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學習進行時丨很重要!聯組會上,習近平這樣談糧食安全

新華網記者 王子暉
2022年03月09日10:51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學習進行時】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會上,習近平深入闡述了糧食安全問題。總書記講話中有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觀點,需要我們深入學習領會。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參加看望和討論。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會上,習近平深入闡述了糧食安全問題。總書記講話中有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觀點,需要我們深入學習領會。

要點一: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習近平多次講到“國之大者”。這次強調的是,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所謂“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民以食為天,我國14億多張嘴要吃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老百姓最朴素的話透出的是我國最大的國情。

隻有吃飯問題解決了,整個大局才有了基礎性、根本性保障。2021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期間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總書記感慨地說:“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

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算的不僅僅是經濟賬。保障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是一本沉甸甸的政治賬。一言以蔽之,隻要糧食不出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換言之,如果吃飯出了大問題,誰能養活我們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極言之,如果吃飯問題最后都要靠別人來解決了,還能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這是習近平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的管全局的戰略性思想。

也正因為這樣,總書記多次講、反復講,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痺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要點二:保障糧食安全的底線思維

思想到位了,行動也要跟上。

聯組會上,習近平提出四方面要求:

一是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

二是要優化布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保証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三是要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能獲利、多得利。

四是節約糧食。習近平強調,制止餐飲浪費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持不懈抓下去,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

四方面要求,貫穿其中的是底線思維。

其一,如果不共同擔責,有些地方就很可能把糧食生產搞沒了,后果不堪設想。

其二,如果布局不合理,有的生產過剩,有的又缺口很大過於依賴進口,這就會造成供給結構上的嚴重失調。

其三,如果種糧效益越來越低,種一畝糧還不如打幾天工,那誰來種糧呢?

其四,如果浪費之風不剎,糧食的損失不可估量。曾幾何時,我國每年餐桌上浪費的食物相當於上億人一年的口糧。

習近平曾語重心長地說:“我國糧食是不是過關了呢?現在還沒法下這個結論。咱們不要太天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課題,容不得半點鬆懈,更來不得半點馬虎。

要點三: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習近平在會上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換言之,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是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

這些年,習近平反復強調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他還說,保護耕地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來做,甚至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來做。可見總書記對耕地保護的極端重視。

18億畝耕地紅線怎麼守,聯組會上,習近平有兩句話非常重要。第一,農田就是農田﹔第二農田必須是良田。

前一句講的是數量。突破紅線不行,變通突破也不行。習近平強調,農田隻能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用途管制,規范佔補平衡,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推進撂荒地利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

后一句講的是質量。耕地資源本就有限,絕不能“靠天吃飯”。習近平強調,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分類改造鹽鹼地,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

保數提質,習近平這些要求就是強調耕地保護必須是實打實的。

要做到實打實,靠的是“長牙齒”的硬措施。總書記在聯組會上講得再明確不過:“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要點四: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農諺說得好,“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這次聯組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從更高的層次談了良種問題。

習近平強調,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源頭,如果種業上依然被“卡脖子”,就很難說能夠保障糧食安全。

習近平指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他提出十分具體的要求:一方面要發揮我國制度優勢,科學調配優勢資源,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另一方面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品種審定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創新鏈建設為抓手推動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在我們這個有幾千年農耕歷史的大國,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未來大有可為。

要點五:大食物觀,又是一個“大”字

習近平在會上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

“大食物觀”是一個新鮮的概念,習近平對此作了一番解釋: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可以看出,“大食物觀”,體現在百姓餐桌上,就是在保障口糧的基礎上,讓食物的品類更加豐富,食物的結構更加優化。

千家萬戶的廚房餐桌折射出的是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民以食為天”。我們的美好生活不僅體現在吃得飽,還要體現在吃得好、吃得美。

一是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二是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三是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總書記講的“國之大者”,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在兩會這樣的最高議政殿堂,兩者就這樣有機地聯結在一起,書寫著我們的國、我們的家、我們生活的美好畫卷。

(責編:宋心蕊、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