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提琴制作師鄭荃——

粗磨細琢 琴聲裊裊(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韓  鑫
2021年07月14日05: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絕活看點】

  鄭荃從事提琴制作40多年,潛心鑽研提琴制作技藝。上世紀80年代,他曾獲“中國提琴制作大師”稱號。從選材,到定型、打磨,再到上漆,每個微小的工序都有可能影響到提琴的音質,多年來,鄭荃積累了一套獨特的方法和心得。

  

  “沙沙沙”,聞聲穿過一條古朴雅致的走廊,輕輕推開盡頭處的房門,提琴制作師鄭荃(上圖,資料照片)正埋頭伏案,細細打磨一個初見提琴形態的琴板。隻見他用拇指刨快速沿弧度打薄琴身,動作輕盈卻下手穩健,反復數次,原本平整的琴板便如一座連綿的山巒,凹凸錯落有致。

  “提琴制作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劍,要有苦坐冷板凳的功夫。”鄭荃說,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從事提琴制作已有40多個年頭,制作了近200件提琴。“提琴是技與藝的結晶,須得胸中有丘壑,方能下刀如有神。”鄭荃介紹,這把琴是為一位小提琴家量身定做的,他在腦海中成百上千次琢磨其演奏方法和風格,然后再重新審視手中正在雕琢的木料,他眼前浮現的已然是完成后的景象。

  心中有“圖景”后,便開始一刀一刨地琢磨。然而,要把想法轉換為實物並不容易。“別看提琴隻有百十個零部件,但木材的軟硬、琴型的寬窄、音板的平凹都會對音質產生影響。”鄭荃說。

  首先要考慮的是選材。“世上沒有兩塊一樣的木頭,哪怕是同樣的樹種,長在不同的朝向、選取不同部位,敲擊發出的聲響都會有所差別。”鄭荃捧起兩塊看似相同的音板,告訴記者,這兩塊音板都是20多年前產自阿爾卑斯山脈的楓木,相隔不到50公裡,叩擊出的聲音卻大相徑庭。“通過經年累月一次次試探,才能慢慢摸清上千種木材的聲音特質。”鄭荃說。

  選材過后,便是定型、打磨。按照整體思路,確定琴模的尺寸,然后因材施料、隨形而琢,逐步達到細膩的程度。用來做活兒的手工磨桌,說起來極其簡單:一盞台燈、幾把刀具,以及散落在桌角的調色盤。“工具雖然簡單,工藝卻很復雜。”鄭荃說。一把提琴,從粗磨到細琢,要不斷更換各種型號的銼刀,每把琴身形態各異,凸凸凹凹,都靠手上功夫,操作起來,必須全神貫注、一絲不苟。

  以音板為例,刨光之后,要一點點鏟出弧度。將眼睛對准一件已經打磨成型的音板,看似渾然一體,卻仍有調整的空間。“每一個點位的厚度都各不相同,失之毫厘,音質便差之千裡。”翻開筆記本,隻見一張點位圖上密密麻麻分布著幾十個數字,每個數字代表一處厚度,全部精確到0.1毫米。“按圖施工后,再用百分表測量厚度,反復修改,才能臻於完美。”

  成型組裝后,進入提琴琴身制作的最后工藝——上漆。“油漆的調制和使用也都會影響提琴的音質。”鄭荃說,“上漆前,要先在提琴上涂抹一層納米材料,能更好地過濾雜音。”

  在鄭荃看來,每個微小的工序都會影響提琴音質﹔做起活兒來,鄭荃的兩隻眼睛像被磁石吸住,呼吸都變得輕緩。“隻有了解提琴文化、懂得欣賞提琴演奏,才能制作出優質的提琴。若只是依樣畫葫蘆,難免多了匠氣、失了靈氣。這需要窮盡一生去學習……”鄭荃說。

  說話間,10米見方的房間裡,“沙沙”聲又響了起來。鄭荃坐在桌前,繼續那飽含靈感與耐心的琢磨,讓手中的木頭,慢慢出落成心中的提琴模樣……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4日 06 版)
(責編:岳弘彬、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