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懷抱裡唱響生命之歌——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中國答卷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題:在祖國的懷抱裡唱響生命之歌——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中國答卷
新華社記者
沒有雙臂,他依然是泳池裡的王者:用牙齒緊緊咬住毛巾固定預備動作,沖刺時將頭狠狠撞向池壁,游泳運動員鄭濤用熱血和拼搏証明,殘缺也可以成就完美﹔
喪失視力,她依然是田徑場上的精靈:靠著手中的引跑繩,田徑運動員劉翠青健步如飛……
在剛剛結束的東京殘奧會上,包括鄭濤、劉翠青在內的251名中國殘奧健兒表現神勇,斬獲96枚金牌、60枚銀牌、51枚銅牌,連續第五次實現殘奧會金牌榜、獎牌榜“雙第一”。
競技場上,殘奧健兒用頑強毅力拼搏,以赤子之心逐夢。競技場外,在黨和國家關心關懷下、在全社會幫助支持下,我國8500萬殘疾人在關愛中自強、在勉勵中奮起,用不屈的靈魂奏響屬於自己的精彩樂章。
深情關懷——“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
2021年9月5日,日本東京新國立競技場。
在掌聲和歡呼聲中,東京殘奧會閉幕式中國代表團旗手、中國女子輪椅籃球運動員張雪梅坐著輪椅入場,輪椅前插著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這位少年時患惡性骨肉瘤導致左腿截肢的女孩,與隊友們經過7場激戰,勇奪銀牌,創造了中國女子輪椅籃球隊在殘奧會上的歷史最佳戰績。
長時間的訓練,讓20多歲的張雪梅雙手布滿了老繭,可她卻甘之如飴:“人的一生難得有幾回拼搏,我們要對得起胸前的國旗。”
熾熱的情懷,源於長期以來感受到的“國家溫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殘疾人格外關心、高度關愛。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殘疾人這一困難群體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處處為殘疾人脫貧奔小康撐腰鼓勁,關心殘疾人的生活、學習和健康,鼓舞殘疾人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戰、更加堅強地實現人生的夢想。
致信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強調“讓廣大殘疾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
會見第五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強調“中國夢,是民族夢、國家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也是每一個殘疾人朋友的夢”﹔
在唐山市截癱療養院,勉勵截癱傷員“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
諄諄囑托指明方向,殷殷期許鼓舞人心。
2021年9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向全球發布了一份重要文件——《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
這份未來5年我國保護和促進人權的“路徑圖”,對“殘疾人權益”進行了專節部署:“促進殘疾人的平等參與和社會融入,加強對困難和重度殘疾人幫扶力度,保障殘疾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從2009年我國第一次制定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以來,殘疾人權益保障問題始終是一以貫之的關注重點。
促進和保護殘疾人權利和尊嚴,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我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事業發展道路。
“有時半夜醒來,想想這一個個實現的‘小目標’,還有些睡不著覺哩。”有“獨臂牛哥”之稱的黑龍江省延壽縣六團鎮富源村村民屈貴發,常常不敢相信自己今天過上的好日子。
幾年前,屈貴發因意外失去了右前臂,成了因殘致貧戶。關鍵時刻,駐村扶貧工作隊找上門來,幫屈貴發聯系貸款、學習養牛技術,鼓勵他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如今,屈貴發家有十幾頭牛,每頭牛都是他的“活存折”。
每一滴水珠,都折射出時代的光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殘疾人工作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
短短數年間,我國建立起了覆蓋幾千萬人口,包含生活補貼、護理補貼、兒童康復補貼等內容的殘疾人專項福利制度﹔數百萬農村貧困殘疾人被納入精准施策、特別扶助對象﹔殘疾預防和康復納入國家醫療衛生事業大局和“健康中國”戰略……
為了讓貧困殘疾人“不掉隊”,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出台了《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6-2020年)》《著力解決因殘致貧家庭突出困難的實施方案》和產業扶持等一系列助殘扶貧專項行動方案,並將貧困殘疾人納入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兜底保障范圍。
歷史必將銘記:2020年底,全國7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如期脫貧,與全國人民一道沐浴全面小康的暖陽。
時代正在見証:中國殘疾人群體不斷成長進步,映照出一個國家人權事業發展的偉大成就和蓬勃生機。
自強不息——“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142:131!獲勝!
