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總書記的基層足跡
“牧民生活好,全靠黨的政策好,衷心感謝黨、衷心感謝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了,我們這個黨能夠發展壯大起來不容易,奪取政權不容易,建設新中國不容易。為什麼老百姓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因為我們黨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各民族謀幸福。”
這是今年“七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與當地藏族牧民的一段對話。傾心的交流,朴實的話語,飽含著人民領袖對人民的真摯情懷,映照出百年大黨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
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在這裡交匯﹔“十四五”良好開局,中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0次深入基層考察調研,頂風雪、冒酷暑、踏泥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堅實足跡印在祖國大地,深切關懷留在百姓心間。
山高水遠,風雨無阻﹔行程萬裡,初心如磐。
第一步要邁准邁穩,邁出新氣象,邁出新成效
准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一年之計在於春,開局之年鼓催人。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我們黨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邁好“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第一步,至關重要。第一步要邁准邁穩,邁出新氣象,邁出新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准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3月22日,全國兩會閉幕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曾經工作了17年半的福建。
“這次到福建,一個大的背景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后,‘十四五’開局,圍繞這一主題作調研﹔也是來看望福建的父老鄉親。”
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武夷山腳下的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茶農們正忙著壓青,開過花的油菜花回田,正好給土壤施肥。
武夷山是烏龍茶、紅茶的發源地。現在,茶成了武夷山千家萬戶的“寶”。12萬人以茶為生,種茶、制茶、賣茶,茶產業生機盎然。
“一家人年收入有三十幾萬。”一位皮膚黝黑的茶農,將鋤頭放下,歡喜著過來同習近平總書記嘮家常。
一片綠葉帶富了一方百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5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南陽市,專題調研南水北調。總書記指出:“我對這件事一直十分重視。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之前看到相關報告,我說這件事要專門來研究一次。”
南水北調,緩解了北“渴”。從“極度緊缺”到“緊平衡”,北方水資源安全卻依然容不得喘口氣。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有部委負責同志拿京津冀地區舉例,以全國0.9%的水資源量、2.3%的國土面積,養育了全國8%的人口、貢獻了10%的國內生產總值。數字發人深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黃淮海流域作為北方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關乎經濟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的國內大循環,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需要水資源的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新的區域發展戰略,同時就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不斷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証法。”
6月25日,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開通運營。復興號動車跨江穿隧,在這條鐵路上飛馳。
7月22日上午,在西藏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坐上專列實地察看拉林鐵路沿線建設情況,更放眼廣袤西部邊疆鐵路網建設。
“全國的交通地圖就像一幅畫啊,中國的中部、東部、東北地區都是工筆畫,西部留白太大了,將來也要補幾筆,把美麗中國的交通勾畫得更美。要充分論証、科學規劃,鐵路建設要算大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謀劃好西部邊疆鐵路網建設,充分論証、科學規劃,更好服務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
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一個事關國計,一個連著民生,共同指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醫改,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也是與老百姓切身利益聯系最為緊密的改革之一。
福建三明,人口不多、經濟體量相對較小、退休人員比重較高,曾經一度面臨著“未富先老,醫保基金收不抵支”等情況。
通過多年改革實踐,三明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實現患者、醫生、醫院、財政(醫保基金)等多方共贏。
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明市考察時強調:“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三明醫改體現了人民至上、敢為人先,其經驗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鑒。”
就業、教育、醫療、養老……這些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挂在心。
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藏族牧民索南才讓率一家老小熱情邀請總書記到家裡做客。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索南才讓家中,屋裡屋外仔細察看,並同一家人圍坐在客廳聊家常。幸福的笑容,洋溢在索南才讓一家人臉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更好的生活,我們一起來推動、來實現。”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
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考察調研。在苗族村民趙玉學家,總書記仔細察看生活居住環境,同趙玉學一家制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並聊起家常。
趙玉學告訴習近平總書記,原來住在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的麻窩寨,現在住上了二層小樓,水電路都通到了家。總書記聽了十分高興。
“就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發展鄉村產業,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讓群眾既有收入,又能兼顧家庭,把孩子教育培養好。”
在村文化廣場上,鄉親們正在開展春節民俗活動,打鼓吹笙,載歌載舞,喜氣洋洋。
在歡快的迎客歌聲中,習近平總書記走到大家中間。總書記指出:“實現小康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們還要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按照既定的目標踏踏實實走下去,把產業發展好,把鄉村建設得更好,創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總書記步行察看村容村貌,並到村民王德利家中看望,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家常。
王德利告訴習近平總書記,他們家種了12畝葡萄,農閑時外出務工,去年家庭收入超過14萬元。總書記聽了十分高興。
“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你們依靠勤勞智慧把日子過得更有甜頭、更有奔頭。要注重學習科學技術,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
