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更智能、更團結、更現代——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新觀察

2021年05月25日17:45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25日電 題:更智能、更團結、更現代——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

5月草原,綠草萌發,生機盎然。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達來蘇木(鄉)蒙古族牧民鋼照日格的房前屋后,豎著幾根頗具現代感的“天線”,在茫茫碧野、成群牛羊的襯托下,顯得特別引人注目。

“這些設備是我家牧場的‘中樞神經’,有了它們,坐在家裡就能放牧。”鋼照日格說,6年前,蘇木通了光纖寬帶,政府支持牧民智能放牧,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

這從一個重要側面折射出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各族人民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圖景。

生產生活更智能

草原上的羊喜歡成群活動,鋼照日格給領頭羊佩戴了GPS定位器,家裡500多隻羊在哪吃草、在哪休息,都實時呈現在手機屏幕上。

他的牧場還裝了太陽能高清攝像頭,坐在家裡便能看見方圓幾公裡的景象﹔牛羊走近飲水槽,通過紅外感應,就會自動放水﹔棚圈、院落的自動門可用手機控制……整套設備2萬余元,在政府補貼下,鋼照日格隻花了3000多元。

“以前真是想不到,隻要手機能上網,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照顧自家牧場。”鋼照日格說。

近年來,蘇尼特左旗政府為千余戶牧民安裝了牧場影像採集、羊群定位跟蹤、羊群飲水遠程監控等設備,讓牧民的生產生活更加智能。

在內蒙古廣大農村牧區,用水用電更加便利,鄉村公路四通八達,衛生廁所越來越多,寬帶網絡日益普及……

日漸完善的基礎設施也給草原帶來電子商務等新經濟業態。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五六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內,牆壁上裝飾著蒙古包布景,網絡“主播”可以在手機前直播“帶貨”。這家電商主要銷售特色手工奶制品。

當地居民白麗麗每天早上都會送來新鮮的奶皮子和奶豆腐。雖經營著一家奶制品實體店,但她把越來越多的產品直接送到電商公司。

“這兩年,通過電商平台銷售,掙得比實體店多。”她說,2020年通過電商銷售收入達20多萬元,生活條件改善了,日子越來越幸福。

民族區域自治促進民族團結發展

前不久,赤峰市巴林右旗牧民布仁與村民發生糾紛,當地派出所使用專門的軟件全程做蒙古文記錄。布仁說:“一點障礙都沒有。”

“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體現。”派出所所長陳永栓說,旗公安部門還開通蒙漢雙語公安網站,推行網上雙語公開、雙語辦事模式。

專家表示,內蒙古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根本原因在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

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為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並得到系統的法律保障。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周競紅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將統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結合起來,為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發展搭建了有效的制度平台。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極大地改善了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團結。

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哈日根圖嘎查,年過八旬的蒙古族牧民斯仁塔日瓦5年前脫貧后,開始幫助同村漢族貧困戶黃文祥,送給黃文祥幾十隻母畜,還幫他墊資買了拖拉機。

如今,黃文祥過上了好日子。他說:“鄰裡之間的真情相助,遠遠超越了民族的差異。”

共同邁向現代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蒙古族數學家阿拉坦倉在多個場合介紹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好處。

阿拉坦倉說,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會給少數民族提供更多發展機遇,這與保護本民族語言文字並行不悖。

為使蒙古族人民自由順暢地使用民族語言文字,內蒙古研發多項蒙古文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成果,讓蒙古文在互聯網世界暢通無阻,也讓機器人、AI主播開口說蒙古語。

漢族黨員郝金龍到興安盟扎賚特旗金山嘎查駐村工作。這是一個蒙古族人口佔99%的嘎查,在這裡,他成了“少數民族”。

他初來乍到,村民們對不會說蒙古語的郝金龍將信將疑。僅2年后,62名村民將一封摁滿紅手印的申請書寄到他的工作單位,盛情挽留他。

在郝金龍帶領下,2020年嘎查貧困發生率降至零,如期完成脫貧目標,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增至1.4萬元。充滿感激的村民創作了一段蒙古族傳統說唱好來寶《黨的恩德和我們的生活》,成為嘎查節慶時的保留曲目。

少數民族地區正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新格局。內蒙古明確定位為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先富起來的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省區建立了穩定的協作幫扶機制。北京市對口幫扶內蒙古25年,僅近三年累計投入扶貧資金就達45億元,從中受益的貧困群眾達30萬余人次。該機制將會持續深化,以推進鄉村振興。(記者張雲龍、張雨陽、勿日汗、王春燕、賀書琛、於嘉)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