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德耀中華·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下)

2021年07月16日05: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538 林愛蓮

  539 易從梅

  540 周林香

  541 周 瓊

  542 妹 妹

  543 趙艷霞

  544 趙福蘭

  545 胡 珍

  546 段肇誼

  547 姚海軍

  548 班書舉

  549 晁世峰

  550 徐秀玉

  551 徐玲玲

  (上接第十八版)

  538  林愛蓮

  林愛蓮,女,漢族,1947年10月生,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萬全鎮龍祥村村民。

  林愛蓮不離不棄悉心照顧丈夫的3個智障兄弟,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用10年時間還清了家庭7萬元的負債。

  林愛蓮嫁給黃培賢時,黃培賢家十分貧困,家中還有3個智力障礙的小叔子。婚后,夫妻二人生育2兒3女,日子雖然過得艱苦,但家庭和睦。1994年,大兒子意外去世,大兒媳婦拋下剛出生的孩子離家出走。丈夫因憂郁過度,不久離世。留下年邁的婆婆、3個智障的小叔子和襁褓中的孫子,還有因為給丈夫看病背負的7萬多元債務。有親友勸她離開這個家,但她毅然選擇堅守。為了讓一家人吃飽穿暖,她每天起早貪黑干農活,千方百計打工賺錢,貼補家用,幾近破碎的家在她的努力下,逐漸有了笑聲。

  3個小叔子生活不能自理,林愛蓮每天要為他們做飯、洗衣服,還要幫助穿衣、洗漱、如廁、系鞋帶、剪指甲……有時,他們剛吃進嘴裡的東西又吐出來,剛躺下睡覺又吵著起床……林愛蓮不厭其煩地照顧,像照顧小孩一樣。大小叔子喜歡到馬路上玩耍,林愛蓮經常跟在身邊照看﹔二小叔子喜歡在田裡玩泥巴,林愛蓮每次都要為他清洗泥水。2018年夏天,二小叔子得了重病,皮膚、眼睛發黃,肚子鼓脹,奄奄一息。親戚鄰居都勸林愛蓮准備后事,但她不忍心放棄,想盡辦法救治。在她悉心照料下,二小叔子竟然奇跡般活了下來。3個小叔子不認得各自的衣服和鞋子,經常搶著穿,老是吵架。為此,林愛蓮特地把他們的衣服和鞋子做上明顯的標記或區分顏色,便於他們識別。在她的細心照料下,3個小叔子的日子過得也很快樂。

  林愛蓮入選“浙江好人”。

  539  易從梅

  易從梅,女,漢族,1954年4月生,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鳴鳳鎮北門村村民。

  她23年不離不棄,傾盡全力照顧患有漸凍症的丈夫和兒女,用瘦弱的雙肩扛起照顧家人的重擔,用愛與責任呵護著至親,支撐起家人的生命希望。

  23年前,易從梅一家的日子和和美美。1998年,易從梅的丈夫突然病倒,輾轉宜昌、武漢就醫,被確診為漸凍症。隨后,女兒也被確診為漸凍症。2010年4月,女兒因手腳無力、走路不穩,不幸墜入水溝溺亡。易從梅還未從痛苦中恢復過來,又傳來噩耗:遠在廣州工作的兒子也患上漸凍症,那年他才22歲。面對這樣的生活困境,易從梅沒有被打垮,而是選擇堅強面對。

  每天清晨5點,易從梅起床做早餐,趁煮湯熬羹間隙,去照料父子倆起床、上廁所、洗漱。由於他們全身僵硬,胳膊和腿不能彎曲,給他們穿衣服這樣的小事,都要花上半個多小時。然后再挨個把他們抱上輪椅,喂父子倆吃飯。忙完后,汗流浹背的她才能匆匆吃幾口。這樣的清晨,易從梅已度過了8300多個。