離開村子時,鄉親們高聲向習近平總書記問好。總書記向大家揮手致意,深情地說:“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
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考察。企業車間裡,加牙藏毯非遺傳承人楊永良正在手把手給身邊的徒弟教學。總書記勉勵他:“你這個手藝很珍貴、很有意義,一定要傳承弘揚好。”
企業負責人告訴習近平總書記,他們公司絕大多數職工都是本地的,高中以下學歷佔80%以上。“很多住在附近的家庭主婦,來企業接受培訓,三五年之后就能成長為熟練技工,平均月工資可達到四五千元。”
“發展產業就是要帶動就業。”習近平總書記點頭表示肯定,“從這點來看,藏毯產業不僅有扶貧致富、推進鄉村振興的作用,還有促進民族團結的作用。”
在青海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守人民情懷,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跋山涉水,行程萬裡。“人民”二字,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重若千鈞﹔“讓人民生活幸福”,總書記念茲在茲。
8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位於灤河北岸的河北承德市雙灤區偏橋子鎮大貴口村考察調研。村民霍金一家人熱情地邀請總書記到家中做客。
老霍夫婦在家種大棚,兩個兒子在外務工,今年上半年,全家收入就超過了10萬元。
客廳裡拉家常,老霍有點激動:“這些年來我們國家變化太大了,老百姓種地政府給補貼,病了有醫保,大病還有救助,養老也有保障。有總書記領導,人民真幸福!”
“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句話不是一個口號,我們就是給老百姓做事的。”習近平總書記回應道。
老霍家門口,聞訊而來的村民們紛紛向習近平總書記問好。
“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我們農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鄉村振興。不僅城鎮要好,鄉村也要好,鄉村城鎮一樣好。我們不能滿足,還要再接再厲。全面小康之后還要現代化,這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激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我們國家再往前走,必須靠創新
現在就看誰能搶抓機遇,誰有這樣的擔當和使命感,誰有這樣的能力做好。抓創新不問“出身”,隻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就會全力支持。誰能做好都是國家的功臣棟梁
進入2021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也進入了倒計時。
1月18日至19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北京、河北兩地三賽區,考察調研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兩天裡,總書記兩次乘坐京張高鐵。
在太子城站,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縱橫交織的鐵路網圖前,結合沙盤了解京張高鐵及太子城站建設精品工程、聯通三大賽區、服務保障冬奧會有關情況。
從當年老京張鐵路實現我國自主設計建設零的突破到如今新京張高鐵領先世界,從當年時速35公裡到如今時速350公裡,從當年愛國工程師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八達嶺線路到今天的“大”字形立體交通,這些發展變化見証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奮斗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說,新老京張鐵路在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中實現了交匯,具有特殊重要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京張高鐵是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從引進、消化、吸收到再創新到自主創新,如今已經領跑世界,充分証明舉國體制的顯著優勢。不管別人怎麼攻擊和詆毀我們的舉國體制,我們一定要牢牢堅持,認真總結經驗,繼續加以完善,爭取在“十四五”有更大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在大山深處,貴州依靠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建成了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2月5日上午,在貴州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了“中國天眼”項目負責人和科研骨干,聽取“中國天眼”建設歷程、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情況介紹。總書記指出:“‘中國天眼’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觀天巨目、國之重器,實現了我國在前沿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原創突破,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為此默默工作,無私奉獻,令人感動。”
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察看“中國天眼”現場,並同總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連線,向他們並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拜年。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為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
我們國家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要靠創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創新作為一項國策,積極鼓勵支持創新。”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是光學鏡頭重要制造商。3月24日,在福建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進車間、看工藝、問銷路。
“‘十四五’時期我們國家再往前走,必須靠創新。隨大流老跟著人家是不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就看誰能搶抓機遇,誰有這樣的擔當和使命感,誰有這樣的能力做好。抓創新不問‘出身’,隻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就會全力支持。誰能做好都是國家的功臣棟梁。”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4月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
1958年,一群創業者從黃浦江畔來到柳江西岸,在荒地上創造了中國工程機械的一個傳奇。如今的柳工,已發展成為總資產超450億元,擁有挖掘機械、鏟運機械、農業機械等13大類32種整機產品線的國際化企業。
“北看徐工,南看柳工。這裡是標志性的裝備制造企業,也是一家成功的國有企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柳工在自主創新方面做得不錯,國產化程度很高,許多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就是我們民族企業發展的方向。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科技創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
10月21日上午,正在山東東營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由於海水侵襲等原因,這裡80%以上的土地是鹽鹼地。近年來,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創新,鹽鹼地長出了產量高、品種好的多種耐鹽鹼作物。
正值大豆收獲季節,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田裡,彎下腰來摘了一個豆莢,剝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
農業部門負責同志告訴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
