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窯洞之問”的答卷人

本報記者  杜尚澤  劉少華
2022年01月14日06: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黃土地上的幾孔窯洞,在百年黨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陝北考察結束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再次講述了發生在延安窯洞裡、昭示了中國共產黨未來走向的一場對話。

  1945年夏天,民主人士黃炎培應邀走進毛澤東同志的窯洞。彼時,距離1840年鴉片戰爭已過百年,一個年僅24歲的政黨卻改變了黑暗中跋涉已久的民族車轍。在紛至沓來的驚嘆和贊譽聲中,面對這位正帶領中國共產黨屢創奇跡的領袖,黃炎培先生坦率地說:

  “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都沒有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力。”

  見毛澤東同志聽得專注,他繼續說道:“大凡初聚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隻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

  聽聞一席肺腑之言,毛澤東同志略作沉思:“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走群眾路線。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舉重若輕的氣魄,決勝千裡的遠見,就在這裡生動定義了中國共產黨和她所植根的人民之間的歷史坐標。

  時光倏忽,70多年之后的今天已是換了人間。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會場,在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即將出爐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深思熟慮地指出:

  “經過百年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實踐,我們黨又給出了第二個答案,這就是自我革命。”“我們黨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這是我們黨敢於自我革命的勇氣之源、底氣所在。”

  2022年1月11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總書記給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上的“新年第一課”。當再一次講到“窯洞之問”,他語重心長地指出:“我們黨歷史這麼長、規模這麼大、執政這麼久,如何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

  兩個答案,跨越了一個政黨從弱小到強大、從九死一生到蓬勃興盛的漫漫歲月長河。從探尋黨和人民的關系,到將目光同時放到黨的自身、反求諸己,一脈相承的,是走好“趕考”之路的清醒堅定,是走得再遠都不會忘記的初心使命和歷史自信。

  在深山朗月、燈光如豆的窯洞,在硝煙彌漫、艱苦卓絕的戰場,在肩挑背扛、號子聲震天的建設工地,在敢為人先、“效率就是生命”的改革開放前沿,在擺脫貧困的村庄,在綠水青山的家園,在欣欣向榮、錦繡繁華的中國大地上……有“窯洞之問”的答案。那是千千萬萬中國共產黨人用行動寫下的一字字、一行行、一頁頁的答案。

  是的,“窯洞之問”的答卷人,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百年來的中國共產黨人。輩輩傳承、代代奮斗,以磅礡力量鑄就了一個政黨的蓬勃生機和一個國家的昂然屹立。

  讀懂今日之中國,需要讀懂中國共產黨。從“曙光就在前頭”的眺望,到“百年成就,百年經驗”的回望,有一種傳承,有一份堅守,有照亮未來中國的希望。

  一個“始終居安思危”的黨:

  “‘趕考’遠未結束”

  對問題本身的不懈思索,也昭示著答案。

  生於憂患,成長於憂患,壯大於憂患。漫長歲月裡,國歌中有這麼一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那是在擘畫新中國藍圖的1949年,在選《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時,曾有聲音認為,既然勝利了,是否應該改一下歌詞。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卻堅持保留歌詞原貌,提醒人們“安不忘危”。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這一年早些時候,歷經艱辛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已成定局,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毛澤東同志提出“兩個務必”,令歡呼勝利的共產黨人警醒。

  簡朴的會場,閃耀著照亮漫漫長路的思想光芒。“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重溫,2013年在西柏坡同干部群眾座談時說:“要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就要靠頭腦清醒,靠保持‘兩個務必’。”

  同一時期,還有一句亦是黨史上的經典:“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閉幕后不久,在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時,毛澤東同志意味深長地說。對即將誕生的政權長治久安的憂思,為即將走上歷史新舞台的共產黨人賦予了一種新的姿態。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

  今天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然而,“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想一帆風順推進我們的事業,想順順當當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那是不可能的。”

  1990年秋天,“憂患意識”一詞首次在黨的文件中出現。到了黨的十八大之后,這一詞語出現頻率之高,令人感嘆。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及至“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起草階段,總書記親自敲定設置專章對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戰略部署,因為“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層出不窮。與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的贊譽聲一道而來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

  習近平總書記一次又一次告誡廣大黨員,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在2018年年初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他逐一列舉了8個方面16個具體風險,其中就提到“如果發生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性疾病,我們怎麼辦?”