  安頓好家裡的一切,易從梅又扛起鋤頭下地。為了掙錢養家,她一刻不停地勞作,種糧食、栽雷竹、打零工,樣樣都干。收糧的季節,她常常忙到凌晨。地裡忙完,她又匆匆回家伺候父子倆起來上廁所,或幫他們翻身。每年農忙那陣,她既要忙地裡的活,又要照料丈夫和兒子,幾乎是沒合眼,天就亮了。周而復始的23個春秋,她從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當地政府把易從梅一家納入精准扶貧對象。性格要強、樂觀積極的易從梅從不“等靠要”,拒絕了好心人讓她把父子倆送到福利院的建議。她說:“他們是我的親人,隻要我能動一天,我就要照顧好他們一天,不能給政府添麻煩、給社會添負擔。”

  用擔當書寫堅強,用不棄詮釋至愛。易從梅以自強不息、孝老愛親的精神,滋養了一方文明鄉風。她用大愛溫暖“漸凍人”的事跡,成為十裡八鄉自覺看齊的標杆。

  易從梅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0  周林香

  周林香,女,漢族,1951年10月生,江西省玉山縣仙岩鎮吳家社區塘底小組村民。

  22年前的一場意外事故,造成兒媳癱瘓在床,周林香用自己弱小的身軀成為兒媳的“雙腿”,被人們稱為“最美婆婆”。

  1999年的一天,兒媳李小香不慎騎車摔倒,腦部受傷嚴重,右半邊身體癱瘓,喪失語言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周林香說:“小香是我的兒媳,也是我的閨女,我不會放棄。”

  兒子毛奕宣外出務工維持一家人生計。從那以后,幾乎每天,周林香都要慢慢地扶兒媳李小香起床,梳頭、洗漱、喂飯。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周林香整整做了22年。為了方便照顧,周林香把自己的床搬進了兒媳婦的房間,在兒媳病發痙攣翻下床時,她用自己瘦弱的雙臂奮力地將兒媳挪上床。20多年來,每個晚上周林香都是半睡半醒,聽到兒媳床上有一點響動就忙著起床照料,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

  每天燒水給兒媳擦澡、洗衣服、換床單,都是不小的體力活,周林香每次都給兒媳收拾得干干淨淨。房間裡也打掃得干淨清爽,沒有一絲異味。

  剛病癱在床的幾年,李小香一度郁郁寡歡、灰心喪氣,脾氣也變得急躁。為了緩解兒媳的焦慮情緒,周林香經常喊上鄰居一起陪李小香聊天。天氣晴朗的時候,周林香就會推著輪椅帶兒媳出去散步、晒太陽。知道李小香喜歡看電視,周林香請人在床邊安裝上電視。空閑的時候,周林香陪著兒媳一塊看看電視、解解悶。久而久之,李小香心情逐漸開朗起來。

  了解到周林香家的困難后,鎮、村干部積極幫扶。2014年,周林香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工作隊為他們申請了低保、殘疾人補助。現就讀於江西財經職業學院的孫女毛燕每次提起奶奶對媽媽精心的照顧,總是淚流滿面。她表示要從奶奶手中接過愛的接力棒,照顧好媽媽,傳承孝老愛親的美德。

  周林香榮登“中國好人榜”。

  541  周  瓊

  周瓊,女,基諾族,1970年11月生,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養鎮街區個體工商戶。

  人到中年的周瓊,遭遇婚姻變故、母親癱瘓、前夫突發疾病成為植物人等一系列家庭不幸,自立自強,不拋棄、不放棄、不嫌棄,傾盡所有、盡己所能對他們進行治療、照料,廣受好評。

  2010年,周瓊的母親突發腦梗癱瘓不起,父親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壓,她就把母親接到自己家裡照顧。隨著病情逐漸加重,起初能坐輪椅的母親發展到臥床不起,每天吃喝拉撒都需要周瓊照顧。周瓊既要照顧母親,又要經營小餐館,雖然很辛苦卻毫無怨言。在周瓊的感召下,當時還是男友的付兵貴,主動幫助她照顧老人。由於悉心周到的護理,臥床10多年的母親沒有長過褥瘡,逢人就夸孩子們孝順。