“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鹼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鹼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道。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發揮著戰略支撐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裡。”
10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科研人員向總書記介紹了他們正在重點攻關的頁岩油勘探開發項目,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關鍵技術。
“綠色低碳發展,這是潮流趨勢,順之者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於我們石油能源產業來說,下一步就是要把技術搞上去,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降低成本,同時按照綠色低碳轉型的方向,實現節能降碳的目標。”
面向未來,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環境破壞了,人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談生態,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要牢固樹立這樣的發展觀、生態觀,這不僅符合當今世界潮流,更源於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統
2月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烏江考察調研。站在高處的觀景台,總書記駐足遠眺。
“真是一幅天然山水畫。”習近平總書記由衷贊嘆,“烏江不愧為貴州的‘母親河’!”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沿岸工業企業經營粗放、沿河網箱養殖超載、兩岸污水處理滯后等原因,烏江水污染嚴重,一度成為“污江”。近年來,貴州掀起“鐵腕”治污風暴,烏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干流水質已全面達到二類標准。
“你們是怎麼治理的?”“還用網箱養魚嗎?”習近平總書記問得很細。
在貴州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告誡當地領導干部,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這麼好的生態要是破壞了,就如同敗家子一般,對不起子孫后代啊!”
桂林,“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
4月25日,在廣西桂林市陽朔縣漓江楊堤碼頭,自治區水利廳負責同志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漓江流域綜合治理情況。
近年來,桂林市大力推進漓江“治亂、治水、治山、治本”,改善了漓江生態環境。
“還有非法採石的嗎?”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問道。
“現在沒有了。”
“最糟糕的就是採石。毀掉一座山就永遠少了這樣一座山。全中國、全世界就這麼個寶貝,千萬不要破壞。再濫採亂挖不僅要問責,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從楊堤碼頭登船,習近平總書記順江而下,考察漓江陽朔段。
一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叮囑當地負責同志:“你們在這裡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護好這裡的美麗山水,這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保護好,這是第一位的。”
4月27日上午,在聽取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保護好廣西的山山水水,是我們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
——1月,在北京、河北考察並主持召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匯報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綠色辦奧理念,把發展體育事業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讓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和諧相融,確保人們既能盡享冰雪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大自然的生態之美。”
——3月,在福建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5月,在河南專題調研南水北調並召開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水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劃出硬杠杠,堅定不移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
——6月,在青海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7月,在西藏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太重要了!在這裡,生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10月,在考察黃河入海口並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沿黃河省區要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破壞了,人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談生態,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要牢固樹立這樣的發展觀、生態觀,這不僅符合當今世界潮流,更源於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統。”
9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陝西榆林市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考察調研。高西溝,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一條小山溝,土地瘠薄、十年九旱。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高西溝人為填飽肚子也走過彎路。本以為“多刨一個‘坡坡’,多吃一個‘窩窩’”,卻越刨越窮。羊啃光了草,人吃光了樹。
痛則思變。上世紀50年代,高西溝開始摸索“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佔1/3)。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給習近平總書記解釋說,也是邊干邊想出的法子:多打糧食得有肥料,肥料靠牛羊,牛羊要吃草。
“40座山峁、21道溝岔,耕地4553畝、生態林2300畝、經濟林1000畝、淤地壩126座、集雨窖5個、水庫3個……”姜良彪在習近平總書記身旁報家底,“‘黃元帥’‘紅元帥’,山地蘋果是我們的‘金蛋蛋’。我們近年來又摸索著從‘三三制’變成了‘三二一’模式(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
“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你們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路子走的是對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位於河北北部的塞罕壩,半個世紀前還是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如今這裡已是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從衛星影像圖上看,塞罕壩百萬畝人工林海就像一隻展開雙翅的雄鷹,牢牢扼守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緊緊衛戍著京津冀和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成為阻斷風沙的屏障、含蓄水源的衛士。
滄桑巨變背后,是無數林場人的辛苦付出和無私奉獻。“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
8月23日下午,在河北承德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首站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總書記親切會見了林場三代職工代表。
“老同志,你就是去國際上領獎的那位吧?”人群中,習近平總書記一眼就認出了滿頭銀發的第一代退休職工代表陳彥嫻。2017年,她代表林場職工領回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
“你是什麼時候到場裡的?”
