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高天厚土鋪展大美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紀實

2021年06月11日06: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青海,屹立世界屋脊,北依巍巍祁連、中貫莽莽昆侖、南峙唐古拉山,承擔著保護“中華水塔”、三江源的重大使命,是中國乃至東亞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青海,也是一片團結熱土。在這個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較高的省,各民族手足相親、交流交融,率先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不斷筑牢民族團結的生命線,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十四五”開局之年,建黨百年之際,6月7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踏上高原,看企業、訪社區、進農村、考察自然保護區,發表重要講話,為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高天厚土,一幅大美畫卷鋪展開來。

  “善於抓最具特色的產業、最具活力的企業”

  7日下午,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機器轟鳴,一片忙碌景象。

  一塊塊不同規格、不同顏色的藏毯挂滿展示牆,上面編織著字符、花鳥、風景等各類圖案,寫實的、抽象的,傳統的、現代的,花樣精美,令人目不暇接。

  “真是琳琅滿目。”習近平總書記饒有興致走近察看,不時用手觸摸感受藏毯的質地。

  近年來,正是依托優質原料、獨特民族風格和精湛制作工藝,一塊塊藏毯走下高原、走向世界。

  “你們企業有什麼特色和優勢?”總書記問。

  “我們公司最大的特點是生產原料90%以上都是天然的。”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採用的都是產自青海的天然綿羊毛,俗稱“西寧大白毛”,還有優質牦牛毛,織出的藏毯不僅堅韌耐磨,還綠色環保。

  走到原料展櫃前,總書記拿起黑色的牦牛毛、潔白的綿羊毛,用手指輕輕揉捏,“感覺確實不錯”。

  “現在藏毯的市場需求怎麼樣?你們主要是銷往國內還是國外?”總書記接著問。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家裡挂毯,顯得有藝術氛圍。這些年市場越來越好,國內國外需求量都很大。”這家企業產品遠銷歐美、中東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實現產值4200萬元。

  在青藏高原,編織藏毯已有千年歷史,通過代代相傳、改進創新,既保留了傳統技藝,也煥發了新的風採。2006年,“加牙藏族織毯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企業車間裡,加牙藏毯非遺傳承人楊永良正在手把手給身邊的徒弟教學。

  “你這個手藝是祖傳的吧?第幾代了?”總書記停下腳步,同楊師傅交流了起來。

  “到我這是第七代了,我8歲起就跟著父親學洗毛、捻線。”

  “編織這樣一幅藏毯需要多長時間?”

  “一個人差不多要一個月。”

  總書記勉勵他:“你這個手藝很珍貴、很有意義,一定要傳承弘揚好。”

  一塊塊藏毯,拉動起就業的鏈條。

  企業負責人告訴總書記,他們公司絕大多數職工都是本地的,高中以下學歷佔80%以上。“很多住在附近的家庭主婦,來企業接受培訓,三五年之后就能成長為熟練技工,平均月工資可達到四五千元。”

  “發展產業就是要帶動就業。”總書記點頭表示肯定,“從這點來看,藏毯產業不僅有扶貧致富、推進鄉村振興的作用,還有促進民族團結的作用。”

  從生產車間,到功能性檢測室,再到設計部門,總書記一路看了下來。

  “百聞不如一見啊。”離開公司時,面對圍攏過來的企業職工,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及感受,“藏毯是我們藏族一個很有特色的產業,你們企業在這個領域打出了品牌,很好地把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結合在一起,契合了個性化、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善於抓最具特色的產業、最具活力的企業,以特色產業培育優質企業,以企業發展帶動產業提升。希望青海發展更多這樣符合地方實際的特色產業,靠創新實現更好發展。

  “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我們再接再厲”

  “我到地方考察,總要到農村、城市社區,看看人民群眾生活得怎麼樣,有什麼好的經驗可以交流推廣,有什麼操心事、煩心事需要我們解決。”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西寧市文匯路街道的文亭巷社區。

  這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大社區,有住宅小區13個,居民2.2萬多人﹔這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有藏、回、蒙古、撒拉等少數民族居民1000多人。

  社區黨委書記劉翠青向總書記匯報,這些年來,社區緊緊抓住“和睦”這兩個字,以“五融五筑·和睦家”品牌建設為主線,將轄區內省、市、區、街道、社區五級黨組織聯系在一起,形成事務共商、活動共辦、服務共做、黨員共育、陣地共用的聯動大黨建格局。

  走進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書畫室、舞蹈室、閱覽室、康復室等一應俱全,歌聲悠揚、翰墨飄香。

