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華·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下)

![]() |
407 巴特爾 |
![]() |
408 艾愛國 |
![]() |
409 古桑旦增 |
![]() |
410 田仲虎 |
![]() |
![]() |
412 劉雙燕 |
![]() |
413 劉 虎 |
![]() |
![]() |
415 祁發寶 |
![]() |
![]() |
![]() |
![]() |
![]() |
416 農國切 |
![]() |
417 孫紅梅 |
(上接第十版)
1980年,年僅19歲的支月英不顧家裡強烈反對,隻身來到邊遠山村泥洋小學任教,后又輾轉到更為偏遠的白洋教學點。從此,一干就是41年。從肩挑手提教學工具步行20裡山路,再到一個人騎壞6輛摩托車,她已記不清多少次渾身泥濘、雨中翻車,但為了孩子們,她無怨無悔。她常說:“不是因為有希望才選擇在山裡堅守,而是因為堅守才能看到希望,我的一生就為了守護孩子們的夢想而來!”以支月英為原型的電影《一生隻為一事來》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輟學”。這是多年來支月英孜孜以求的目標。有一年開學,發現學生劉強沒來上學,支月英趕緊上門家訪,一到劉強家就看見他媽媽眉頭緊鎖,爸爸蹲在地上悶頭抽著旱煙。見到支老師來了,劉強哭著喊著要去上學。劉強媽媽哽咽著說:“謝謝支老師過來,可家裡實在拿不出孩子的學費啊。”支月英馬上從口袋裡掏出剛發的工資遞給她:“你們拿去用吧,但是孩子絕對不能不讀書。”劉強的父親含著淚接過錢,深深地鞠了一躬……這樣的事情,支月英做了一次又一次。
除了幫助本地貧困學生外,支月英還經常向外地貧困學生伸出援助之手。為了能夠資助更多學生,她利用節假日,跟著壯勞力去山裡扛木頭、拉毛竹。有一次跟車裝運出了車禍,支月英昏迷了很長時間才蘇醒過來。支月英怕耽誤上課沒有及時下山就醫,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導致右耳失聰、右眼失明。
如今,不論是泥洋小學、白洋教學點,還是奉新縣澡下鎮的其他學校,辦學條件都得到極大改善,受到支月英事跡的影響,這裡也有了年輕的支教老師,教育均衡正在逐步實現。
支月英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模范教師、最美奮斗者等稱號。
407 巴特爾
巴特爾,男,蒙古族,1990年8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隊玉泉區大隊南二環路消防救援站站長。
巴特爾放棄當一名射箭運動員的夢想,成了一名消防戰士,14年消防救援生涯,4000多個日夜堅守,4500多次生死考驗,護佑數以百計被困群眾的生命,用青春和熱血忠誠踐行“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錚錚誓言。
善於鑽研,苦練業務。巴特爾獨立研發的“內攻滅火3人班組戰法”“狹小空間破拆搜救技術”被廣泛推廣。他總結歷次參加滅火救援行動的經驗教訓,寫下20余本“火場日記”,成為支隊開展戰例研討和復盤推演的“工具書”。他針對轄區每一條街道、每一個消防水源、每一家重點單位都做了電子數據庫,累計深入轄區單位3000多家,巡勤路線累計7萬多公裡,繪制作戰預案1700多份。
緊急救援,使命必達。2009年赤峰制藥公司“8·5”液氨運輸車泄漏事故中,他勇當先鋒,搜尋被困人員,當發現3名工人無力逃生時,果斷摘下空氣呼吸器讓給工人。救援結束后,他因氨氣中毒昏迷,在醫院搶救兩天兩夜才化險為夷。2016年8月5日,巴特爾接到命令:新營子鎮一名群眾不慎掉落枯井,生命危在旦夕!他瞬間想起,當年父親就是因為執行枯井救援任務壯烈犧牲的。面對險情,他毫不畏懼,主動請纓,迅速下井實施救援,將被困群眾成功救出,轉危為安。
2020年3月,呼和浩特白塔機場執行北京國際航班分流任務,為做好“外防輸入”抗疫工作,他主動挑起備降隔離點駐勤重擔。在被確診為腸梗阻、醫生建議手術的情況下,他拒絕手術治療,僅靠服藥維持,重返崗位繼續執行任務。他連續115天堅守抗疫一線,隨警出動100余次,完善應急預案20余份,開展滅火實戰演練40余次,協助防疫部門開展消殺60余次,圓滿完成任務。
巴特爾榮立個人二等功2次,榮獲全國119消防先進個人、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優秀共產黨員、內蒙古自治區“北疆楷模”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408 艾愛國
艾愛國,男,漢族,1950年3月生,中共黨員,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
在國內金屬焊接界,艾愛國集豐厚的理論素養、實際經驗和操作技能於一身,尤其是對焊接難度最大的紫銅、鋁鎂合金、鑄鐵焊接有精深造詣。數十年間,他從學徒做起,刻苦鑽研、攻堅克難,終成技能大師,攻克焊接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為企業培養后備人才隊伍。