  至於“四種危險”之一“能力不足的危險”,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我們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如此闡釋中央政治局定期集體學習的重要性:“知識、科技日新月異。我們如果閉目塞聽3個月,恐怕會落后世界一大截。”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他再次談到本領恐慌:“其中最根本的本領不足是理論素養不夠”。

  爬坡難,涉險灘難,過深水區難。習近平總書記精准定位了今日中國的方位:“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

  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

  從一粒米,思慮“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戰略安全,警示:“越是有糧食吃,越要想到沒糧食的時候。”

  從一滴水,看到“民生為上、治水為要”的百姓訴求,這幾年走遍了黃河上中下游:“水安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

  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在治理如此大的一個國家的過程中,貫穿始終。

  縱覽百年黨史,總有些“趕考”路,走過了回頭看,才發現曾經身處懸崖泥沼,遭遇驚濤駭浪。

  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戰勝風險挑戰中壯大,跨千山萬水、過荊棘險灘,中國共產黨“經千難而百折不撓、歷萬險而矢志不渝”。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總書記講到最后仍言憂患:“總之,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要居安思危,時刻警惕我們這個百年大黨會不會變得老態龍鐘、疾病纏身。”

  回到問題本身。思索“窯洞之問”,映照著中國共產黨人看世界的豐富視角。

  一個視角,是歷史的長河﹔一個視角是全球的風雲變幻。大歷史觀、大世界觀,鑄就了治國理政的大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對歷朝歷代興衰之因思考良多:“我經常講到歷史周期率問題,這的確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擺脫不了的宿命。”

  向世界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總書記審時度勢:“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有各種各樣的‘攔路虎’、‘絆腳石’。”“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斗爭是不切實際的。”

  還有一個視角,是眺望遠方的戰略遠見。

  “‘隻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杆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並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毛澤東同志講的這種領導,就是戰略領導。”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論述了“重視戰略策略問題”。

  去年在陝北,窯洞牆上的一句話“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令總書記印象深刻,並由此想到:“《甲申三百年祭》這本書,毛主席是什麼時候讓大家學的?”

  一本評價李自成功過的歷史書,彼時在重慶和延安遭遇了兩種待遇。一方棄若敝屣﹔另一方,毛澤東同志讀了深受震撼,將這本書列入整風學習文件之一。

  那正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得知這個時間,總書記感慨:“中國革命必然勝利在這裡就能找到答案。高瞻遠矚啊!毛主席在這裡既指揮西北戰場,又指揮全國戰場,同時考慮的還有新政權建立之后的事。”

  中國共產黨對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在這裡就能看出來,中國共產黨人的這樣一種風范,過去、現在、未來全部規劃好、思慮到。”

  這是中國的歷史縱深。

  一個“實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黨:

  “正確的道路從哪裡來?從群眾中來”

  “窯洞之問”的第一個答案,是民主,走群眾路線。

  那個時期,陝甘寧邊區的“豆選”深受老鄉們歡迎。把豆子投到哪個碗裡,就能選出哪個干部來。這可是村上祖祖輩輩沒有過的事。

  2021年秋天,陝西綏德地委舊址,習近平總書記端詳油畫上手捧瓷碗、歡喜投票的農民,輕聲念起《選舉歌》:“金豆豆、銀豆豆,顆顆不能隨便丟﹔選好人,辦好事,步步引咱走正路。”

  時光轉眼間到了2021年11月5日,北京市區和鄉鎮兩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投票日。習近平總書記大步走進西城區中南海選區懷仁堂投票站。他此刻的身份,是一位參加區人大代表選舉投票的普通選民。總書記鄭重投下了自己的一票。

  全國2800多個縣(市、區)、4萬多個鄉鎮,億萬人民也投下了庄嚴的一票。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層民主選舉,有觀察者將其稱為,仿佛用篩子篩了一遍沙漠,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卻在中國有條不紊。最廣泛、最生動的民主實踐,在960多萬平方公裡上徐徐鋪展。

  從“豆選”到“票選”,歷史的坐標是一個政黨從弱小到強大的滄桑之變,不變的是民主的內核。在一個有數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改變了什麼?

  戰爭年代,在中央蘇區每遇戰事,會開“諸葛亮會”,搞“群言堂”,作戰方案吸納了戰士意見。民主,積小勝為大勝,改變了戰爭的格局。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南海懷仁堂。1200多名各地選舉產生的全國人大代表步入會場。“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裡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同他們所愛戴的黨和政府的領導人們一起、商量著國家的大事。”民主,正是記者筆下的這一幕,改變了國家治理的方式。

  這一幕也發生在今天的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起草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主持召開了7場座談會,其中一場在湖南長沙。村支書、鄉村教師、扶貧干部、農民工、種糧大戶、貨車司機、快遞小哥、餐館店主、法律工作者……“正確的道路從哪裡來?從群眾中來。”中國的未來規劃,交匯著來自一線、來自基層的聲音。