  2016年7月,前夫突患腦出血送醫搶救。前夫沒有再婚,父母也拿不出醫療費。雖然離婚了,但前夫與兒子還有父子親情,周瓊毅然決定幫助前夫看病治療。為了籌措高昂的醫療費,她把為兒子准備的婚房低於市場價賣了。手術、治療、護理,前前后后花去80多萬元的積蓄,一年后前夫成了植物人。她為更好地加以照顧,把前夫接回自己家裡。同時照料重病的母親和前夫,有時讓周瓊實在忙不過來,精力上捉襟見肘。這時,未婚夫付兵貴又主動承擔起護理前夫的責任。這讓周瓊非常感動,也使他們的心貼得更近了。后來,二人結了婚,共同支撐起這個家。

  周瓊在溫暖家人的同時,也不忘幫助別人,經常參加公益獻愛心。在周瓊的提議下,丈夫、兒子和她一起加入了當地公益志願者團隊,團結更多的力量幫助需要的人。她們協助和策劃舉辦公益活動20余場次,每年都多次籌集資金,購買衣物、文體用品,捐贈給瑤家大寨貧困學生。周瓊夫婦還結對幫扶5名貧困生,幫助勐養鎮八家寨1名因腦梗癱瘓的貧困村民進行康復訓練。

  周瓊榮獲雲南省道德模范稱號。

  542  妹  妹

  妹妹,女,藏族,1987年12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達拉鄉牙拉村甘溝組村民。

  妹妹以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大愛情懷,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十幾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贍養同村的3位患有智力障礙的“親人”,實踐著“活著我養、死了我送”的承諾。

  2007年,妹妹看到村裡患有智力障礙的老人阿甘,善良的妹妹深感同情,決定把老人接回家,當親人一樣照顧。起初,老人怕成為妹妹的累贅,說什麼也不同意去她家,妹妹執拗不過便堅持每天去幫老人做飯洗衣、打掃屋子,有時做好飯送過去給他吃。老人看到妹妹來回奔波十分辛苦,終於答應住到妹妹家。

  2008年,妹妹的丈夫意外去世,留下兩歲的女兒、襁褓中的兒子以及老人阿甘。丈夫的離世讓原本艱難的生活雪上加霜。面對困境,妹妹擦干眼淚,背著小兒子每天起早貪黑做農活,再忙也要讓老人按時吃上飯。每次,先伺候老人吃飽,再喂兩個孩子,到自己吃時往往飯菜已經涼透了。妹妹家幾度面臨揭不開鍋的窘境,她依然沒有放棄,節衣縮食、精打細算,安排著一家老小的生計。為了增加收入,妹妹學習種植藏中藥材脫貧致富,還成為村裡第一個學會開拖拉機的女司機。

  2009年,妹妹途經同村患有智力障礙的母女克木亞、阿達家門口時,看見屋裡全是煙,沖進屋內端水滅火。原來,女兒阿達一天都沒吃飯,生火做飯時引著了爐子邊的柴火,差點釀成火災。善良的妹妹非常同情克木亞母女的境遇。盡管照顧阿甘老人已經十分辛苦,但她還是毅然決定承擔起照顧克木亞的責任。為克木亞母女收拾屋子、做飯、洗衣、劈柴,有時帶著阿達拾柴、折蕨菜、採蘑菇,售賣採摘的野菜,換回米面和生活必需品。克木亞、阿甘老人先后因病去世,妹妹為老人送葬。“我會繼續照顧好阿達姐姐,讓她老有所依。”這是妹妹對克木亞老人的告慰。

  妹妹榮獲甘肅省道德模范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3  趙艷霞

  趙艷霞,女,滿族,1970年7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大陽鎮得勝村婦聯主席。

  趙艷霞幾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患病祖公婆、婆婆兩代3個老人。她用勤勞的雙手構筑起幸福生活,是人人稱道的孝順好孫媳、好兒媳。

  趙艷霞結婚前,就知道未婚夫有年邁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家庭情況比較困難。但她還是毫不猶豫選擇嫁過去,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婚后一年,公公因公離世,祖公婆難以承受老年喪子之痛,一病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突發心臟病住進醫院,落下神經衰弱等后遺症。