“我是1964年高中畢業后,響應黨的號召,來到塞罕壩。”“六女上壩”的故事家喻戶曉,當年陳彥嫻等6人義無反顧來到這裡,在荒漠之上譜寫了一曲無悔的青春之歌。
如今,青絲變成了白發,荒山成了青山,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一以貫之、代代相傳。
“2017年,我對你們感人事跡作了一個批示,提出了塞罕壩精神,這已經成為我們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塞罕壩精神,不僅你們需要繼續發揚,全黨全國人民也要學習弘揚,共同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綠色經濟發展好,把生態文明建設好!”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56個民族是石榴籽,中華民族是整體的石榴。我們是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要同舟共濟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鑒往知來,習近平總書記充滿自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56個民族、14億多人和睦共生,更加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
4月2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廣西南寧市邕江之畔的廣西民族博物館,參觀壯族文化展。博物館外,三月三“歌圩節”壯族對歌等民族文化活動正在這裡集中展示。
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了,身著絢麗服裝的各族群眾興奮地圍攏過來。總書記對大家說:“廣西這些年發展進步很大,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我說過,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中國人說話、中國共產黨說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說話是算數的!”
人群中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全中國56個民族都脫貧了,兌現了我們的庄嚴承諾。但我們還不能停步,接下來要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邁進,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長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落下。
7月下旬,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問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給各族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懷。
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到西藏慶祝西藏和平解放,這在黨和國家歷史上是第一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是要表達黨中央對西藏工作的支持,對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的關懷。”
早在1998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因接送援藏干部來到西藏。那一次,援藏干部高規格地由省委副書記陪送進藏。他的話更讓西藏干部群眾暖心:“林芝地區的事,就是我們省的事。”“要派最優秀的干部來,好中選優。”
20多年過去,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登上雪域高原。拉薩市的“北京路”,山南市的“湖南路”,日喀則市的“山東路”……西藏有著全中國的牽挂,300余萬高原兒女同操著大江南北口音的援藏干部一道奮斗、一道跋涉。
考察中,見到晒成了古銅色的援藏干部們,習近平總書記十分動情:“援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崇高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優勢。缺氧不缺精神,這個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你們在高原上,精神是高於高原的。這個事情必須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一方面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方面鍛煉了干部、成長了隊伍。援藏應該是你們一生中最寶貴的經歷之一。”
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的嘎拉村,因春季盛開的山野桃花而聞名。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
村民達瓦堅參熱情迎接習近平總書記到家中做客。總書記仔細察看臥室、廚房、儲藏室、衛生間等,並同一家人圍坐在客廳裡聊家常。
達瓦堅參告訴習近平總書記,這些年他們家靠著跑運輸、桃花節分紅、土地流轉、種植養殖,去年全家收入超過30萬元。總書記聽了十分高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這裡是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盛開的地方。”
習近平總書記常用石榴籽形容56個民族。在西藏考察時,總書記指出:“56個民族是石榴籽,中華民族是整體的石榴。我們是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要同舟共濟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6月,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給大家講述了“石榴籽”這個比喻的出處:“維族同胞說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抱在一起,這個詞很形象。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分子。”
面對果洛藏貢麻村熱情的鄉親們,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同大家說:“看到你們感到很高興、很親切,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們村子變化很大,大家過得很幸福,我們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對黨和政府的深情厚誼。”
展望未來,習近平總書記語氣堅定:“我相信,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更加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到那個時候,一個幸福的國家、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一定會建設起來。”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
貴州畢節化屋村村民以苗族為主,民族特色鮮明,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月3日,在貴州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走進扶貧車間,精美的苗族傳統服飾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這是手工做的嗎?價格多少?銷路怎麼樣?”
