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比起拿金牌獎牌,習近平更在意什麼?

2022年02月15日09:12 | 來源:學習小組
小字號

視頻/央視

眼下,北京冬奧會正在火熱進行中,中國上下掀起了觀賽熱潮。開幕式前夕,習近平主席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曾談起自己的“金牌觀”:“我並不在意這一次中國運動員拿幾塊金牌獎牌,我更在意它給我們今后注入的動力和活力。

客觀地講,相較於傳統冰雪運動強國,中國冰雪運動起步晚、普及程度低、群眾基礎薄弱。奧運史上,1980年,第13屆冬奧會首次迎來中國人的身影﹔22年后,中國選手在第19屆冬奧會上才獲得首金﹔2015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時,109個小項比賽中仍有約1/3是空白。但本屆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了104個小項共194個席位的參賽資格,在35個小項上實現參賽“零的突破”。這背后的意義,不亞於在賽場上摘金奪銀。

1980年第13屆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正式亮相冬奧競技賽場。(圖源:新華社)

這段時間,小組一直關注著冬奧賽事,除了摘金奪銀,很多運動員努力拼搏的身影令人動容。

比如,在高山滑雪滑降比賽中,中國選手徐銘甫以第36名的成績沖過終點、順利完賽,這個成績或許不算優秀,但讓這個項目的成績冊上第一次有了中國人名字。正如網友所說:“參與就是最好的開始。”

2月7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高山滑雪男子滑降項目比賽在延慶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舉行。圖為中國選手徐銘甫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陳斌攝

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運動員,挑戰和突破自我的意義,遠比輸贏更重要。2014年2月7日,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看望參加第22屆冬奧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時曾說:“重大賽事,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奪金牌,而是體現奧運精神。這正是中國人講的自強不息。

在民族自信愈發堅定的今天,金牌獎牌也早已不是中國人証明自己的唯一途徑。國內,觀眾正以越來越理性平和的心態去看待比賽——抱著欣賞的態度為各國運動員歡呼,即便自家運動員沒拿到金牌,但隻要盡力拼搏了,一樣給予掌聲和敬意。

比如,前幾天的單板滑雪男子U型場地技巧資格賽中,帶傷出戰的高弘博不得不以低難度完成比賽。面對這個樂觀堅毅的大男孩,網友們溫情鼓勵:“你是我們心中的冠軍”“勇敢少年好樣的”。經過這麼多年,中國人對於體育的理解,正在逐步告別“唯金牌論”,更多人理解了奧林匹克精神,享受著奧運盛會。

中國選手高弘博在比賽中(圖源:北京日報)

其實,奧運的意義遠不止賽事期間的競技。

冬奧會實現了“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短片《未來的冠軍》中,1歲寶寶滑雪的場景萌翻眾人。“滑雪寶寶”不會走路就能踩上雪板,引發“圍觀效應”的背后正是中國社會涌動著的冰雪熱潮。據統計,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中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達3.46億人。今年春節假期,北京滑雪場的票量超過2019年春節同期票量的2倍多,各地滑冰場、滑雪場人氣“爆棚”。越來越多的“冷運動”正在中國“熱起來”。

短片《未來的冠軍》片段(圖源:網絡)

1月25日,習近平在會見巴赫時表示:“早在申辦時,我就提出,中國這次辦奧的最大目的,就是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巴赫回應說:“中國實現了超過3億人從事冰雪運動目標,這是前所未見的偉大成就,將成為本屆冬奧會向中國人民和國際奧林匹克運動作出的重大貢獻。”

辦冬奧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辦過之后就成了“寂靜的山林”。數據顯示,2015年到2020年,中國冰雪產業總規模從2700億元增長到6000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據有望突破萬億規模。比如,曾經一入冬連出行都困難的河北崇禮,如今建起了7座大型滑雪場,冰雪經濟讓越來越多的當地人捧起了“雪飯碗”,打開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見証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的國際奧委會官員克裡斯托弗·杜比認為,奧運效應可以在20年甚至更長時間為舉辦城市做貢獻。他說,“北京做到了”。

文/卡布

編輯/鐘祺、靜玄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科技日報、中國體育報等

(責編:楊光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