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走向蔚藍——北部灣港百年追夢記

2021年06月05日16:19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南寧6月5日電 題:走向蔚藍——北部灣港百年追夢記

  新華社記者王念、潘強

  100年前,這裡是荒灘﹔

  71年前,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這裡誕生了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港口——北海港﹔

  14年前,欽州港、北海港、防城港“三港合一”,北部灣港應運而生,成為我國面向東盟開放發展的前沿﹔

  如今,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上,這個承載著建設“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使命的國際樞紐海港,正張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風帆,破浪前行。

  從南國小漁村到全球大港口

  在中國大陸南端,美麗的北部灣碧波蕩漾,海濱城市北海、欽州、防城港呈“品”字排開,港口碼頭一派繁忙。

  數據顯示,2020年,北部灣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萬標箱,躋身全國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雙前十”行列﹔今年前4個月集裝箱吞吐量達173.17萬標箱,同比增長超過35.93%,貨物吞吐量達8394.78萬噸,同比增長15.45%。即使把北部灣港放在全球視野裡看,去年貨物吞吐量也排在第19位,國際樞紐港地位初步形成。

  在北部灣建設南方大港,是幾代人的百年夢想。

  曾經的北部灣沿海,除了小小的漁村,隻有延綿的灘涂,長期有海無港,封閉落后。1950年北海港建港,這是廣西和西南地區第一個海港。

  196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距離北海100多公裡外興建防城港,這裡成為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援助越南的重要海上通道。在北部灣港防城港區0號碼頭,一座用中越兩國文字書寫著“海上胡志明小道”起點的紀念碑巍然矗立。

  今年80多歲的包文生當年擔任防城公社白沙大隊會計。作為防城港的第一批建設者,他至今記得那段艱辛歲月:“沒有水沒有電,工人們住工棚、洗海水,缺乏機械設備,靠大家肩挑背扛,海一點點填,路一點點鋪,其艱苦不亞於開發北大荒、南泥灣。”直到1975年,防城港1號泊位才建成,1984年迎來首艘萬噸級貨輪。

  1992年欽州港建港之前,港區所在的勒溝村沒有像樣的道路,甚至不通水不通電,有人認為,在這裡建港猶如“痴人說夢”。但是,欽州人期待改變落后面貌,當地財力有限,干部群眾自發捐款捐物也要干,數目幾十元、上百元、上千元不等,最小的一筆捐款隻有5分錢。

  欽州港奠基時,廣西北部灣港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方健力22歲,他回憶說:“我們一直期盼建設一個能停靠萬噸巨輪的泊位,大家心裡隻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實現大港夢。1994年初,2個萬噸級泊位建成后,人們歡欣鼓舞。現在來看,萬噸級泊位已經非常小了,30萬噸級的都有了。”

  1996年,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獲准設立為省級開發區,1997年欽州港一類口岸正式對外開放,2006年被列為全國地區性重要港口。

  然而,受地理位置相近、腹地基本相同等因素制約,加之各港口建設規模小,到2005年,北海、欽州、防城港3個港口吞吐量加起來僅有3669萬噸,遠低於全國沿海主要港口,難以發揮面向東南亞的區位優勢,更難以承擔西部開放的重任,大型港口建設迫在眉睫。

  2007年,廣西決定跨行政區域整合沿海港口,“三港合一”成立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欽州港主營集裝箱業務,防城港聚焦大宗散貨,北海打造郵輪母港。北部灣港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總經理溫富榮說:“三港整合后,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如今海鐵聯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正如火如荼,預計2022年一期將投入使用。”

  20多年前,這裡靠泊的都是載重千噸級的船舶,而今10萬噸級的貨輪已經較為普遍。北部灣港共有生產性泊位超過260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95個,最大靠泊能力為30萬噸級。面向東盟開放發展,北部灣港是國際門戶港,在“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節點上,北部灣沿海成為重要門戶。

  從“產業荒漠”到“港口興城”

  5月21日,欽州30萬噸級油碼頭工程竣工驗收。這是廣西最大、北部灣港靠泊等級最高的碼頭,投入運營后將更好服務西南地區石化產業發展。

  “隨著港口建設步伐加快,經過這些年的培育,欽州石化產業不僅有了‘從無到有’的突破,還實現了‘從小到大’的轉變。”欽州市長王雄昌說,目前,欽州石化產業園已入駐石化企業30多家,落戶項目總投資超過2300億元,2025年將形成“一滴油兩根絲”和“油、煤、氣、鹽”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

