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李保國在笑呢!”(感人肺腑的中國故事(31))

1996年秋,一場洪水將河北內丘縣侯家庄鄉崗底村的200多畝田沖了個精光。太行山裡,田就是命啊!這可咋辦?村支書楊雙牛愁得直掉淚。
災后,村裡來了一支“災后水土流失評估”專家組。散會后,楊雙牛收到一個紙條,上面寫著:“需要果樹管理技術,我可以幫忙。”紙條背后留了電話。
走投無路的楊雙牛試著打了打。沒過幾天,一個中年男人帶著老婆來到村裡,聽說是從保定坐長途汽車來的,倒了好幾次車。來人叫李保國,是河北農大的教授。
說是教授,看起來跟庄戶人沒兩樣:皮膚黝黑,配著胡子,笑起來總一副憨厚樣。村民說,這教授看著很土,不是個講究人。
李保國住下了。他腰裡總別著鋼鋸和一把大剪刀,問啥教啥,啥也吃,啥也干。
來崗底之前,李保國已經跟這石頭多、土層薄、不涵水、水旱頻發的太行山打了15年交道,琢磨的就是怎麼讓種不活、不養人的山變個脾性。
村場本就有果樹,但疏於管理,挂果稀疏不說吧還沒個正形。李保國給村民人手發了一本小冊子,裡頭是他自己編寫的128道蘋果標准化生產管理工序。
他拿數萬元科研經費買了20萬個紙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當時一斤蘋果才賣1塊來錢,紙袋成本每個就要兩毛四。劃算嗎?農民將信將疑。可等到果熟,沒套袋的賣不上價,套袋的五六兩的每個賣10元……
這下,村民都服了。崗底村富了,成了遠近聞名的“富崗山庄”。
不止崗底,過去30年,前南峪、葫蘆峪、狐子溝……一個個光聽名字就知道是山溝溝裡的窮村,硬是在李保國帶領下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老山人”李保國的微信群,名字常是“崗底蘋果群”“前南峪板栗群”“綠嶺核桃群”……手機裡的電話號碼,一大半都是農民。一年裡有200多天,他都泡在太行山角角落落。
李保國說,這輩子最“過癮”的,是把自己變成了農民,也把農民變成了自己,變成了技術的行家裡手。
而今,“富崗蘋果”在太行山區369個村,種植面積達到5.8萬畝,年產量超1億公斤,7萬多村民因此脫貧致富。李保國摸索出的優質薄皮核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帶動邢台市荒崗丘陵區種植薄皮核桃60萬畝,年產值超20億元。
2016年4月10日,李保國因心臟病突發離世,享年58歲。他走后,上萬名村民自發舉行悼念儀式,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區不同地方的老鄉們帶走安葬。
現在,春天一到,太行山區溝溝峁峁的各種果樹就開成了花海,人們說:“這是李保國在笑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