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興則國興 法治強則國強(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7日 07 版)
湖南郴州市嘉禾縣群英學校學生參與“憲法知識進校園”活動。黃春濤攝
鄉村振興促進法助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圖為江西新余市高新區水西鎮珍田村美景。趙春亮攝
奮力書寫良法善治新篇章(譜寫新篇章)
本報記者 魏哲哲
“法者,治之端也”。改革發展穩定離不開法治護航,百姓平安福祉需要法治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並將其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進行研究,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九大召開后,黨中央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取得重大進展。在這一偉大進程中,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推上了新高度。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進一步發揮,黨運用法治方式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化。
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黨的歷史上首次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兩個場景,一以貫之的主題: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尊重法律、厲行法治是必須牢牢把握的施政之要。
法治中國建設,是一場風雨無阻的征程——
2021年3月11日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裡掌聲經久不息。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綱要專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一章,勾勒出法治中國建設的新圖景,向全世界昭示黨中央領航億萬人民接續奮進、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堅強決心。
頂層設計日益完善,法治中國宏偉藍圖更加清晰——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召開后,《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出台,共同構建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頂層設計,描繪出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一幅更加恢宏的法治畫卷鋪展在人們眼前。
循法而治,全面依法治國實踐腳步堅實有力——
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提供法治保障,依法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挑戰……法治中國建設迸發更加強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筑牢根基。
提升法治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效能
要使“中國之治”成色更足、優勢更加彰顯,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升法治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效能,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施“一業一証”改革,增加市場活力。
上海浦東,一項具有基礎性和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從這裡向全國推廣。2020年,國務院同意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開展“一業一証”改革試點,將企業需要辦理的多張許可証整合為一張行業綜合許可証,實現市場主體“一証准營”。
減去的是許可証數量,增加的是市場活力。“積極推進‘一業一証’改革,探索實現‘一証准營’、跨地互認通用。”2021年8月,這項改革寫入《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
——運用法治方式辦事,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有事來評議,沒事來坐坐。”江蘇常州市武進區牛塘鎮丫河村,民居的粉牆黛瓦間,不僅有江南水鄉的美景風情,也有“援法議事堂”的平等協商。村民們常在“援法議事堂”聊家常、話村務、議事評事。
法治建設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筑牢“中國之治”根基。“通過召集小區居民代表、駐村律師等參與議事、釋法說理,引導村民依法辦事。”丫河村黨總支書記張偉東說,面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情況新問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辦事,工作才更有底氣。
——關注急難愁盼,提供優質服務。
“我的賠償款執行到位了,感謝幫助!”不久前,農民工朱某來到河南周口市淮陽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表達感激之情。原來,朱某在工地務工時受傷,但在醫療等費用賠償方面,與工程公司發生了糾紛。無奈之下,向當地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朱某終於得到了賠償。
如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公共法律服務更加便利。我國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台建設快速推進、深度融合,服務的公益性、普惠性、便捷度不斷提升。截至目前,我國共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57萬個,每年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各類服務1800多萬件次。
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回應社會熱點,保障人民權益。
“修訂草案規定了檢察機關可以發出檢察建議或者提起訴訟的五種情形,建議在此基礎上增加反家庭暴力檢察公益訴訟”“建議建立政府和企業共擔生育成本的機制”……2021年12月23日,圍繞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涉及的熱點問題,一場討論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展開。
會場外,討論在更廣泛的時空延續。在修訂草案向社會公布后,僅僅一個月就有逾8.5萬人次共提出40余萬條意見建議,群眾的呼聲得到充分表達,立法更符合人民群眾的期待。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從制定反食品浪費法減少“舌尖上的浪費”,到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減輕家庭負擔,再到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劍指“大數據殺熟”等難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立法中不斷得到回應,法治托起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辦案質效,維護公平正義。
