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代表委員建言獻策高質量發展(經濟新方位·全媒看兩會)

2022年03月03日05: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代表委員們將齊聚首都、共商國是。為了做好兩會宣傳報道,本報今起推出“經濟新方位·全媒看兩會”專欄,以媒體深度融合的形式,創新報道方式,聚焦兩會熱點,傳遞兩會聲音。

  ——編  者  

 

  穩投資調結構  擴內需促消費

  春節假期一過,廣東各地陸續掀起重大項目開工熱潮。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項目唱主角,深中通道等大灣區項目正加緊建設。

  “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偉表示,要靈活運用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銀行信貸等工具,持續激發投資潛力,“尤其要謀劃建設一批新基建、新型城鎮化、重大工程項目。”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張兆安建議,要圍繞促消費惠民生、調結構增后勁,重點推動“兩新一重”和民生領域投資。“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把產業投資與產業調整、產業升級結合起來。”張兆安建議進一步降低企業負擔,加強對民企的金融支持。注重部門間的統籌協調,讓好政策盡快“送上門”。

  擴大內需,還要加快促進消費恢復升級。張兆安建議,通過創新市場結構、加快傳統消費提升等方式,把潛在的消費轉化成為現實的消費。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區域消費中心建設,完善農村消費網絡建設。

  “當前要穩就業,營造良好消費環境,推出鼓勵消費措施,讓老百姓有錢消費、願意消費。”張兆安認為,應著力推動產業轉型、技術研發以及產品服務模式創新,創造新供給,引導新需求,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厚植創新沃土  促進成果轉化

  今年,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楊華勇的提案仍聚焦科技與教育。“基礎或應用基礎研究往往需要10年之功。科技創新包括‘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個層面。”楊華勇認為,前者強調發現,為“0到1”的基礎突破,后者強調應用,既有“0到1”的原創技術突破,又有“1到10”的小批量試制。“應用基礎研究離不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探索,但如何從實驗室邁向工廠車間,這需要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深度參與。”

  近幾年,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丹明顯感到,業界對於原創性自有技術的渴望空前強烈。2019年起,華中科技大學與8家國內大型科技公司組成聯合實驗室,雙方科研人員開展針對性研究。

  “通過聯合實驗室組成產學研共同體,企業儲備了我們的前沿技術,一批科技成果陸續得到落地轉化。”馮丹建議,進一步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積極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尋找技術支持,厚植科技創新沃土,“中小企業面臨資金和人才短缺等問題,希望國家持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

  楊華勇認為,要進一步保護知識產權,關注成果轉化后的利益分配,引導企業將技術轉化收益進一步反哺到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中。

  加快改革步伐  完善開放格局

  我國去年啟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副主任金李介紹,今年上半年要完成試點地區布局、實施方案編制報批。要根據不同改革任務優先考慮選擇改革需求迫切、工作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等。

  金李建議,應進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合理暢通勞動力要素有序流動,強化資本要素強化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通過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促進技術要素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金李認為,要更好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集聚,穩定制造業佔比。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科技、貿易等政策協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技術攻關和重大項目建設。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偉表示,要深化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完成首批40項授權事項,謀劃實施第二批授權事項清單。

  “近年來,重慶統籌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提升開放平台能級。”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建議,接下來應精准補齊基礎設施、運輸能力和服務質量的短板,在交通便捷、物流高效、貿易便利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兜牢民生底線  優化公共服務

  2021年,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的政策舉措頻出﹔在養老、教育、醫療等群眾最關心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完善。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今年已啟動。“在全國范圍內對地區間養老保險基金當期余缺進行調劑,這是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進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介紹,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將有利於解決養老保險基金結構性矛盾,明確地方政府支出責任,為實現更高層次的全國統籌打下基礎。

  鄭秉文認為,此次將針對不同地區情況實行調劑,這為統籌增加了難度。他建議,建立動態調劑關系,合理調劑地區間基金余缺,落實中央與地方的支出責任分擔機制,確保制度的可持續性和公平性。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鐵克其鄉下恰其村,村民都已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保也全覆蓋,公共服務保障堅實有力。全國人大代表、鐵克其鄉黨委副書記李彬去年將增加村民收入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下恰其村引進縫紉廠,建了6座蔬菜大棚,還成立了合作社發展養殖業。

  “今年重點要提升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李彬介紹,巴州試點建設鄉村科普館,平均每個縣市10—14個。下恰其村的科普館預計今年建成,將圍繞特色產業開展培訓,引導群眾科學開展農業生產活動。

  鞏固脫貧成果  發展特色經濟

  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完善監測幫扶機制。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紅光上村黨支部書記馬乙四夫介紹,紅光上村共有19戶脫貧戶,村裡每個季度入戶摸底調研,確保有困難第一時間解決。

  圍繞鄉村旅游、水產養殖等產業,完善基礎設施、爭取助農貸款……“我們要想盡辦法讓特色產業更加壯大,讓鄉親們嘗到更多甜頭。”馬乙四夫說,“借助扶持資金和優惠政策,我們創辦了水上旅游服務公司、冷水魚養殖基地和牛羊育肥場,既可以讓鄉親們就近就業,又助推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2021年村人均收入達到1.5萬元,比2013年翻了兩番。”

  四川阿壩依托區位優勢、旅游資源,發展起多元化特色產業。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淨土阿壩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王安蘭說,去年,公司以“公司(平台)+基地+果農”模式銷售水果、牦牛肉等特色農產品6000多噸,把“好收成”變成“好收入”。王安蘭建議,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出台城市人才下鄉服務鄉村振興的激勵政策,為引進、留住人才創造更好條件。

  “我們打算建立辣椒、花椒種植基地,綠化荒山,提高收益。”馬乙四夫說,“隻要有好點子、肯努力,能干成的事多著呢!”

 

  網友留言板

  近年來,智慧物流、智慧社區、智慧城市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作為互聯網行業從業者,我感受到技術更新升級、產品飛速迭代,行業發展日新月異。

  ——江湖闊  

  我的工廠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去年參加政府舉辦的科技培訓會后,我下決心開展智能化改造,讓機器走上生產線,同時對原有生產線的工人進行了崗位調整。自動化改造給企業的人員配置、勞動強度、經濟效益等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改善。

  ——戈  安  

  這些年明顯感受到天更藍、水更清,綠色低碳發展成果日益顯現。生態治理需要久久為功,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希望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倡導綠色出行。

  ——非  池  

  近些年,我的家鄉修通高鐵后,發展變快了,不再是一個閉塞的小縣城。希望政府能繼續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提高城鄉公共服務質量。

  ——芊  芊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我深切感受到醫療改革給百姓帶來的益處,看病更方便了,看病花錢更少了。我應該好好利用專業知識為患者服務。

  ——嘿嘿嘿  

  任一林、周洪業、彭曉玲整理  

  摘編自人民網2022全國兩會調查  

  採寫:本報記者賀林平、季覺蘇、竇瀚洋、強郁文、韓鑫、劉新吾、申茜、賈豐豐、宋豪新、李亞楠、郭雪岩、常欽

  本版策劃:王軍、殷新宇、吳燕

  版式設計:李艷、顧煊培(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03日 10 版)

(責編:楊光宇、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