  再說全國兩會。2020年,在度過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的一段時間之后,全國兩會於5月份在京開幕。人民當家作主的大事,不會輕易改弦更張。

  “鄉親們托付我”“廠裡的大伙兒囑咐我”,兩會上常有這樣的發言。來自山峁戈壁、來自邊疆海島、來自田間地頭的全國人大代表,肩負著億萬人民的重托。

  “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回想當年,1944年秋天,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文章中提到這樣一件事:“‘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採用了。”

  就在上個月,在京舉辦的一場“中外學者談民主”的對話會上,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坦言,無論什麼政體,都要為人民謀福祉,“這正是現代西方民主的最大問題”,而中國過去40多年來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聽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話吧:“如果人民隻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隻有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競選后就毫無發言權,隻有拉票時受寵、選舉后就被冷落,這樣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

  中國式民主的范疇,早已超越了將選票投入投票箱的一瞬間,也早已超越了邁進議事會場的那一步。上世紀80年代,在河北正定,習近平同志時常騎自行車下鄉。老百姓看著這個干部親切,什麼都願意說,他也由此發現正定是“高產窮縣”,並找到摘帽辦法。他還搞起了問卷調查,這在正定也是件稀罕事。街上擺上桌子,趕集的百姓一路過,縣委的干部們就遞上問卷:“老鄉,縣委正在搞調查,麻煩來填填吧。”

  對民主監督,中國共產黨人態度鮮明。1962年初,毛澤東同志批評了有些同志怕群眾批評的事:“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怕群眾的道理呢?有了錯誤,自己不講,又怕群眾講。越怕,就越有鬼。”

  “我常常提及毛澤東同志和黃炎培先生在延安的‘窯洞對’。當年‘窯洞對’的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嗎?恐怕還沒有。”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的這段講話,直擊要害:“如果把監督當成挑刺兒,或者當成擺設,就聽不到真話、看不到真相,有了失誤、犯了錯誤也渾然不知,那是十分危險的。”

  民主也是民心。

  新時代,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全過程人民民主,進入了全球視野。

  在“七一”重要講話上點題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隨后於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將其定義為:“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最初提出這一概念,在2019年上海考察期間,虹橋街道社區裡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系點。跟隨中國共產黨人的足跡看中國,可以更深刻感知民主的豐富內涵:北京前門草廠四條的“小院議事廳”、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會、蘇州“協商議事室”,還有新時代“楓橋經驗”……“接地氣、聚民智”的眾多有益探索,匯聚了基層民主的生動實踐。

  那次在上海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還談到同外國政要的一次對話:“‘你們這麼多城市、這麼多人口,是怎麼管的?’我說,我們每一個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就是把管理職能分解到方方面面。系統性管理,各負其責,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一個“勇於自我革命”的黨:

  “決不能滋生已經嚴到位、嚴到底的情緒”

  離開延安沒多久,1945年8月,黃炎培出版了《延安歸來》。書中寫道:“我認為中共朋友最可寶貴的精神,倒是不斷地要好,不斷地求進步,這種精神充分發揮出來,前途希望是無限的。”

  斗轉星移,70多年過去了。確如他所觀察,中國共產黨始終在“要好”,在“求進步”。當年的“窯洞之問”,中國共產黨人也未停止思考,在新的偉大實踐中給出了第二個答案:自我革命。

  古往今來,從來都是“革別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難”。但惟有中國共產黨,主動選擇在自我革命中淬煉鍛造。

  悠悠百年黨史,有三份歷史決議。

  細讀文本,1945年《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125次出現“錯誤”一詞,對經驗教訓的總結極為深刻﹔

  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提出,“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是我們黨必須採取的辯証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

  2021年《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堅持自我革命”列入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鮮明宣示“黨的偉大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從不諱疾忌醫,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敢於直面問題,勇於自我革命”。

  黨史上,那些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往往是一次次絕境重生的自我革命。

  1929年的古田會議,探索出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光輝道路。85年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古田,召開了被稱為“新古田會議”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回過頭來看,古田會議奠基的政治工作對我軍生存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935年的遵義會議,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站在“突破烏江天險”浮雕前,感慨九死一生的艱險:“當時要是過不去就危險了……”

  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正是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

  總書記告誡全黨:“我看能打敗我們的隻有我們自己,沒有第二人。”他在一次研討班上講到這裡時引用了《紅樓夢》的一段話。“賈探春在抄檢大觀園時說過一句話: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正所謂‘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這些年,廉潔自律、反腐倡廉問題,是習近平總書記講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早在浙江的時候,他在會議上談到“激濁揚清”的話題,就提到黨員干部失去律己之心后,“使國家陷入‘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歷史周期率”的風險和可能。

  2020年山西考察,說到塌方式腐敗,總書記語氣沉痛:“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們還稱之為共產黨員,配這個稱號嗎?不給老百姓老老實實辦事,不遵紀守法,我們的黨是不會姑息遷就的。”

  2021年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批評煤炭領域的腐敗,嚴肅問責:“這個賬總是要算的。”對增量腐敗堅決零容忍,對存量腐敗隻要揭露出來了也是零容忍!