勤於鑽研,技術精通。1968年9月,艾愛國來到湘鋼工作,在焊工崗位上一干就是半個多世紀。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某廠擔負研制的試驗型導彈,需將中碳調質鋼彈殼與發射座焊接相連,X射線檢驗必須100%達到Ⅰ級標准。艾愛國主持制定焊接工藝,選擇焊接材料,指導徒弟施焊,獲得圓滿成功。海軍某在研先進艦艇的推進動力裝置,要在僅0.2平方米的紫銅導板上密集施焊,制造方歷時半年也沒能拿下來。艾愛國受邀前往,採用熔化極氬弧焊接工藝重新制定焊接方案,並現場指導,成功解決了產品一直焊縫滲漏、產品不合格的技術難題。
艾愛國十分注重技術傳承。艾愛國主持的湘鋼板材焊接實驗室,被湖南省列為焊接工藝技術重點實驗室,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多年來,他帶過的徒弟有幾百名。湘鋼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以上級別焊工,80%都跟艾愛國學過藝。他們當中,有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湖南省勞動模范,有的成長為“三八紅旗手”“十佳青年”。艾愛國還無償地向200多名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傳授焊接技術,其中有100余名考入南方電力機車集團、湖南三一重工集團等大型企業,憑借過硬的技術基礎和自身的努力成長為企業骨干。
如今,71歲的艾愛國,依然奮戰在焊接工藝研究和操作技術開發第一線,為加快我國重點工程建設進度,確保鋼結構焊接質量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艾愛國被授予“七一勛章”,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十大杰出工人等稱號。
409 古桑旦增
古桑旦增,男,藏族,1968年7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洛扎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拉郊鄉黨委書記。
古桑旦增扎根邊境高原,三十二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領土,忠誠奉獻、勇敢擔當,履行守邊穩邊興邊神聖職責,是雪域邊陲的守護者,固邊富民的帶頭人。
1989年,古桑旦增回到洛扎縣拉郊鄉工作。拉郊鄉白玉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大半年時間大雪封山,交通不便,條件艱苦。“這裡是祖國的領土,再艱苦的地方也要有人守,再艱苦的工作也要人干!”古桑旦增動員自己的兩個舅舅和哥哥、弟弟4人,帶著62頭牲畜,搬遷到馬加唐放牧守邊。隨后,他帶隊採取牛背人拉的方式,運去兩台移動基站和重達200斤的10個地標,安裝到邊境線上,有力彰顯我國領土主權。
那時,白玉地區尚未通公路,沿著陡峭山路徒步行走16個多小時,才能把過冬物資運過去。嚴冬雪海茫茫,牦牛帳篷頂不住刺骨寒風,但古桑旦增和親戚們不顧惡劣天氣和艱苦條件,以國家利益為重,克服困難堅持下來。情況復雜時段,古桑旦增帶頭率領巡邏隊前往邊境巡邏駐哨,短則一個星期,長則一個月,每年都要磨破十幾雙鞋。在他和親人護邊守邊行動的影響帶動下,更多的牧民群眾搬遷到白玉定居。經自治區民政廳批准,2016年正式成立杰羅布村,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每家每戶牧民的帳篷上。
古桑旦增,一名普通的基層黨員干部,長年累月奔波在邊境線上,帶領農牧民堅守祖國的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他用好用活黨的惠民政策,帶領群眾艱苦奮斗,修通拉郊鄉到杰羅布村約46公裡的公路,完成邊境小康村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改善,為拉郊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古桑旦增帶領群眾擴大手工藝品生產、辦起家庭旅館,吃上了“旅游飯”,全鄉人均純收入達到1.6萬余元,群眾為國守邊的信心決心更加堅定。
古桑旦增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西藏自治區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10 田仲虎
田仲虎,男,1974年3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長壩鎮花橋村黨支部書記。
田仲虎恪盡職守、不辭辛勞,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使花橋村從“爛泥灣”變成名副其實的“最美鄉村”,成為帶領鄉村發展的主心骨,群眾致富的貼心人。