  便民服務窗口前,總書記見到了65歲的藏族大媽多杰卓瑪。

  她告訴總書記,社區有個“愛老幸福食堂”,今天專門來辦就餐卡。

  “什麼人可以就餐?”總書記問。

  “目前主要面向戶籍在社區裡的60歲以上老人。”工作人員回答。

  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來到位於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二層的“愛老幸福食堂”。

  “伙食費高不高?”總書記問。

  “不同對象有不同優惠,一葷兩素市場價18元,60歲以上老人享受幸福價6元,80歲以上享受高齡價3元,其中屬於低保、特困等四類老人隻要1元。”劉翠青一一道來。

  “分得很細,工作做到家就要這樣。”總書記稱贊道。

  “咱們這裡又方便又干淨,中央廚房統一配送,每種飯菜都要留樣檢驗,保障食品安全。”劉翠青自豪地說,“現在每天有40多位老人用餐,他們中有不少獨居老人。有一位老人激動地說,社會主義好啊,這輩子趕上了!”

  “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就應該是這樣。”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道,“你們做得很好。敬老尊賢,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

  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一層閱覽室裡,剛剛放學的孩子們正在“四點半課堂”寫作業、做手工。臨近端午,桌上擺著五顏六色的紙龍舟和香包,總書記看了直夸孩子們手藝好。

  “孩子們放學后,得有人接得住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首先這件事要由學校來辦,學校不能把學生的課后時間全部推到社會上去。學生基本的學習,學校裡的老師應該承擔起來。不能在學校裡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訓了,這樣就本末倒置了。現在教育部門正在糾正這種現象。”

  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當然,如果孩子們還有時間精力,來到社區裡,引導他們做一些符合興趣的事情,這種形式也很好。”

  歌聲悠揚,習近平總書記還來到了舞蹈室。

  “歌之緣合唱團”正在這裡排練獻禮“七一”的紅色歌曲。61歲的卓瑪才仁站在第一排,用高揚優美的藏語領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總書記帶頭鼓起掌來:“《北京的金山上》這首歌唱出人民群眾特別是藏族同胞,對黨、對祖國、對社會主義的熱愛,這個歌在‘七一’的時候唱很有意義。”

  歌聲裡流淌著百姓真摯的情感、洋溢著人們幸福的生活。

  離開社區時,居民們圍攏到總書記身邊,依依不舍。

  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家說:“一個社區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強的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組織,把社區各方面服務搞周到,把群眾自治性的事情組織好。”

  “安居才能樂業,幸福的日子還在后頭。”看著人群中的孩子們,總書記面帶笑容,“等這一批小家伙長大的時候,我們的國家又不一樣了,我們人民的生活又會上一個水平。從現在開始,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我們再接再厲!”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作出的這一重要指示,至今依然振聾發聵。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連山,這一次專門來看看青海湖。”

  青海湖,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總面積70多萬平方公裡的青海省因其而得名。

  從西寧出發,乘火車、轉汽車,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拔3200多米的青海湖仙女灣,實地考察這裡的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仙女灣位於青海湖西北側,屬於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夏日的陽光洒在寬闊的湖面上,波光粼粼,一望無際。

  當地有關負責同志告訴總書記,近15年來,青海湖水位上升了3米多、面積擴大了300多平方公裡。

  “現在水有多深?”總書記問。

  “平均18米,最深28米。”

  青海湖水位持續上漲,有利於周邊氣候變濕變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野生動植物和鳥類棲息環境以及整個環湖地區的生態環境。

  從仙女灣遠眺四周,水系、灘涂、水生植物等生態景觀類型豐富,碧波蕩漾,飛鳥翔集,呈現出典型的濕地風貌。

  “這裡水質怎麼樣?”“鳥類有多少種?”“禁漁是怎麼搞的?”圍繞青海湖生態環境現狀和保護工作,總書記問得很細。

  3個月前,全國兩會,青海代表團審議現場,從小生長在祁連山腳下海北州門源縣的孔慶菊代表,向總書記介紹了近年來祁連山南麓生態環境的變遷。

  這次,站在青海湖邊,遙望巍巍祁連,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聽取了青海省關於祁連山自然生態情況的匯報,特別關注詢問祁連山冰川同青海湖水源之間的聯系情況。

  沿著木棧道,習近平總書記步行察看周邊環境:遠山如黛,碧水無垠,草原上牛羊成群,天空中飛鳥翱翔……

  “看到這樣的景象,總會想起王洛賓在青海創作的那首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正是充分吸收了這裡的精華養分,他才為人類藝術寶庫增添了這樣美好的作品。”