  港口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吞吐量迅速上升,帶來臨港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北部灣沿海地區初步形成有色金屬、高端石化、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以海洋產業、綠色臨港產業、腹地特色產業等為主體的“向海產業”方興未艾。

  在廣西自貿區欽州港片區,總投資700億元的華誼化工新材料一體化項目是廣西目前最大的單體投資產業項目,一期工程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已基本完成。上海華誼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泉涌說,他們將努力打造國內乃至國際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

  在北海,石油化工、新材料、硅科技和林漿紙4個千億產業加速形成,惠科電子產業城、信義玻璃、太陽紙業、新福興硅科技產業園等項目加速推進。在防城港,鋼鐵、有色金屬、能源、糧油等為重點的現代臨港產業集群加速形成,柳鋼、盛隆冷軋等一批項目加速落地。

  今年45歲的李東明是廣西人,曾在上海做船務代理,他看准了北部灣沿海的發展機遇,於2003年回到防城港創辦代表處,代理大眾海運、山東煙台海運及德翔海運等集裝箱班輪航線。李東明說,剛回來時,港口貨物種類很簡單,主要是碳酸鋇及化肥等化工品。隨著周邊產業布局日趨完善,貨物種類逐步擴展到紙漿、木薯澱粉、磷酸、銅精礦、汽車零配件等附加值相對較高的產品。

  目前,北部灣沿海通道產業集聚能力不斷增強,樞紐經濟已初具規模,人口吸引力也逐步提升。北部灣港欽州碼頭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助理楊煜華22歲來港口工作,至今已經28年,她不僅看到港口面貌的巨大變化,更為城市的繁榮而倍感欣慰。“以前的欽州港到了夜晚燈光偏少,道路多無街燈,現在城市和港區都燈火通明,我會忍不住多看幾眼。”楊煜華說。

  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介紹,北部灣沿海地區以前基本沒有重大項目落戶,如今港興城興產業更興,逐步成長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產業基地,“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從“邊陲末梢”到“開放前沿”

  5月21日,裝載柬埔寨芒果的冷櫃集裝箱貨輪靠抵欽州港,從這裡轉運銷往北京、河南、遼寧、浙江、山東等地市場。與此同時,由四川成都青白江城廂站始發的海鐵聯運班列,滿載著摩托車配件等貨物抵達欽州港東站,通過北部灣港出口至印尼等東盟國家。

  走進欽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港口作業區,從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到欽州港再到北京、從川渝到欽州港再到東盟,貨物搭乘海鐵聯運班列經陸海新通道南來北往。這條將中國西部與東盟國家緊密相連的“黃金通道”,是北部灣港吞吐量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北部灣畔的合浦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早期始發港,船隊由此出發下南洋過中東,最遠到達非洲海岸。如今,陸海新通道向南連接越南、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向北連接雲貴川渝等省份。作為億噸大港,北部灣港不斷發揮我國面向東盟的前沿門戶的優勢,其樞紐地位正隨著新通道等深入推進穩步提升。

  自2017年以來,陸海新通道已開行連通西部省份的多條海鐵聯運班列線路。2020年開行4596列,開行數量超過前3年總和。截至今年4月,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累計開行總量突破1萬列。5月28日,我國首個海鐵聯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第一批設備運抵欽州港。這個碼頭採用全球首創的“U”形工藝方案,工程建成后,自動化碼頭可與配套的鐵路中心站無縫連接。

  目前,北部灣港航線網絡越織越密,已開通內外貿航線超過50條,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實現東盟主要港口全覆蓋,並可抵達非洲和南美等地。北部灣港還不斷加強與馬來西亞關丹港、文萊摩拉港的國際合作,以北部灣港為樞紐的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成員達到39個。

  北部灣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總經理助理林萌葉自小在北部灣海岸長大,河海大學港口航道專業畢業,自稱是“標准的港航人”,1999年參加工作建設防城港,2007年他趕上了北部灣港整合和大發展時期。22年來,北部灣港實際年通過能力從3000多萬噸增加到約3億噸,泊位數量和能力都實現了質的飛躍。談到南方大港逐步實現從“末梢”到“前沿”的發展,望著這片蔚藍色的大海,林萌葉感慨萬千、滿懷憧憬。

  對於走向蔚藍之路,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延強有自己的解讀。他說,北部灣港將大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和國際門戶港建設,力爭在2025年完成千萬標箱目標,推動我國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更加便捷,更好促進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責編:岳弘彬、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