  雷霆萬鈞,抓鐵有痕。億萬人民見証了中國共產黨人“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鏗鏘承諾。

  “這裡,我再用重槌敲一下響鼓!”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抬高了聲音,面對來自各領域各行業的黨員領導干部,他斬釘截鐵:“黨中央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不論誰在黨紀國法上出問題,黨紀國法決不饒恕!特別是對那些攫取國家和人民利益、侵蝕黨的執政根基、動搖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人,對那些在黨內搞政治團伙、小圈子、利益集團的人,要毫不手軟、堅決查處!”

  會場寂靜,字句鏗鏘。

  曾經,有塌方式腐敗面前“法不責眾”的勸說,有反腐敗影響經濟發展的質疑,甚至還有“紙牌屋”的權力游戲的猜測。面對這場輸不起也決不能輸的斗爭,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亮明態度:“反腐敗不是看人下菜的‘勢力店’,不是爭權奪利的‘紙牌屋’,也不是有頭無尾的‘爛尾樓’。”“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十三億人民。這是一筆再明白不過的政治賬、人心向背的賬!”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天下何以亂?失民心。

  2014年冬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鎮江市考察,74歲的老黨員崔榮海擠上前來。

  “總書記,您好!您是腐敗分子的克星,全國人民的福星!”

  “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總書記回答。

  正是在這次調研,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將其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2016年10月,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

  時隔5年多,就在這個月的18日至20日,十九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即將召開,重點同樣聚焦全面從嚴治黨。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怎麼老抓?沒完沒了。’隻要存在就沒完沒了,就是要永遠進行時。”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總書記特別強調,“全黨同志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強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政治自覺,決不能滋生已經嚴到位、嚴到底的情緒!”

  清醒而堅定,無私而無畏。

  全面從嚴治黨是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作風問題抓起的。八項規定,在黨的十八大閉幕之后的十多天出爐,短短600余字,小切口打開了大變局,解決的正是作風建設“‘老虎吃天不知從哪兒下口’的問題”。

  當時,有不少人低估了黨中央的決心,認為八項規定和隨之而來的“反四風”只是一陣風。如今,9年多時間過去了,深刻改變了中國。

  2021年6月,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習近平總書記佇立於八項規定落實情況的一塊展板前,一條條梳理:“精簡會議活動總的還可以,改進警衛工作、改進新聞報道做得不錯,精簡文件簡報還是要反復講,厲行勤儉節約正在做……”

  以上率下,率先垂范。拿其中的第八條來說,有一年春節前夕他到陝西梁家河看望鄉親們,帶的是他自己出錢採辦的年貨,到老鄉家吃飯還繳納了餐費。

  飯碗裡,裝著民心政治。一席講述,道理辯証又質朴:“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

  “中共作為一個堅定不移的斗士,帶領中國走向未來。”“從內部被顛覆的風險被降得更低”……國外敏銳捕捉到了中國變化。

  時間是最好的見証者。執政70多年后,中國共產黨人依然惕厲自省、篤行不怠,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非但沒有衰減,反而愈加氣貫長虹。

  一個“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的黨: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不私,而天下自公。

  歷史的鏡頭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的庄重宣示:中國共產黨“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

  六中全會決議再次重申了這句話。

  黨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這是我們黨敢於自我革命的勇氣之源、底氣所在。打虎拍蠅,哪管“刑不上大夫”,無所畏懼。公與私、義與利、對與錯、榮與辱,給黨員干部的界限劃得清清楚楚。

  政在去私。“窯洞之問”的兩個答案之所以能在時間長河中堅挺屹立,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

  常思常新。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講了這個問題。“黨的高級干部有相當的領導權、決策權、指揮權,如果立場不穩、‘三觀’不正、自律不嚴,很容易在政治上、政策上走偏,不知不覺甚至心甘情願地成為各種利益集團、權勢團體、特權階層的代言人,那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幾天前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總書記繼續講:“在為誰執政、為誰用權、為誰謀利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的頭腦要特別清醒、立場要特別堅定。”

  為了誰?