  在變故面前,趙艷霞沒有退縮,主動承擔起看護祖公婆的責任,端屎倒尿,噓寒問暖,悉心照顧老人日常起居。為防止祖公婆因長期臥床生褥瘡,她每隔幾天就會用溫開水給老人周身擦洗一遍。她還利用空閑時間,四處求醫,學習中醫理療等,幫助體弱多病的婆婆盡可能恢復。在她的悉心照料下,3位老人的身體日漸好轉。趙艷霞恪守孝道,相繼給祖公婆、婆婆養老送終。

  在幾十年朝夕相處的日子裡,趙艷霞和婆婆從來沒有紅過臉,她總是盡量滿足老人的要求。祖公婆在世時,逢人便說自己有一個好孫媳婦﹔婆婆生前也對自己的兒媳婦贊不絕口。丈夫拿著單位先進個人的榮譽証書說全都是她的功勞,兒子的學習也十分上進。耳濡目染,她的兒子也很孝順老人,有好吃的總忘不了奶奶,逢年過節都要給奶奶買上點小禮物。

  趙艷霞無償幫助無人照管的鄰居大叔,妥善照顧獨自留守的姑婆婆,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她用實際行動弘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感染和帶動全村人爭做好公婆、好兒媳。

  趙艷霞榮獲吉林省道德模范稱號。

  544  趙福蘭

  趙福蘭,女,壯族,1989年5月生,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鄭集鎮八廟村村民。

  “85后”壯族好媳婦趙福蘭,在十余年時間裡,和丈夫一起照料家中老幼親人,將特困家庭轉變為年收入超過30萬元的小康之家。

  來自雲南文山的趙福蘭與丈夫石紅波相識於深圳電子廠。她被石洪波細心體貼、奮發向上的精神所打動,跟隨回到宜城市鄭集鎮八廟村。初到婆家,她得知婆婆年邁體弱,丈夫的兩個哥哥患有精神疾病,嫂子患上精神病后雙目失明,侄女還在上學。面對此種境遇,她並未退縮,與石洪波組建家庭,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2007年,趙福蘭的孩子出生,但大哥也在同年去世,原本在深圳上班的石紅波決定回鄉務農,忙時種田、閑時零工,趙福蘭則默默操持著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婆婆因患白內障視力嚴重衰退,隻能勉強走路,趙福蘭就成了她的“眼”﹔二哥、三哥不會洗衣做飯,且需每天服藥,趙福蘭就成了他們的“手”﹔嫂嫂不能下床,趙福蘭就成了她的“足”。懂事的侄女想要休學打工減輕負擔,趙福蘭百般敦促她安心讀書,家裡一切不用擔心。在趙福蘭的悉心照料下,婆婆恢復了精氣神,二哥漸漸不用吃藥,還能偶爾幫忙干活。侄女畢業找到工作后,每月僅留下基本生活費,剩余工資都寄回家。

  日子不僅要過得去,還要過得好。2009年,賒賬購入三頭豬仔后,石紅波專攻養豬知識,趙福蘭則全心看護喂養。打豬草、喂豬食、掃豬圈、整夜守著母豬生仔,在她的用心經營下,小兩口的第一次創業取得成功。有了資金積累,他們又開始投資農田耕種和農機出租,把自家承包的耕地擴大到了百余畝,養豬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村裡人都贊嘆趙福蘭是個能干的好媳婦。