隨著最后一箭落於箭靶之上,東京殘奧會女子復合弓W1級個人賽決賽結果塵埃落定。幾天前剛獲得一枚混合團體賽金牌的廣東運動員陳敏儀,憑借絕對優勢打破殘奧會紀錄,二度奪金。
輪椅上的“90后”姑娘是第一次登上殘奧舞台,她參加的比賽都有W1標識——射箭領域傷殘最重的級別。
體育專家如此形容復合弓射箭的難度:“50米外的10環就跟米粒差不多大”。
為了這米粒大小的夢想,陳敏儀已經准備了十幾年。
“19歲時,有一天當地殘聯通知說市裡要選拔運動員,我就讓哥哥帶著我去,他們看到我身體各方面條件挺適合練體育,就這樣層層選送到了東莞市殘疾人體育訓練中心。”談及自己走上體育道路的契機,陳敏儀感覺無比幸運。
進了東莞市殘疾人體育訓練中心,衣食住行全都有了保障,陳敏儀再也不用操心自己的生活。拉弓、瞄准、放下……訓練,成了她全力以赴的唯一使命。
命運無法選擇,面對命運的態度可以選擇。
“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鼓勵,即使被命運扼住咽喉,8500萬殘疾人和陳敏儀一樣,選擇在各自領域奮力奏出屬於自己的命運交響曲。
他們,勇攀科學高峰——
“我懇切希望貴校在接納我的同時,能夠給我母子倆幫助解決一間陋宿……”2017年6月,甘肅殘疾考生魏祥在高考中取得648分的好成績,卻因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內囊腫疾病而不便入學。於是,他向自己夢中的學校清華大學寫了一封信,請求“帶著媽媽上清華”。
靠著清華大學的“自強計劃”以及國家層面的一系列幫扶政策,魏祥不僅本科畢業,而且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直博資格。今年秋天,他將向著更高的科學山峰進發。
“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錄取魏祥時寫下的話,已經成為自強不息奮斗者的共同注腳。
他們,投身壯麗事業——
吉林省靖宇縣龍泉鎮大北山村村民高秀虎,先后兩次遭遇車禍落下終身殘疾,欠下一身債務,生活陷入窘境。村裡准備為他辦低保,倔強的他卻婉言拒絕。
“我想靠自己的努力賺錢。”高秀虎沒有向命運低頭,去外地考察學習靈芝種植技術,回到村裡自己種。從最初的一個大棚發展到十幾個大棚,高秀虎不僅還清了所有外債,還成立了公司,安置20名殘疾人就業,帶著“同命人”一起致富。
“我能在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同時,幫助更多殘疾人實現他們的夢想,就是在為中國夢作貢獻。”這樣想著,高秀虎覺得每天渾身充滿干勁。
他們,追夢精彩人生——
不久前,上海的一方舞台上,一支名為“不靠譜”的電聲樂隊激情上演《波希米亞狂想曲》,掀起現場陣陣高潮。樂隊的名字“不靠譜”源於成員的特殊性——這支樂隊由6名視障人士組成,演奏時看不了譜。
身體障礙沒有阻擋他們尋夢的腳步。從2018年樂隊成立以來,每個周末,這幾位酷愛音樂的年輕人就聚在一間地下練習室,一個音一個音對樂譜,一小節一小節打磨配合,拼盡全力,隻為在舞台上綻放最美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權利追逐自己的夢想,殘疾人也不例外。
從殘奧健兒到小微企業創業者,從白領文員到社會工作者……今天的中國,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有殘疾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身影。他們用自己的拼搏與汗水,煥發生命光彩,唱響人生之歌。
大愛無疆——“鼓勵更多人加入到扶殘助殘行列中來”
“泱泱華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為每一位奮力拼搏的殘奧健兒喝彩!”