過去的花橋村,是遠近聞名的窮地方,人均純收入不足5000元,全村200多戶人,守著青山綠水受窮。2012年以來,田仲虎帶領村民大力推動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建設,先后硬化通村道路1420米、風貌改造215戶、庭院改造215戶、拆除危舊房屋89間,配套建設文化廣場、村級衛生室、中醫養生堂、村史館,修建農業體驗區梯田60畝、環村步道600米。同時,他充分發揮村級扶貧互助資金的作用,通過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扶貧互助社借款投資旅游產品經營項目的方式獲取穩定收益。全村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每年每戶可獲得500元的穩定收益。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與龍頭企業搭建農特產品購銷、務工等平台,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養殖產業11戶、發展種植產業8戶、從事務工22人,形成了產購銷聯動機制,有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發展鄉村旅游需要示范引領。田仲虎指導村民卯張輝發揮院落基礎設施優勢,開辦農家客棧,年收入近15萬元。村民們看到發展鄉村旅游實實在在的收益,參與意願越來越強烈。田仲虎順勢而為,組織成立鄉村旅游協會,大力發展以農家客棧、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創新探索“協會+企業+貧困戶”“龍頭企業+產業+貧困戶”等旅游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就業脫貧,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2016年,甘肅省鄉村旅游精准扶貧現場會在花橋召開,推廣他們的經驗做法。目前,全村發展農家樂13家、農家客棧20家,2020年旅游綜合收入1600多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花橋村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等。
田仲虎榮獲甘肅省道德模范、感動甘肅·2017十大隴人驕子等稱號。
411 尼瑪扎西
尼瑪扎西,男,藏族,1965年4月生,生前系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
尼瑪扎西長期致力於西藏農牧業科研和脫貧攻堅事業,帶領團隊與田野為伴、與青稞為友,刻苦鑽研、敢為人先,破解青稞“基因密碼”,選育青稞新品種,創造了青稞高產紀錄,被群眾親切稱為“青稞博士”。
尼瑪扎西是西藏第一位藏族農學博士、農作物育種首席科學家。2020年9月5日,在阿裡地區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途中,突遇車禍不幸殉職,用生命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戶家中”的初心使命。
在青稞增產中逐夢,在脫貧攻堅中圓夢。尼瑪扎西放棄國外高薪待遇,歸國投入到心愛的青稞育種事業。他領銜創立自治區第一個青稞分子生物學遺傳育種實驗室,建設青稞育種加代與擴繁基地,研究加速青稞等喜涼作物的育種進程。3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先后主持選育出20多個青稞新品種(系),研制12項西藏農作物標准化栽培技術,累計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300余萬畝,為西藏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00萬噸作出重要貢獻。尼瑪扎西培育的青稞良種在西藏覆蓋面積達到95%以上,66個貧困縣區超過30萬貧困人口從中受益,實現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推動西藏青稞總產量突破80萬噸,經中國農科院效益測評,經濟效益超過27億元。“藏青2000”等優良青稞品種還被推廣到四川、青海、甘肅和新疆等省區,助推當地青稞種植增產10%以上。
尼瑪扎西堅持事業至上、工作第一,加班成了他的工作常態。因長期超負荷工作、身體透支嚴重,2013年春末組織安排尼瑪扎西到成都輪休調養。剛到沒幾天,他接到白朗縣良種推廣駐點人員電話反映青稞出苗問題,立即放棄休養趕回西藏、奔向田間地頭,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直到查明原因、研究確定補救措施。尼瑪扎西著力打造一流創新團隊、推動科技富民,在他的積極努力下,申報組建省部共建青稞牦牛國家重點實驗室、西藏農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西藏農口院士專家工作站以及農產品開發與食品科學研究所等4個研究所,建成西藏首個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的萬畝馬鈴薯繁育基地等,為加快西藏農牧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科技和人才支撐。