  趙福蘭榮獲湖北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5  胡  珍

  胡珍,女,漢族,1968年12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

  面對公婆體弱多病、小叔子身體殘疾,胡珍待公婆如父母,待子侄如己出,濟叔嫂若一家,扛起生活重擔,撐起溫馨幸福的家。

  1992年胡珍結婚時,丈夫一家都生活在農村,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婆婆患有骨質增生等疾病,身體抵抗力非常差,隔三差五病患不斷,公公10年內經歷了腦出血、腦梗死、心肌梗死等重大疾病。丈夫5個兄弟姐妹,小叔子身體殘疾,常年病痛纏身。作為兒媳婦,胡珍總是盡心盡力照顧兩位老人,端屎接尿、送水喂飯,公公病情危重住院時也是通宵照看。平日裡,老人逢人就夸胡珍“就像自己的親閨女”。公公去世以后,婆婆很受打擊,精神狀態不好,胡珍經常開導婆婆,為她精心准備飯菜、做康復治療,用無微不至的關愛打開老人的心結,讓婆婆漸漸從痛苦中走出來,身體也漸漸恢復過來。為讓身體殘疾的小叔子得到更好的治療護理,胡珍夫婦籌錢給小叔子在縣城買了一套住房,幫助小叔子開了一家糧油店,改善他家的生活條件。家裡家外在胡珍精心安排下,打理得井井有條。

  2001年,小叔子因病離世,留下當時一雙年幼的兒女。胡珍把侄子侄女接到身邊撫養。20年來,胡珍對侄子侄女視如己出,悉心教育。為實現侄子的音樂夢想,胡珍省吃儉用支持小侄子考入音樂學院,學成后回到龍川成為一名教師。小侄女因先天性軟骨發育不良,生活難以自理,胡珍不辭辛苦、悉心照顧。在胡珍的教育和鼓勵下,侄女樂觀知禮,身殘志堅,被評為“龍川十大孝親少年”。胡珍和丈夫還成立家族助學基金,每年獎勵婆家、娘家品學兼優的后輩。20多年來,胡珍和丈夫資助侄子、侄女等共計9人讀書,成長為公務員、醫務工作者、教師等,在各自崗位上為社會作出貢獻。

  胡珍榮獲廣東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6  段肇誼

  段肇誼,女,土家族,1942年8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和平區南營門街道競業裡社區居民。

  愛人顧偉力在執行任務中為救戰友身受重傷,她身為軍醫悉心照料。他舍己救人、頑強樂觀的精神深深打動著她,在明知他雙下肢癱瘓的情況下,她毅然選擇嫁給英雄,照顧他一生。50多年來,段肇誼與老伴兒相依、相愛、相守。

  當年,段肇誼是沈陽軍區某醫院的一名軍醫,她與老伴兒顧偉力的相識緣於一場意外。

  1968年4月,顧偉力在施工任務中為搶救戰友,被巨石砸傷,腰椎粉碎性骨折,后被轉到段肇誼所在醫院,做進一步治療。住院期間,顧偉力堅強、樂觀,不屈不撓地與傷病做斗爭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段肇誼。經過深思熟慮,她做出決定:要一生一世照料下肢癱瘓的顧偉力,讓他獲得正常的家庭生活。就這樣,兩個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顧偉力被評定為一等傷殘軍人,按國家政策可在家安心休養,但他卻說:“我半截子身子,但絕不半截子革命。”段肇誼了解丈夫的心情,一邊照顧好他的日常生活,一邊嚴格督促他每天加強下肢功能恢復訓練, 終於幫助顧偉力重返工作崗位,而且一干就是11年。

  隨著時間推移,顧偉力的身體越來越差,2018年,他突發腦溢血,導致左側肢體偏癱。段肇誼沒有被困難擊垮,體重不過百斤的她每天將老伴兒抱上抱下,喂水喂飯,陪他鍛煉,無怨無悔。

  這一年,他們的長子因突發急病,倒在工作崗位上。段肇誼和老伴做出決定,捐獻兒子身上的有用器官。

  段肇誼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入選“天津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7  姚海軍

  姚海軍,男,漢族,1963年1月生,中共黨員,河南宇信物業管理公司職工。

  為救治身患重病的妻子,姚海軍毫不猶豫地捐肝、賣房。姚海軍對妻子的不離不棄、真情守護,生動詮釋了對愛情的堅守、對家庭的責任。

  2014年年底,姚海軍的妻子患上了嚴重肝病,需要盡快進行肝移植,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經檢驗,與妻子有血緣關系的親人沒有一個能夠匹配,姚海軍經過檢驗,各項指標非常吻合,適宜做肝移植供體。他決定捐肝救妻。2015年3月,經過15個小時的手術,最終姚海軍65%的肝臟被成功移植給妻子,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續。

