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紅船觀瀾·堅持正確政績觀①)
最近到基層採訪,有這樣一段見聞:黨史學習教育中,當地一個部門要列出“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清單,在是否將湖面藍藻治理列入清單問題上,一度引發內部的爭論。有觀點認為,藍藻治理是難題,防控難度大、耗時長,短時間難見成效,可能出力不討好。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他們最終決定列入清單,並向社會公開承諾。隨即,全部門化壓力為動力,多措並舉、攻堅克難,藍藻發生次數較上年同期減少78%、累計面積減少84%,引得湖邊居民贊聲一片。
“為群眾辦實事,哪來的那麼多患得患失?就是要敢於立‘軍令狀’!”這個部門的負責人說。工作中遇到難題是畏首畏尾還是迎難而上,考驗的是黨員領導干部的政績觀。
樹立正確政績觀,首先要回答“為誰創造政績”。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銘刻在心,把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鮮明地寫在旗幟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了共產黨員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黨員干部要始終錨定這個定位,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能不斷創造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句話不是一個口號,我們就是給老百姓做事的。”樹立正確政績觀,還必須明確“政績由誰評判”。我們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群眾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始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把群眾的急難愁盼、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涌現出一代代優秀共產黨員,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民造福的政績觀。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草帽書記”楊善洲“隻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戰斗英雄張富清深藏功與名扎根基層默默奉獻……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以忘我的付出把實實在在的政績印刻在人民群眾的心坎上。
初心就是力量,使命就是方向。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異常復雜嚴峻,廣大黨員干部唯有悟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把為民造福的政績觀貫穿在干事創業裡,不斷展現新氣象新作為,才能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04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