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西府戰役”臨時指揮部,就在陝西鳳翔紫荊村的窯洞裡。如今,當地已是國家級森林鄉村——

功業長永,紅旗自有后人擎(來這裡打卡⑥)

本報記者  申孟哲  高  炳
2021年04月16日05: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1948年7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第二版。
  資料圖片

  如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區紫荊村的“人民英雄永垂千秋”紀念碑巍然屹立。
  陳 鑫攝

  掃碼觀看視頻

  從陝西寶雞鳳翔區下高速,向西北折行數百米,眼前就是紫荊村。這是個大村,4700多人。4月中旬的紫荊村,法桐青綠,桃花粉嫩,油菜花海金黃一片。記者站在高處眺望,紀念西府戰役的紅色文化廣場上紅旗招展,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千秋”的紀念碑巍然屹立。

  1979年秋,有一天紫荊大隊來了三四十位穿軍裝的客人。一位60多歲的女士在幾孔窯洞前停步,抬頭望見土崖頂上三株柏樹,說:“一看到柏樹,我就知道是這裡了。”

  她,是彭德懷夫人浦安修。憑著三株柏樹,浦安修認出曾和彭老總戰斗生活過的地方。1948年,在這窯洞裡,彭德懷坐鎮指揮了攻取寶雞、光復延安的“西府戰役”。西府是古稱,指西安以西、涇渭之間的地區。當時國民黨的“西北王”胡宗南長期佔據此地,將大批糧食、被服、醫藥、軍火囤於寶雞。

  在繪著彭老總指揮戰斗情景的壁畫前,62歲的老支書屈高信給記者掏出了珍藏很久的一件寶貝,“額全村就這一本,可得收好咧”。

  那是鳳翔首任縣委書記邰光瑞晚年寫的回憶錄。書中,邰光瑞憶道:1948年4月24日深夜,他與西府地委組織部長嚴克倫接命令,到紫荊村開會。在窯洞裡見到了身披棉上衣、正緩緩踱步的彭德懷。當晚前委擴大會上,彭德懷說:“這次出擊西府,為的是調虎離山。寶雞是國民黨胡宗南部的重要補給基地,我們威脅胡宗南的戰略后方,搞他的基地,他就顧不上延安了。現在,佔領延安的敵軍已經不戰自退,我們要按計劃攻取寶雞,摧毀他的補給基地!”

  1948年7月3日的人民日報記錄了這次戰斗,報道題為《追記寶雞之戰》。文中寫道:“四月二十五日下午,我攻奪寨子的戰斗開始……勇士們下城打開城門,我后續部隊乃蜂擁而進,沿街進展,追殲潰敵。二十六日下午,寶雞城內守敵全被肅清。”僅用一天,攻克寶雞,敵整編第76師被全殲,繳獲的物資足夠野戰軍用上幾年。金戈鐵馬,槍林彈雨,化於寥寥數語間。

  要不是1979年浦安修那趟尋訪,村裡幾乎沒人知道彭老總曾在這住了4個晝夜。隻有個別村民聽老人諞過:當時窯洞裡架了電線,有戰士站崗,部隊紀律嚴明,對老百姓說話客氣。但村民記得,攻下寶雞后,包括紫荊村在內,鳳翔的眾多百姓趕著150多輛大車,給缺這少那的野戰軍送去急需的物資。

  民心向背,可見一斑。

  紫荊村的老老少少早就搬進了小樓,彭老總住過的那幾孔,成了全村僅存的窯洞。屈高信告訴記者,2018年以來,每年都有十幾萬人到這參觀,甭管是干部、學生還是各地游客,“看了以后,可受震動咧”。

  慕名而來的人不斷增加,村裡又添了2家超市,蓋了能同時招待幾百人的飯店,解決就業,也給村民多找一條富起來的路子。如今,年人均收入1萬多元的紫荊村,在鳳翔能排中上。他們的鄉村振興計劃雄心勃勃:窯洞附近的紫荊山綜合實踐基地,將來可以開展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還有各種拓展實踐﹔1969年村裡建成的避戰地道,絕對是個無價之寶﹔山上種下的數百畝油菜花,過幾天就辦油菜花節,要讓更多游客來體驗這座國家級森林鄉村的美……

  村子名氣大了,回村的年輕人也多起來。今年村委會換屆,3個“80后”進了班子,老支書高興著呢。“后生娃能得很,有他們就更有指望咧。”他領記者細看廣場火炬雕塑上的詩,“功業常齊天地永,紅旗自有后人擎”,這說的不正是紀念和傳承嗎?

  在窯洞口,記者仰望著那三株柏樹。它們奇特地長在窯洞崖頂,樹干向外探出,裸露在外的樹根虯結有力地扎進黃土。春風吹來,枝葉輕搖,但樹身始終挺拔,頂天立地——如戰士,如英雄,如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功業和精神。

(責編:岳弘彬、程宏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