  2019年4月,妻子肝病復發,必須進行第二次肝移植手術。妻子表示不願因自己一個人拖垮一家人。但姚海軍堅定地說:“你是我的妻子,與我相伴了20多年,為你治病是我的責任。”姚海軍賣掉了家裡唯一一套住房,湊錢為妻子進行了第二次肝移植手術,再次挽救了妻子。

  手術過后,姚海軍悉心為妻子喂藥、喂飯、洗臉、擦身、按摩,一個人全天候看護,累了就在看護椅上睡一會兒。雖然很疲憊,但他還是努力打起精神安慰妻子。如今,姚海軍妻子身體各項指標都已恢復正常,每天都按醫生囑咐堅持鍛煉身體,一家人正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姚海軍榮獲河南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548  班書舉

  班書舉,女,漢族,1966年3月生,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梅家埠街道玉河村村民。

  20多年來,班書舉先后將丈夫大哥、二哥家的4個孩子帶回家中撫養,丈夫去世后,一個人撐起這個大家庭。

  班書舉與丈夫結婚不久,平靜的日子就被接二連三的意外打破。丈夫的大哥大嫂因病先后去世,留下一個10歲的女兒無人照料﹔丈夫的二哥身體不好,二嫂精神失常,常年服藥維持,兩人沒有能力撫養孩子,他們的3個孩子從出生起,就被班書舉抱到自己家中撫養。2009年,班書舉的丈夫在工地打工過程中遭遇意外,不幸離世。從此,班書舉獨自撫養孩子們,這一堅持又是10年。在村民看來,她就像鐵打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看到的都是她陀螺一樣忙碌的身影。

  大哥、二哥家的孩子都叫班書舉“媽媽”,她不分親疏,與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都是一碗水端平。盡管家境不富裕,但她對孩子們的愛從不打折扣,總是盡心盡力操持孩子們的生活。要省錢給孩子們上學,她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好幾年,吃一個饅頭就能撐一天。

  對待孩子學習,班書舉絲毫不馬虎。她告誡孩子們,不論何時何地都要以學習為先。不管自己承受多大委屈、遇到多大困難,班書舉都堅決保障孩子們完成學業。雖然生活很困難,但她總是教育孩子要自強自立,不能隨便接受別人饋贈,更不能隨便伸手向別人討要,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她還教導孩子們要懂得分享、學會感恩。在她教育下,孩子們都特別懂事,理解媽媽的辛勞付出和良苦用心,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他們都愛著媽媽,也愛這個家。

  班書舉榮獲山東省道德模范稱號。

  549  晁世峰

  晁世峰,男,漢族,1965年9月生,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金灘村村民。

  晁世峰十九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無怨無悔、不離不棄。

  2002年3月的一天,晁世峰的妻子突然摔倒、站不起來,經醫院確診,患上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不僅上下肢無力,而且說話也很困難,隻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當時,兩個孩子正在上學,家裡沒有其他勞力,收入全靠十幾畝耕地。妻子這一病,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善良的晁世峰沒有退縮,堅定地握著妻子的手說:“一切都有我,你好好養病,咱們這個家一定會好好的。”

  晁世峰早晨起床以后,先照顧孩子上學,緊接著伺候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給她洗臉、梳頭、喂飯、喂藥,還要端屎端尿,隔三差五還得幫助妻子擦洗身體。忙完這些,他來不及吃飯,順手抓起饃饃,邊吃邊往地裡趕,因為地裡的農活還等著他去打理。就這樣年復一年,晁世峰一邊操持家務,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一邊下地勞動,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四口之家。

  雖然生活條件困窘,但他絲毫沒有耽誤對妻子的治療,帶著妻子拜訪過許多醫生,到處打聽醫治的方法。盡管因為病情特殊,治療效果不明顯,但他從未放棄過希望。他也沒有因家庭困難、家務勞累,讓兩個孩子輟學,而是堅持讓兩個孩子完成學業。