  在厚重歷史中,在凝練的歲月中,在大黨的拔節生長中,在大國的偉大復興中,在困難時、在勝利時、在奮斗時、在進步時,這本鴻篇巨制,力透紙背的始終是“人民”二字。

  戰爭時期,有位西方記者詢問毛澤東同志:“你們辦事,是誰給的權力?”毛澤東說:“人民給的。如果不是人民給的,還有誰給呢?”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當代共產黨人給出定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2012年隆冬時節,河北阜平。皚皚白雪覆蓋巍巍太行,習近平總書記踏雪而來。一場中國人民與貧困之間的總決戰由此拉開帷幕,書寫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每到群眾家中,常會問一問,還有什麼困難,父老鄉親的話我都記在心裡。”這位大國領袖,對初中讀《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時的“深深震撼”至今記憶猶新。后來工作期間有感而發,著詩言志:“魂飛萬裡,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

  古往今來,無數政治家思索過同一個問題:什麼是政治?答案千姿百態。有一個響亮的回答來自中國共產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同志撰寫《擺脫貧困》一書,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一文中,就大段引用了黃炎培先生的“窯洞之問”,並從毛澤東同志的回答引申開來,深刻闡釋要“眼睛向下”“密切聯系群眾”的道理。黨的十八大之后,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再到黨史學習教育,一條主線貫穿始終:為人民謀幸福。

  2014年5月的一天,河南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與會者或面紅耳赤、或坐立不安,有的對照檢查時幾度哽咽。習近平總書記次日來此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當時的講話至今振聾發聵:“現在,脫離群眾的現象在某些方面比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更突出了。問題出在哪兒?不能不引起我們沉思!”“如果群眾觀點丟掉了,群眾立場站歪了,群眾路線走偏了,群眾眼裡就沒有你。”

  煌煌黨史,前所未有的輝煌裡,又曾有幾多質疑,幾多輕視,幾多威脅,幾多唱衰。

  1921年,我們黨剛剛誕生的時候,很少有人預想到會成就今天的歷史偉業。在2021年秋天的一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同外國學者的一次對話,對方說起40多年前對中國的觀感:“當時是覺得你們會發展,但是怎麼也沒想到你們發展得這麼快!”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從國破山河在的年代走來,從新中國成立初時的篳路藍縷,到改革開放的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復興路上昂首闊步……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績單,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用理想和信仰書寫的,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用拼搏和奉獻贏得的。

  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講“窯洞之問”的話題前,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談到了“堅定歷史自信”。它是破解歷史周期率的勇毅擔當,彰顯著風雨無阻向前進的無畏氣概。

  回首來時路,困難、挑戰何其多,“可以說幾度絕處逢生、幾度柳暗花明”。有人問,百年大黨的歷史自信來自於哪?它來自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堅定信念,來自百年黨史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苦難輝煌,它既是對奮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斗精神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感嘆:“中國共產黨就是憑著這麼一股精神,把一個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一個舊中國,建設成為了一個新中國。再也不受人欺負了,我們變成了一個大國、一個強國。”

  新的歷史進程開始了。時間刻度上,中華民族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以偉大社會革命促進偉大自我革命,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恢弘實踐中,黨的自我革命成為無數偉大事業的開端。

  波瀾壯闊的時代,黨與人民共行動。黨的十八大后,全面深化改革拉開了大幕。從“夯基壘台”到“積厚成勢”,改革搭建起“四梁八柱”,許多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住房、醫療、教育、養老……一切圍繞百姓關切。“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

  人民群眾心中有杆秤,誰真正把人民群眾放心上,人民群眾就會把誰放在心裡。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穿越百年風風雨雨,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靠的是億萬人民的擁護支持。

  江西於都的長征出發地,十萬紅軍是人民用小船渡過去的﹔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湖南沙洲村“半條被子”的長征故事,生動詮釋了“什麼是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地方考察70余次。沿著黨的紅色足跡,“每到一地,我都是懷著崇敬之心,重溫那一段段崢嶸歲月,回顧黨一路走過的艱難歷程,靈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禮。”

  1934年,面對實力懸殊的圍剿,毛澤東同志信心滿懷:“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80多年后,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黨團結帶領14億多中國人民眾志成城,一場人民戰爭以摧枯拉朽之勢贏得了主動。習近平總書記給出這樣的禮贊:“戰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

  山河為証,歲月為鑒。

  “今天,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沿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一座新的精神殿堂巍然矗立於天地之間。百年大黨的慶典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帶領黨員領導同志來到這裡。面向黨旗,他們一道舉起右拳、庄嚴宣誓。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4日 01 版)

(責編:岳弘彬、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