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深化東西部協作如何開啟新篇章?

近日,全國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推進會在寧夏銀川召開。
從“東西部扶貧協作”升級到“東西部協作”,面對形勢任務發生的新變化,深化東西部協作如何適應新形勢開啟新篇章?人民網採訪多位專家進行解讀。
打造閩寧協作“升級版”
開啟鄉村振興新實踐
“1996年,中央作出了‘東西部扶貧協作’重大決策。20多年來,東西部扶貧協作形成了以政府援助、企業合作、社會幫扶、人才支持為主要內容的工作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談到。
陳萌山談到,在東西部協作過程中,以“閩寧模式”最具代表意義。“通過強化頂層設計,閩寧雙方建立了包括聯席會議制度、市縣結對幫扶、互派挂職干部等一系列創新機制,從招商引資、產業落地,到打井修路、就業培訓,形成了一套以造血式幫扶為主的東西部協作行動方案。”
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受訪者供圖)
陳萌山認為,必須要及時總結以“閩寧模式”為代表的東西部協作成功經驗,在繼續推進協作有效開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對標鄉村振興戰略要求,不斷探索優化體制機制。
對於探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陳萌山談到:“要進一步發揮東部地區先發優勢,深入挖掘西部地區比較優勢,變幫扶為互助,變潛力為動力,形成東西部協作的新動能,沿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推動東西部協調快速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員會副主委李雲才。(受訪者供圖)
“在鞏固落實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工作成果時,我們回首過往,就能看到當年‘閩寧模式’的超前意識和舉措。”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員會副主委李雲才表示,深化東西部協作,需要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深度融合,在暢通要素流動方面著力,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
提升發展效率和質量
積極拓寬東西部協作領域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受訪者供圖)
“2016年7月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對過去的幫扶政策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剛剛召開的全國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推進會,也是面對新形勢,對幫扶形式、幫扶內容進行調整,使東西部協作的‘光榮傳統’在新形勢下發揮新的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指出,“東西部協作過程中的幫扶機制、產業合作、資源調配、人才管理等方面都要在新的背景下進行調整和適應。通過完善保障機制、激發內在動力、豐富創新形式,推動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向著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對此,李雲才分析說,東西部協作不僅是經濟領域的協作,更是生態領域、社會治理等多方面協作。
“要拓展創新發展的優勢,在推進西部地區生態產業與生態保護、鄉村振興與農民致富、數字經濟與社會治理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為推進我國西部高質量發展探索新經驗、新模式和新方法。”李雲才表示。
踏上新征程,要充分認識新情況,發現新問題。對此,李雲才闡述,要發揮東西部協作資源利用、市場互補的優勢,互相利用市場資源、創造發展機會,擴大市場需求,提升發展效率和質量。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為東西部發展雙向賦能
“東西部協作不僅是一種單向的幫助,實際上對於東部地區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鄭風田指出。
他表示,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東西部協作將會產生新的幫扶形式、幫扶內容,並對過去的協作模式進行一定的調整,此次會議為下一步東西部協作指明方向。
“暢通國內大循環,將推動東部與中西部、農村與城市的協同發展,如何從產業、資源、人力等角度建立起東西部之間的大協作?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在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東西部協作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這一“光榮傳統”在新環境中煥發新的生機。鄭風田進一步談到,“充分發揮創新思維,讓東西部協作能夠與國內大循環良好銜接,激活更多動能。”
李雲才對此談到:“東西部發展,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現狀。發展不充分是西部地區的突出特征。對此,我們要拓展創新發展領域的優勢,把促進平衡發展、協調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落實。”
在李雲才看來,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開展東西部協作發展,不是低水平的重復,更不是簡單擴產能,而是進行更高水平上的科學發展、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
“以科學務實的精神,實干苦干巧干的科學態度,充分利用東部地區‘先發先到’的優勢,科學規劃和布局開發領域、項目、產業和創新,實現東西部協作在宏觀與微觀、局部與區域、點與面等方面的協調推進。”李雲才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