尼瑪扎西被追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412 劉雙燕
劉雙燕,女,漢族,1975年6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朱集村黨總支第一書記。
劉雙燕是全國扶貧戰線上為數不多連任3屆共9年的第一書記。她兩次主動留任,先后帶領利辛縣陸小營村、朱集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扶貧期間,遭遇母親、丈夫先后病逝,她化悲痛為力量,初心不改,奉獻基層,被譽為“黨的好女兒”。
2012年3月,劉雙燕作為選派干部擔任利辛縣陸小營村第一書記。這是個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村子,交通閉塞,產業落后,部分村民還患有艾滋病,因為各種原因成了軟弱渙散村。上任以后,劉雙燕把村民當親人,幫助患病村民重樹信心。她千方百計籌集資金50萬元,修通近3公裡長的水泥主路,讓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就在劉雙燕干勁十足的時候,身體一向硬朗的母親突然被檢查出患了肺癌。劉雙燕本想在母親生命最后時刻陪伴左右,但母親深明大義,鼓勵劉雙燕繼續幫助群眾走好脫貧攻堅路。通過3年的努力,在劉雙燕帶領下,陸小營村逐步擺脫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走上發展正軌。
2014年底,劉雙燕在完成陸小營村扶貧任務后,選擇到利辛縣另一個深度貧困村朱集村擔任第一書記。在朱集村,劉雙燕帶頭發展種養合作社,引入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光伏發電、林業扶貧等產業。3年下來,村裡的產業從小、散、差,逐步發展到初具規模,全村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順利從重點貧困村出列。2018年3月,任職期滿的劉雙燕再次留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正當劉雙燕順利推進各項工作之時,其愛人卻突發急性心梗不幸離世。噩耗傳來,劉雙燕如遭晴天霹靂,堅強的她料理完丈夫后事,擦干眼淚又回到了朝夕相伴的貧困群眾身邊。經過劉雙燕6年的努力,朱集村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決,341戶739人全部脫貧,曾經的貧困村現已成為安徽省美麗鄉村示范村。
劉雙燕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13 劉 虎
劉虎,男,漢族,1974年7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伽師縣水利局黨組副書記、局長。
劉虎帶領團隊找水源、探路線、定方案、劃標段,在確診肺癌情況下,仍堅持奮戰在伽師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一線,為實現當地群眾喝上“安全水”“幸福水”目標,誓言奮斗到生命最后時刻,被譽為“焦裕祿式的好干部”。
城鄉飲水安全問題,是伽師縣脫貧摘帽的一項重要指標。2016年11月任職后,劉虎積極與相關業務部門、設計院、勘察施工等單位多方論証,謀劃整體思路和工作措施,積極推進城鄉飲水安全工程。2019年5月2日,在劉虎籌劃推動下,此項工程順利開工。
伽師縣和水源地之間相隔上百公裡,工程共65個標段,要跨越3個縣,輸水干管長112公裡,輸水支管長167公裡,改擴建配水管網1548公裡。面對如此艱巨繁重的工程任務,劉虎迎難而上,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設,自此“5+2”“白+黑”成了他的工作常態。他不是在水源地總水廠,就是在施工現場,嚴把質量關,協調解決問題。早在2017年5月,劉虎就被確診為肺癌,可他依然拖著病軀為工程奔忙。工作中,他有時胸痛得滿頭大汗,卻一聲不吭,只是悄悄去醫院化療,第二天又出現在施工現場。工程忙的時候,幾個月都顧不上去醫院。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地施工人員不能如期返回,工程建設不能按時開工。劉虎及時向上級建議組織當地施工人員復工,得到縣領導和地區、自治區水利部門的支持。經他多方協調推進,在嚴格做好疫情防護措施基礎上,沉寂3個月的工地再次忙碌起來。劉虎經常接到醫院催他住院化療的電話,他總是說:“等水一通馬上就去。”這一等就是5個月。工程終於進入試通水階段,劉虎卻暈倒了。因耽誤治療及勞累過度,他的病情嚴重惡化,左眼失明、癱瘓在床。
2020年5月20日,祖祖輩輩盼望的甜水流到伽師縣居民家中,臥病在床的劉虎流下激動興奮的淚水。9月,劉虎被診斷癌細胞擴散,轉移至骨髓。“能參與改水,讓家鄉百姓早日吃上甜水,值啦!”劉虎寬慰妻子說。
劉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414 湯寶俊
湯寶俊,男,漢族,1981年11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公安局墾區治安分局刑警大隊四級警長。
