富產品供給這套“組合拳”。要繼續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挖掘一批“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5G全連接工廠標杆,推動工業互聯網平台連接千行百業,賦能萬企千園。
做好“必答題”,聚焦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這個“主戰場”。針對廣大中小企業“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等問題,要提升服務供給能力,支持數字化服務商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發展綜合評價診斷服務,開發面向中小企業的輕量化、易部署、易維護、低成本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和產品。
做好“必答題”,擰緊數據安全保障這個“安全閥”。要加強數字化轉型中的數據安全保障,推動密碼技術應用、網絡安全和工業數據分級分類管理,建立技術防護體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培育安全服務機構,夯實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和產業基礎。
當然,制造業數字化改造要腳踏實地、因企制宜,不能為數字化而數字化。相信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融合發展,我國制造大國與網絡大國的優勢必將得以充分發揮,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版式設計 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1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