近日,一條迎接殘奧健兒凱旋的微博評論,引起了無數網友的共鳴。一個個點贊,折射出全社會對殘疾人運動健兒和殘疾人事業發自內心的關愛與牽挂。
殘疾人的生存狀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殘疾人事業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關心、幫助殘疾人群體。社會的包容、理解與尊重,正日益成為8500萬殘疾人兄弟姐妹最溫暖的力量和最堅強的后盾。
2021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迎來了一位“特別”的新同學。
今年18歲的邢益凡,體重隻有18公斤。6個月大時被確診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的他,肌肉幾乎不能生長,由於嚴重脊柱畸形,甚至無法站立和行走。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頑強拼搏的邢益凡以645分的高考成績被北航錄取。
然而,邢益凡的身體條件能否適應大學生活?這是不少網友的疑問,也是邢益凡父母心中懸著的一塊石頭。
“最難的事情你們已經做完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了。”北航招生辦老師的這句話,讓邢益凡的父母鬆了一口氣。
開學前,北航與長期為邢益凡提供專業醫療支持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取得聯系,由多個科室的專家開展聯合義診,全面評估邢益凡的身體狀況,提供科學指導。同時,學校還為邢益凡專門准備了帶有獨立衛浴的愛心宿舍,孩子的媽媽也可以在此陪讀。
同濟大學用人性化的宿舍設計迎接失去雙臂的殘疾人彭超﹔星海音樂學院迎來建校以來第一位視障新生,專門與殘聯商議如何解決新生入學后的學習生活問題……這個開學季,全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真誠關愛,如和煦的日光溫暖人心,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殘疾人事業是民生事業,更是人權事業。
尊重和保障殘疾人的人權和人格尊嚴,使他們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是當代中國交出的一份優異的人權答卷。
今年夏天,52歲的田方金拄著拐杖,穿梭於湖南長沙一所駕校的練車場、食堂、宿舍,期待早日拿到屬於自己的C5駕照。
田方金幼年因病致殘,行動不便。開車出行,曾是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隨著《公安部關於修改〈機動車駕駛証申領和使用規定〉的決定》正式施行,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有了駕駛汽車的可能。田方金所在駕校的校長張建明得知后主動請纓,承接殘疾人駕培業務,創辦了助殘公益駕校,培訓了一批又一批殘疾學員。
國家有好政策,社會有好心人,自立自強的殘疾人能夠得到幫助——一個善意的循環,在國家的發展進步中慢慢壯大,讓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擁有了更美好的明天。
數據無言,卻最有說服力。
——截至2021年4月,我國直接保護殘疾人權益的法律有90多部,行政法規有50多部﹔
——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實現12年免費教育,北京、遼寧、江蘇、西藏、新疆等省(區、市)實現殘疾學生15年免費教育﹔
——截至2020年,全國累計有630多萬殘疾人接受了職業技能培訓﹔1000多萬名殘疾兒童及持証殘疾人得到基本康復服務,240多萬名殘疾人得到各類輔助器具適配服務﹔
……
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權。各行各業努力消除障礙,全社會廣泛參與幫扶,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接受更好教育、實現就業創業、平等參與社會,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大街小巷,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們敲開一戶戶殘疾人的家門,送去溫暖與關愛﹔地鐵、商場、公園等公共場所,越來越多的無障礙設施投入使用﹔愛心車間、暖心工廠裡,到處是殘疾員工勤勞工作的身影,他們目光堅毅、神情篤定——
殘奧會賽場上一朵朵晶瑩的浪花,悄然匯入國家殘疾人事業發展進步的壯闊海洋。
在偉大祖國的溫暖懷抱中,8500萬殘疾人兄弟姐妹正與健全人一樣共同分享著改革發展的成果,開啟一個又一個幸福生活的新篇章。(執筆記者:林暉、高蕾、孫少龍、徐壯,參與採寫:趙建通、強勇、有之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