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黨建 促發展 惠民生

![]() |
亞庫甫·阿沙木都——
駐村6年的“最美鐵路人”
本報記者 楊明方 胡仁巴
今年1月27日,中宣部、國鐵集團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跡。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駐和田縣罕艾日克鎮吉格代艾日克村第一書記亞庫甫·阿沙木都,作為10名獲獎者中唯一的駐村干部受到表彰。
“‘鐵書記’不僅帶領我們養雞、養牛,種花、種菜,還辦起了配電箱廠,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生活。”和田縣罕艾日克鎮吉格代艾日克村村民茹則妮薩·艾麥爾言語中滿是幸福感、獲得感。如今,她已從一名家庭婦女成長為電器設備廠烤漆小組組長。
“鐵書記”亞庫甫·阿沙木都從小看著鐵路長大,上學、工作都是在鐵路系統。從2015年起到現在,他連續6年在南疆和田駐村,帶領兩個村、上百戶村民脫貧致富。
2015年4月,亞庫甫作為新疆鐵路系統選派的駐村工作隊成員,來到和田縣拉依喀鄉達奎村駐村時,眼前的景象超出他的預料。“這裡地處沙漠邊緣,干旱缺水,如何發展?”經過摸底,他決心幫村民解決用水緊張的難題。
“這條人工引水渠難度很大,有3座橋梁和12座分流水閘。”為了盡快把灌溉渠修好,他和大家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3個月住在工地上,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在現場,大家心裡就踏實。大家都相信,鐵路人能把事干成。”亞庫甫說。
最終,干涸的土地終於“喝”上昆侖雪水。2017年,達奎村核桃獲得好收成。他又趁熱打鐵建起養殖合作社,達奎村的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2018年初,亞庫甫被選派到和田縣吉格代艾日克村擔任第一書記。“脫貧致富,關鍵要有一個好支部。”面對當時吉格代艾日克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薄弱的狀況,他採取送出去、請進來、面對面培訓等形式,分類分批開展村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工程,村兩委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
剛開始,家人對亞庫甫選擇連續駐村不太理解。慢慢地,和田縣村民對亞庫甫工作的肯定,讓家人打消了顧慮,對他的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如今,亞庫甫的哥哥在和田駐村,弟弟則在喀什駐村。他們三兄弟相互支持鼓勵,經常交流駐村工作經驗和體會,在新疆鐵路系統傳為佳話。
新疆大學——
“開學第一課”賡續紅色傳統
本報記者 韓立群
進入新疆大學正門左拐,沿著俞秀鬆路前行,來到一棟蘇式黃色二層樓前,藍色鐵皮屋頂顯得十分搶眼。“這就是新疆大學校史館,又叫解放樓。”新疆大學檔案館館長於付恩介紹說。
新疆大學的前身是1924年成立的新疆俄文法政專門學校,后改為新疆學院。1935年至1941年,共產黨人俞秀鬆、林基路和愛國民主人士杜重遠等先后來到當時的新疆學院主持工作,茅盾、張仲實、薩空了、趙丹等一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來校任教或講學,在天山南北播撒革命火種。
俞秀鬆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他(化名王壽成)任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秘書長,兼任新疆學院院長、督辦公署邊防政訓處副處長、軍官學校政治教官等。他結合新疆實際,提出“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為內容”的教育思想,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宣傳活動。俞秀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作為必修課,開設唯物論、辯証法等課程,培養了一批批青年馬列主義者。
俞秀鬆在新疆學院開展了“開學第一課”活動,親自講授馬列主義理論、六大政策、時事政治和民族問題理論。“新疆學院新生入校第一課,就是俞秀鬆撰寫的《辛亥革命的教訓》一文。”於付恩說,俞秀鬆親自講授《樹立革命人生觀》,教導學生們要把革命放在第一位,要有遠大的理想。
“如今‘開學第一課’已經成為新疆大學的紅色傳統。每年的開學時間,所有老師的第一堂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將紅色基因根植在課堂的每個角落,用紅色文化豐富大學生黨性教育內容。”新疆大學黨委書記許咸宜說。
2014年,改造后的解放樓成為新疆大學校史館。新疆大學一批珍貴的歷史資料得到有效保管和陳列。校史館堅持每年對新生、教職工及黨員進行愛國主義及革命傳統教育。目前,校史館大學生講解員共有72名。“當我滿懷豪情講解時,我能從同學們眼中看到發自內心的自豪感。”校史館大學生講解員圖爾克扎提·居來提說。
圖片說明:
圖①:新疆消防救援總隊烏恰縣大隊黨員先鋒隊走進牧區宣講防災減災知識。
丁羽翔攝
圖②:國家電網天山雪蓮(昌吉)共產黨員服務隊查看機井用電情況,幫助農民解決用電難題。
楊全力攝
圖③:新疆庫爾德寧自然保護區風光。
馬曉紅攝
圖④: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邊境管理支隊的黨員民警向牧民講黨史。
蘆勝磊攝
圖⑤:新疆博斯騰湖風光。
年 磊攝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6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