“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陝西榆林市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觀摩石雕、綏德平安書、剪紙、民歌、泥塑等展示。
陳列館的小院裡,紅紅火火的陝北大秧歌扭起來了,演繹得妙趣橫生。
“綏德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孕育發展了優秀民間藝術,展現了陝北人民的熱情、質朴、豪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8月24日,正在河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始建於1703年,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在《避暑山庄全圖》前,習近平總書記駐足良久,仔細端詳。
這幅由清代畫家繪制的長圖,呈現了山庄鼎盛時期的全貌。山庄面積超過8000畝,西北多山、東南多水,地形猶如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亭台樓閣、山水相依,自然風景與人文歷史交相輝映。
“避暑山庄的文化很深厚,建筑構思精美,是我國的重要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園林文化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瑰寶,要保護好,同時挖掘它的精神內涵,這裡面有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5月12日,在河南南陽市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醫聖祠,了解張仲景生平和對中醫藥發展的貢獻,了解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中醫藥傳承創新情況。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以利於更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對福建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以及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傾注了巨大心力。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位於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存完整,是中國都市為數不多的“裡坊制度活化石”。
在上世紀80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開發建設中,三坊七巷岌岌可危。
當坐落於三坊七巷北隅的故居即將“一拆了之”的緊急關頭,福州市一位政協委員寫信給新任市委書記習近平。習近平同志聽聞這一消息,立刻要求暫緩拆遷。時隔半年,故居修繕工程悄然動工。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為《福州古厝》一書撰寫了序言,2019年6月8日,人民日報重新發表了這篇重要文章。文中寫道:“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3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坊七巷,聽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護修復等情況介紹,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參觀嚴復故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我們今天的成功道路。”3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第一站就來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武夷山,觀蒼崖碧澗,眺層巒疊翠,研朱子理學,感慨而言。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
貴州,紅色的土地。紅軍長征時在貴州活動時間最長、活動范圍最廣。特別是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烏蒙深處,烏江岸邊,習近平總書記陷入了沉思:“從這裡的懸崖峭壁,就可以想象當年紅軍強渡烏江有多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為廣大人民謀幸福的黨,從成立開始,就把為人民服務寫在了黨的旗幟上。革命、建設、改革一路走來,已經一百年了,我們黨依靠人民戰勝了多少艱難險阻,創造了多少奇跡,取得了多少豐功偉績,不容易啊!我們要始終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繼續努力,繼續前進。”
“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在慶祝我們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黨史學習教育在全黨展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3月,在福建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闡釋了“學史明理”。
福建是革命老區,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獨特優勢。
南平,那是福建最早建黨、最早舉起武裝斗爭旗幟的地方。
三明,那是中央蘇區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4個出發地之一。
“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做到學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考察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驗、優良傳統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4月,在廣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學史增信”。
廣西考察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首先來到位於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緬懷革命先烈、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
在油畫《陳樹湘》前,習近平總書記停下腳步,凝視良久。畫面中,陳樹湘躺在擔架上,腹部鮮血直流。為掩護紅軍主力渡江,這位“絕命后衛師”師長身負重傷、不幸被俘,蘇醒后用手從腹部傷口處絞斷腸子,壯烈犧牲,年僅29歲。
“壯烈啊!陳樹湘是犧牲英雄中很典型的一個。”習近平總書記由衷感嘆。
離開紀念館前,習近平總書記同這裡的工作人員親切交談,深刻闡釋湘江戰役的重大意義:“革命理想高於天。正是因為紅軍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軍隊,才能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絕境重生,迸發出不被一切敵人壓倒而是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為什麼中國革命在別人看來是不可能成功的情況下居然成功了?成功的奧秘就在這裡。”
“橫掃千軍如卷席。”習近平總書記堅定地說,“我們對實現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應該抱有這樣的必勝信念。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想想湘江血戰。”
“學史增信,就是要增強信仰、信念、信心,這是我們戰勝一切強敵、克服一切困難、奪取一切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6月,在青海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學史崇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做到學史崇德,就是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涵養高尚的道德品質。”
7月,在西藏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學史力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的成果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
…………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
9月13日,在陝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榆林市米脂縣城東南的楊家溝革命舊址。
1947年底,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機關來到楊家溝村,在這裡戰斗生活了4個多月,指揮了全國解放戰爭和西北戰場,領導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周恩來舊居等,追憶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輩豐功偉績。
挂在毛澤東舊居牆上的幾句話,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那是1948年春,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情況的通報》中提出的:“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一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統一思想、統一步調、團結一致向前進,之所以能夠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就在於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高瞻遠矚、見微知著,既解決現實問題,又解決戰略問題,准確判斷和把握形勢,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任務、政策策略。在這裡就能看出來,中國共產黨人的這樣一種風范,過去、現在、未來全部規劃好、思慮到。”
9月1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疏屬山下九真觀的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展廳裡有兩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
習近平總書記輕聲念了出來。
“端端地,這是關中話,穩穩正正地。”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是贏得了民心,是億萬人民群眾堅定選擇站在我們這一邊。
在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繼承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考察時指出:“共產黨是干什麼的?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所以我們要不斷看有哪些事要辦好、哪些事必須加快步伐辦好,治理好黃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過去一百年,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前路不會平坦,前景光明遼闊。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頑強拼搏、不懈奮斗,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堅定理想信念,抱定必勝信心,勇於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風險挑戰,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我們堅信,在過去一百年贏得了偉大勝利和榮光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讓我們一起加油、努力,再長征!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31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