  19年來,無論多苦多累,晁世峰心裡沒有絲毫抱怨。如今,在他細心照顧下,妻子的病情有初步好轉,兩個孩子也有了工作。

  晁世峰榮登“中國好人榜”。

  550  徐秀玉

  徐秀玉,女,漢族,1952年6月生,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城陽村社區居民。

  近半個世紀,徐秀玉悉心照顧年邁婆婆,是遠近稱贊的好兒媳。

  1975年,徐秀玉嫁給丈夫袁以鬆。結婚時,兩位大姑姐早已嫁人,丈夫又常年務工,她為打消丈夫一家后顧之憂,主動承擔起照顧婆婆的重任。46年間,她悉心照料婆婆,體貼入微、無怨無悔,從沒和老人家紅過臉。幾十年如一日,徐秀玉每天早早起床,幫婆婆洗臉梳頭、整理衣服﹔照顧老人口味,變著花樣做可口飯菜﹔每個天氣晴好的日子,社區居民都能看到一對幸福的身影,那是徐秀玉陪伴婆婆在樓下晒太陽﹔婆婆因為嚴重駝背,經常腰酸背痛,她常備熱水袋和抱枕,侍奉左右、按摩理療,隨時緩解婆婆的病痛……

  2019年,103歲的婆婆生病住院,病情一度惡化。醫院下達病危通知,建議保守治療。婆婆住院期間,她寸步不離、精心陪護。在醫院無法繼續治療的情況下,徐秀玉沒有放棄希望,與家人慎重商議后,帶婆婆回家休養。為更好加以照顧,她跟婆婆同睡一張床,24小時隨時看護,常常忙碌一整天,睡不上個囫圇覺。3個月后,婆婆奇跡般恢復健康。從不能翻身到下床如廁,再到與全家圍桌吃飯,老人家的精氣神越來越好。

  徐秀玉的孝心孝行帶動一家、示范一方。兒女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養成孝老敬親、和善為人的優良品行。街坊四鄰都以徐秀玉和她的家庭為榜樣,傳遞著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徐秀玉榮獲山東省道德模范稱號。

  551  徐玲玲

  徐玲玲,女,漢族,1970年8月生,中共黨員,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涪陵區稅務局貨物與勞務稅科二級主辦。

  以拳拳之心報養育之恩的徐玲玲,無微不至照料中風癱瘓23年的養父和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養母。

  1971年,1歲的徐玲玲來到養父母家中,組成一個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從來到這個家庭的第一天起,她就被養父母捧在手心疼愛、呵護。1998年,28歲的徐玲玲遭遇家庭變故,養父中風癱瘓。徐玲玲與養母共同承擔起照顧父親的重擔。寒冬,養父大小便頻繁失禁,她洗了又換、換了又洗。她總記得給養父灌上暖水袋,卻忘了給自己添件薄棉衣。深夜,養父積痰咳嗽,她不眠不休,一次次給養父拍背、喂水,直到養父有微微鼾聲入睡。多少次養父心血管疾病突發送醫,她挂號送檢、忙前忙后……她鼓勵養父用還能活動的左手疊被、刷牙、吃飯、寫字、如廁,還手把手地教養父使用遙控器、手機和電腦,讓養父足不出戶便可瀏覽“天下事”,讓他的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2011年以來,徐玲玲的養母也先后經歷雙目失明、腰椎粉碎性骨折、腦供血不足並發症等10余次住院治療。最近幾年,徐玲玲的養母又罹患阿爾茨海默病,記憶力衰退嚴重。她為延緩養母記憶力的衰退速度,不厭其煩地教養母使用微波爐、電飯煲、暖手寶、智能電子鎖等家用電器。她還帶著養母參加旅游團,讓老人在游覽山水間開闊眼界,給生活留下美好記憶。

  徐玲玲榮獲全國愛老敬老助老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下轉第二十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6日 19 版)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