2021年3月24日,湯寶俊在抓捕網上在逃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不幸壯烈犧牲。湯寶俊從警16年來,始終懷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堅持用共產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以身作則、勤奮工作,他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本色。
勇斗疑犯,不幸殉職。3月24日,唐山市曹妃甸區公安局墾區治安分局刑警大隊接到群眾舉報,稱疑似網上在逃人員趙某軍在當地某理發店出現。接到舉報后,根據大隊領導指派,湯寶俊帶隊迅速出擊,實施抓捕行動。到達現場后,嫌疑人趙某軍見身份敗露,極力掙脫拒捕,湯寶俊和同事與嫌疑人英勇搏斗,並一度將其控制。在搏斗過程中,身高1.9米、體重近100公斤的趙某軍憑借身體優勢突發蠻力,將湯寶俊壓在身下。湯寶俊失去意識,嫌疑人趙某軍趁機潛逃。湯寶俊被緊急送往醫院,經搶救無效犧牲。湯寶俊用生命踐行了人民警察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嫉惡如仇,履職盡責。湯寶俊從警校畢業后進入基層派出所工作,后又調入刑警大隊。因工作原因,他長期與家人分居兩地,平均每年在家時間累計不足1個月,將滿腔熱血拋洒在公安事業上。從警以來,湯寶俊始終戰斗在派出所和刑偵一線,練就了一身勇於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參與破獲各類刑事案件4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00余人,被稱為破案能手、追逃先鋒、反詐專家。
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當民警時,湯寶俊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頭。轄區內群眾哪家有困難,他都主動幫忙協調解決﹔凡遇到走失兒童或老人,他都熱心救助﹔鄰裡發生口角矛盾,他會用心調停﹔企業股東鬧起糾紛,他就分析利弊促成和解。從事公安工作16年來,湯寶俊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1600多件。
湯寶俊被追授為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
415 祁發寶
陳紅軍
陳祥榕
肖思遠
王焯冉
祁發寶,男,漢族,1978年3月生,中共黨員,陸軍某邊防團團長﹔陳紅軍,男,漢族,1987年3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陸軍某邊防團營長﹔陳祥榕,男,漢族,2001年12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陸軍某邊防團列兵﹔肖思遠,男,漢族,1996年10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陸軍某邊防團班長﹔王焯冉,男,漢族,1996年10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陸軍某旅班長。
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官兵扎根高原、奉獻青春,在雪域邊關以身鑄界碑﹔面對嚴峻復雜的現實考驗,他們常備不懈、枕戈待旦,有理有利有節斗爭,堅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和邊境地區和平安寧﹔面對瘋狂挑舋和暴力攻擊,他們毫不畏懼、團結戰斗,以誓死捍衛祖國領土的赤膽忠誠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踐行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鏗鏘誓言,譜寫了一曲撼天動地的英雄壯歌。
2020年6月,有關外軍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越線搭設帳篷。按照處理邊境事件的慣例和雙方之前達成的約定,團長祁發寶本著談判解決問題的誠意,僅帶幾名官兵,蹚過齊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交涉過程中,對方無視我方誠意,早有預謀地潛藏、調動大量兵力,企圖憑借人多勢眾迫使我方退讓。祁發寶張開雙臂擋在外軍面前,大聲呵斥:“你們破壞共識,要承擔一切后果!”同時組織官兵佔據有利地形。官兵們組成戰斗隊形,與數倍於己的外軍對峙。對方用鋼管、棍棒、石塊發起攻擊。祁發寶成為重點攻擊目標,頭部遭到重創。見此情景,陳紅軍帶人立即突入重圍營救團長,陳祥榕作為盾牌手戰斗在最前面,攝像取証的肖思遠也沖到前沿投入戰斗。增援隊伍及時趕到,一舉將來犯者擊潰驅離,取得重大勝利,外軍潰不成軍、抱頭逃竄,丟下大量越線和傷亡人員,付出了慘重代價。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毫不畏懼、英勇戰斗,直至壯烈犧牲。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為救助戰友犧牲。
