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 |
![]() |
在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2021年7月1日,首都北京天安門城樓。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代表黨和人民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觀點、重大論斷,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到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是黨的十六大確立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如今,經過不懈奮斗,終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勝利實現。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夢想成為現實,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勝利完成,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用了三個“偉大光榮”來表達它的非凡意義。
這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百年華誕”與“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歷史性地在2021年7月1日相遇、相交。這個歷史時刻,既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千年偉業、鑄就百年輝煌的偉大時刻,也是中國共產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的偉大時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來之不易,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的結果,對於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實現了這一決定性勝利,不僅意味著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且意味著我們開始進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起點、新階段、新征程。
站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節點上,需要回顧改革開放后小康目標確立和發展的歷史,才能深切地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這個目標在上世紀末如期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扭住這個奮斗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了顯著成績。現在,這個時跨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歷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沖刺的歷史時刻。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我們的最大光榮。”這段論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米沖刺”的歷史節點上,概括了從小康目標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發展歷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歷史轉折,將實現四個現代化作為全黨全國人民頭等重要的政治任務。這以后,確立什麼樣的現代化建設目標、走什麼樣的現代化建設道路,就成為鄧小平反復思考的重大戰略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醞釀,1979年12月9日,鄧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談話時提出:“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他說:所謂四個現代化,就是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夠恢復符合自己情況的地位,對人類作出比較多一點的貢獻。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當然,比現在畢竟要好得多了。
又經過一段實踐和深入思考,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當時的改革發展戰略重心,是在如何規劃和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上。黨的十三大報告是這樣謀劃的:“實現了第二步任務,我國現代化建設將取得新的巨大進展:社會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所佔位次明顯上升。工業主要領域在技術方面大體接近經濟發達國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農業和其它產業部門的技術水平也將有較大提高。城鎮和絕大部分農村普及初中教育,大城市基本普及高中和相當於高中的職業技術教育。人民群眾將能過上比較殷實的小康生活。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而又基礎落后的國家,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無疑是一項宏偉壯麗而又十分艱巨的事業。”
這個目標,到了世紀之交,提前圓滿實現。如何在“三步走”戰略基礎上進一步謀劃和確定新的戰略發展目標,提上日程。
1997年10月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這時,實際上也處在第二步戰略目標接近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即將開啟的歷史交匯期。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從現在起到下世紀的前十年,是我國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
到了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召開時,第二步戰略目標全面實現。黨的十六大報告鄭重宣告:“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裡程碑。”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12年10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隻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奮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問題,即能不能全覆蓋到所有領域、能不能全覆蓋到所有人口、能不能全覆蓋到所有區域,成為關系成敗的全局性突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是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2013年4月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亞龍灣蘭德玫瑰風情產業園考察時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2015年農歷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調研考察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向全黨發出號召:“下大氣力破解制約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一是轉方式﹔二是補短板﹔三是防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不能長的很長、短的很短。”
“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雖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樣的小康,但如果現有的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沒有明顯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讓人信服。所以,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強調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以更大決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採取超常舉措,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確保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對這個問題,要辯証地看。”“我們說的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不能僅僅看作是縮小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而應該是縮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
從庄嚴宣告歷史性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到庄嚴宣告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有一條歷史邏輯貫穿其中,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負責任的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何想把中國共產黨同中國人民分割開來、對立起來的企圖,都是絕不會得逞的。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庄嚴宣告: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這兩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事件,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作者為中國史學會會長)
本版照片均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現場。
(新華社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