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兩會夜話》:與科技創新同行 向星辰大海進發

2021年03月10日19:2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當天,“天問一號”傳回一張近火局部照片,這是中國首次拍攝的近景火面圖像。浩瀚星辰的神秘面紗,在被我們逐步揭開。伴隨著北斗、嫦娥、神舟、天問……一個個響亮提氣又閃耀星空的名字,記錄了中國探索太空的堅實步伐,見証了中國科技創新的嶄新征程。

本期人民網《兩會夜話》聚焦科技創新議題,欄目主理人、人民網總編輯羅華,人民網編輯宋子節共同邀請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與科技工作者,一同探討重大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的成績,與科技創新同行,向星辰大海進發。

加強基礎研究 為科技創新培根固本

《兩會夜話》錄制現場。人民網袁悅 攝

在《兩會夜話》錄制現場,北京交通大學物理系教師、抖音創作者陳征呈現一堂生動有趣的物理“科普課”,以科學知識傳播為窗口打開科技創新的“大門”。

“科學傳播如同‘飛播’,盡可能選擇適合土地的種子,飛機大面積播種,有的種子可能發芽。科技教育很像插秧,每一棵都要精心呵護,讓它成長。兩者之間是配合關系。”談到科學傳播與科技教育的關系,陳征這樣比喻。

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博藝看來,科普可以讓單專業工作者以更快速度接觸到不同學科的視角,“多學科交叉將是未來的一個方向,高質量的科普節目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推進現有區分式學科向著交叉學科邁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對此,陳征打個比方:“基礎學科好比是造積木,提供不同的積木就有更多的拼插可能性”,當人們有了對基本原理的掌握,就會產生更多研究路徑,因此我們將基礎研究稱為科技創新的源頭。

“我認為科技創新中,‘科技’一詞可以分成‘科’‘技’兩個方向,‘科’要做的是回答一個問題,‘技’是去解決一個事情,‘科’與‘技’相互之間不斷碰撞、相互啟發。在這個過程中,基礎科學的發展將會對技術有極大的促進與推動,科技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基礎研究產生革命性突破的基礎之上。”王博藝表示。

增強自主創新 先進技術研發應具備前瞻性眼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與主理人羅華、主持人宋子節現場交流。人民網袁悅 攝

“離開地球環境,人類如何生存?”“地外生命保障體系能夠維持多長時間?”一系列前沿性的問題在《兩會夜話》節目中拋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介紹說,“月宮一號”系統經歷了370天實驗,做到閉合度98.2%,即人生存所需物質的98.2%可以在系統內循環再生保障,不需要外援補給,1.8%需要外援補給。

堅持自主創新,將核心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劉紅介紹,“月宮一號”是中國自主創新的產物。“考慮到人類以后會到更遙遠的太空進行探索。長期在地外環境中生存的技術很復雜,需要提前多年進行研究。”談到從事“月宮一號”研究的初衷時,劉紅這樣說。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北斗導航系統科學家徐穎與主理人羅華、主持人宋子節探討北斗導航系統。人民網袁悅 攝

北斗系統同樣是我國獨立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北斗導航系統科學家徐穎表示,“獨立自主有兩層含義,首先它不依賴於其它導航系統,其次,所有核心關鍵技術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在徐穎看來,科技創新的獨立自主意味著核心技術也要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如此一來才可以真正信任技術系統,才能將其它信息網絡建立在它向你提供的時空信息基礎之上。”

產學研深度融合 為科技創新提供機制支持

“第四次工業革命向大學提出更高要求,產教融合已經成為整個時代發展的潮流。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應與社會深度融合,調整自身的學科結構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使大學發展與社會同頻共振,使大學始終站在技術革命的前沿,進而引領社會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參與《兩會夜話》,提出對於產學研融合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看法。

作為一名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立足市場角度表達了對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的看法,“一直以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都是國家全面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對於我們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楊元慶介紹道,產學研深度融合就是“頂天立地”的過程——“頂天”就是以先進的原創科研成果為基礎﹔“立地”就是讓科研成果能夠走出實驗室,打造出從技術創新到商業模式的革新,再到智能化實際應用的產業價值鏈,從而讓智能化得以立地。

“要讓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實現產業化、市場化,從而幫助各行各業來實現從決策的更精准到流程的更高效,從而幫助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智慧、便捷,能夠實現更加美好的智能化未來。”楊元慶表示。

展望“十四五” 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回顧中國近年來在重大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的成績,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的結果。

羅華談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是一種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一方面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即“集中力量辦大事”,面向國家戰略性需求,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社會資源進行重大科技攻關﹔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的創新主導地位。“我們的探火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系統,都是通過舉國體制推動成功的。”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建議》中指明科技創新要補哪些短板,鍛哪些長板,科技創新如何與實體經濟進一步深度融合等問題,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描繪了一個美好的藍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表示。

展望未來,徐曉蘭期待在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基礎上推動建設制造強國,打通創新鏈、產業鏈、金融鏈等,實現“鏈鏈相聯”,打通鏈條之間的壁壘、障礙,實現強鏈補鏈,夯實基礎。

立足北斗導航系統,徐穎對新導航技術研究表示關注,“‘十四五’期間北斗系統將持續努力建成一個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系統,在很多行業中還存在可以挖掘的應用空間,可以說北斗應用更需要借助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繼續推動與發展。”

楊元慶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隻有實現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才能進一步貫通基礎前沿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與產業發展的創新鏈,形成系統合力,持續培育和壯大創新動能。

(責編:宋子節、崔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