以祁發寶、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等先進典型為代表的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官兵,是“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杰出代表,是對黨絕對忠誠、矢志強軍報國的時代先鋒。
祁發寶榮獲“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稱號,陳紅軍被授予“七一勛章”、被追授為“衛國戍邊英雄”,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被追記一等功。
416 農國切
農國切,男,壯族,1989年4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消防救援站特勤分隊分隊長。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責任,胸中有激情。農國切十二年如一日奮戰在滅火救援第一線,先后參加滅火救援行動100余次,搶救遇險群眾100余人,疏散受災群眾1000余人,用汗水書寫了一名消防員的壯麗青春。
關鍵時刻站得出來。2013年10月,洋浦經濟開發區內某漿紙廠成品紙露天堆垛發生火災,火勢凶猛,農國切冒著隨時可能被烈焰濃煙吞噬的險情,自始至終堅持戰斗在火場第一線。2014年7月,超強台風“威馬遜”在海南登陸,強降雨致使開發區部分區域陷入一片“汪洋”,萬宅村街道民房被淹。時任戰斗班班長的農國切主動請戰,頂著狂風暴雨成功疏散全部遇險群眾。2015年5月,開發區某石化公司裝置發生火災,在裝置隨時可能發生爆炸和坍塌的高危環境下,農國切擔任水槍手,頂住高溫高壓、高輻射熱,戰斗在第一線長達2個多小時。在一次次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在一次次血與火、生與死考驗當中,農國切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始終沖鋒在前。
危急關頭豁得出來。在農國切的救援生涯中,最驚險的要數發生在2020年7月的一件事。當時,洋浦某小區內一男子在住宅樓入口處放火焚燒電動自行車,並手持砍刀挾持一名男孩,阻止消防救援人員靠近滅火。在該男子突然轉身試圖焚燒另外一輛電動自行車的瞬間,農國切趁其不備,飛身過去解救男孩。持刀男子發現后回身過來揮刀亂砍,農國切奮不顧身將其扑倒,成功將男孩解救,阻止了事態進一步惡化。
平常時候顯得出來。支隊專門以他的名字成立“農國切班”來培養新消防員。在日常訓練中,他將水域救援、高空山岳和石油化工等專業救援技術傾囊相授給新同志。在出警過程中,他耐心向新消防員講解各種警情的處置規程和注意事項,帶領他們“第一次”完成各類警情處置任務。在他帶領下,新消防員當中不斷涌現業務尖子。
農國切榮獲全國119消防先進個人、海南省“最美退役軍人”等稱號,被授予海南省青年五四獎章,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417 孫紅梅
孫紅梅,女,漢族,1975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七一三工廠高級工程師。
二十二年如一日,孫紅梅憑借一顆匠心扎根鄂西北老“三線”工廠,專攻航空發動機焊修技術。破解62項修理難題,形成12項核心修理技術,創造經濟效益近2億元……她似傲霜斗雪的紅梅,敬業專注,精益創新,綻放出大國工匠的光彩。
永葆初心,勤奮刻苦超越自我。1999年,孫紅梅從西安理工大學焊接專業本科畢業,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位於深山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七一三工廠。焊工師傅帶領的一次技術創新試驗,給她種下了“在平凡崗位做出不凡”的信念。她迅速調整狀態,苦練技術本領。白天穿行在生產現場,熟悉產品性能,鑽研產品原理,晚上則撿起專業書本為自己充電,一天工作學習十幾個小時。憑著一股勤學苦干的勁兒,孫紅梅用兩年時間成長為技術骨干。
攻堅克難,毫厘之間精益求精。2002年,孫紅梅被抽調至襄樊航空發動機修理公司,承擔整個工廠的焊接維修工作,剛來不久就遇到難啃的“硬骨頭”。在維修某型發動機渦輪葉片葉冠時,由於焊接部位太薄,極易出現塌陷,甚至產生看不到的微觀裂紋。整個夏天,她“悶”在蒸籠似的廠房裡不停地試焊,握焊槍的手臂酸痛到吃飯時連筷子都拿不穩,眼睛也經常被電弧光打傷。歷經上百次查資料、分析、試驗,最終通過控制電流參數攻克氬弧焊堆焊修理難題。2008年,工廠修理某型發動機高導內機匣時,遇到焊接變形超差的難題,她再次從零開始,反復試驗,帶領團隊掌握了激光焊技術,使許多採用傳統方式無法修復的產品獲得新生。
(下轉第十二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6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