  在總書記心中,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是資源和財富,是我們的寶藏。環顧四周,他反復叮囑當地黨政負責同志,青海在生態文明方面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好、生態資源保護好。

  9日上午,在聽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黨中央下決心保護青海生態環境的戰略考量。

  他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海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要地,要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海有青海的特點,必須根據自身實際在全國大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青海90%以上國土屬於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區,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剛性約束。

  青海省主要負責同志在匯報工作時提到,青海正在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肯定:“我注意到你們加了個‘冰’字,體現了青海生態的特殊性。這個‘冰’字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加的。”

  對生態環境保護,對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注。

  2014年8月、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和木裡礦區破壞性開採作出批示。

  這次在聽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木裡問題要抓好整改,不留尾巴、不留遺憾。今后,這類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能搞下不為例。

  “一個幸福的國家、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一定會建設起來”

  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一個藏族牧業村。在政府幫助下,牧民們從遠處的草場搬遷安置到這裡。

  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平均海拔3300米的村子。

  藍天白雲下,一排排紅瓦黃牆的平房小院錯落有致,筆直整潔的村道兩旁立著太陽能路燈。

  “歡迎總書記!”50歲的村民索南才讓帶著一家三代站在家門口,向總書記獻上潔白的哈達。

  索南才讓5個月的小外孫尚在襁褓中,總書記見了十分喜歡:“小家伙長得很漂亮,看著很聰明。”

  走進小院,迎面是一個玻璃房,陽光透過玻璃洒進來,十分溫暖。

  “用的是自來水嗎?污水怎麼處理?”一如既往,總書記十分關注農村改廁工作。

  “現在村裡都用上了自來水,污水都是統一的下水管道,集中處理。”村干部回答。

  走進臥室、客廳,看到屋裡裝著吊頂、貼了牆紙,衣櫃、電視機等家具家電齊全,總書記笑著說:“家裡頭布置得很精致。”

  圍坐在客廳裡,總書記同一家人拉起家常。

  索南才讓拿出一張老照片給總書記看,那是在17公裡外草場上的老房子,兩間低矮的土坯房。

  總書記接過照片,仔細端詳:“過去條件確實比較艱苦,現在改善多了。”

  索南才讓告訴總書記,2014年底,政府補貼4.7萬元、自付1.5萬元,一家人住進了這個寬敞的磚瓦房小院。

  “搬過來后都做些什麼?”總書記問。

  “我是草原管護員,一個月工資1200元﹔女兒是環衛工,月工資2400元﹔女婿在縣裡電視台工作,每月收入2700元……”

  索南才讓給總書記算起了細賬:除去這些固定工資收入,家裡還有80隻羊、20頭牛,去年僅出售牛羊就賺了2.5萬元……

  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一家人臉上。

  “很好啊!”總書記十分欣慰,“下一步,你們生活上還有什麼期盼、什麼打算嗎?”

  這麼一問,索南才讓也不知怎麼回答,只是一個勁兒地說:“沒有了、沒有了。”大家都笑了起來。

  “牧民生活好,全靠黨的政策好,衷心感謝黨、衷心感謝總書記。”朴實的話語,道出了真摯的心聲。

  總書記感慨地說:“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了,我們這個黨能夠發展壯大起來不容易,奪取政權不容易,建設新中國不容易。為什麼老百姓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因為我們黨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各民族謀幸福。”

  “長征的時候,紅軍路過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和我們的少數民族同胞,就像兄弟姐妹一樣,留下了很多美麗的故事。”總書記接著說,“現在,我們共產黨的各級干部到哪都要問一聲鄉親們:還想過什麼樣的好生活?更好的生活,我們一起來推動、來實現。”

  總書記起身告別,一家人依依不舍。

  “總書記好!習主席好!”索南才讓家門口的道路兩旁,早已圍滿了村民,大家紛紛捧出潔白的哈達,熱烈地鼓掌,高聲向總書記問好。

  面對熱情的鄉親們,總書記深情同大家說:“看到你們感到很高興、很親切,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們村子變化很大,大家過得很幸福,我們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對黨和政府的深情厚誼。”

  總書記給大家講述了“石榴籽”這個比喻的出處:

  “維族同胞說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抱在一起,這個詞很形象。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分子。”

  展望未來,習近平總書記表示:

  “現在,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就在前面。我相信,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更加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到那個時候,一個幸福的國家、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一定會建設起來。”

  “一定要堅信明天會更好!”總書記語氣堅定。

  掌聲、歡呼聲,回蕩在美麗的青藏高原。

  (新華社記者張曉鬆、朱基釵,本報記者杜尚澤、岳小喬)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11日 01 版)

(責編:牛鏞、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