“現在開庭!”不久前,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一起案件。與傳統庭審不同,這場庭審充滿了科技感,法官、公訴人、辯護人和被告人面前分別設置了電腦屏幕。法庭上,發言能實現即時音字轉換,並在屏幕上呈現。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面對被告人陳述與庭審之前供述不一致的地方,審判系統能及時檢索並展示,快速查明事實、大幅減少無謂的時間消耗,有效破解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採取各種有力舉措,如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建立並全面實施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等,在推進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推進教育整頓,鍛造政法鐵軍。
實現良法善治,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必不可少。在2020年開展試點並取得經驗的基礎上,2021年,一場觸及靈魂、刀刃向內的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全面鋪開。各級政法機關精准發力、徹查徹治,什麼問題突出就聚力整治什麼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發《關於加強減刑、假釋案件實質化審理的意見》,全鏈條破解減刑、假釋案件審理流於形式等問題﹔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人民檢察院巡回檢察工作規定》,解決檢察監督虛化弱化問題﹔司法部制定出台監獄計分考核罪犯工作規定,直指考核內容單一、唯分是舉等問題……教育整頓突出問題整改和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猛藥治疴與抓源治本貫通,既清掃“面上”問題,又解決“裡子”問題,為嚴格公正執法司法提供堅強保障,推動政法隊伍在新時代履行好職責使命。
百年奮斗,波瀾壯闊﹔千秋偉業,砥礪前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必將取得更豐碩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潮頭觀瀾)
張 璁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提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從編纂民法典,以良法善治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到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讓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落到實處﹔從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處置在源頭……通過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人民安居樂業有了更多法治保障。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法治建設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奮斗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促進法及時出台﹔數字生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之網不斷織密﹔壓減各類証明、擴大“跨省通辦”范圍等一系列“放管服”改革舉措推出,激發更大市場活力……如今,法治建設“一規劃兩綱要”的頂層設計相繼出爐,確立了“十四五”時期法治中國建設的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邁上新台階。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凝聚共建法治中國的強大力量,讓法治中國建設前行的腳步更加堅定,讓“中國之治”成色更足、優勢更加彰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民意搭上立法“直通車”(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金 歆
“小區的智能門禁系統收集人臉信息,如不妥善處理,容易造成個人信息泄露。”
“有些居民同意了人臉收集信息,但如果要反悔,最好能與我們協商解決,否則可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使用。”
“好的,你們的意見我都會向基層立法聯系點反映的。”這天,江蘇昆山市婁江辦事處新江南社區第三網格網格長、立法聯系點信息員張仁琦,正在社區內挨家挨戶地向居民詢問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立法意見。
通過梳理總結,張仁琦將調查了解到的實際情況反饋至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昆山基層立法聯系點。最終,相關建議被上報至全國人大常委會,並被吸收進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
這一幕在昆山並不罕見。為了更好收集群眾立法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昆山基層立法聯系點將網格化管理與立法意見收集工作結合起來,在昆山廣泛成立網格立法信息採集點,讓網格員、網格長擔任立法信息收集員。
在昆山,一共有20個立法信息聯絡站與1654個網格立法信息採集點,各個站點直接對接設在市人大常委會的基層立法聯系點,通過信息直達形成民意傳輸閉環。
“2020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明確昆山市人大常委會為第二批基層立法聯系點后,我們就成立了‘基層立法聯系和人大代表聯絡服務中心’工作機構,設立立法信息聯絡站和立法信息採集點兩個基層陣地,組建了立法聯系協作單位、顧問單位、宣講團3個支持團隊。”昆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馮仁新說,聯系點讓民意搭上立法“直通車”,為最高立法機關提供最“原生態”的民意參考。
司法服務送到“家門口”(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倪 弋
前不久,因為被拖欠工資,浙江麗水市縉雲縣大源鎮村民林某向縉雲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在鎮上的“共享法庭”參與線上庭審,僅半小時就與被告達成了調解協議。“沒想到如今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真是太便捷了!”林某稱贊道。
像林某這樣就近享受數字司法服務的故事,如今在浙江“共享法庭”服務點裡經常發生。2021年以來,浙江全面推行“共享法庭”建設,打造一站式訴訟服務、一站式多元解紛、一站式基層治理的最小支點,以一體化、均衡化、便捷化的訴訟服務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共享法庭”不增編、不建房,以“一塊顯示屏、一條數據連接線、一台電腦終端”為標准配置,集成浙江解紛碼、移動微法院、庭審直播系統、裁判文書公開平台等信息化應用,具備調解指導、網上立案、在線訴訟、普法宣傳、基層治理等功能。
近日,家住杭州市富陽區的王先生因家中裝修的木飾面釘眼多、破損,投訴了負責裝修的某木飾面商家,並向富陽區人民法院“裝飾裝修共享法庭”反映了問題。“共享法庭”了解情況后,與行業專家前往現場勘查,同時通過在線向“共享法庭”的聯系法官咨詢裝修理賠標准、裝修鑒定程序等專業知識,最終確定了維修方案。達成調解協議后,調解員又通過電話聯系、現場監管等方式督促協議履行,將王先生和商家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共享法庭’打破了傳統的人民法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制約,是架構在數字空間、服務在群眾身邊的人民法庭。”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佔國表示,線上的“共享法庭”將司法服務送到了群眾“家門口”,這一探索讓公平正義的實現更加普惠均等,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