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長江流域已編制完成20條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

人民網北京2月24日電 (梁秋坪)生態流量是維系河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提升河湖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基礎。一段時期以來,長江流域一些地方人與自然爭水、生態流量難以保障,出現了河湖生態系統萎縮、生境退化等問題。
長江保護法將於3月1日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23日上午舉行長江保護法實施專題新聞發布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表示,針對特定流域的全國性法律,長江保護法是第一部,該法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原則,把保護和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放在壓倒性位置,建立健全一系列硬約束機制,強化規劃管控和負面清單管理,嚴格規范流域內的各類生產生活和開發建設活動。
水利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陳東明在會上表示,長江保護法在我國法律中首次建立生態流量保障制度,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建立生態流量標准、提出生態流量管控指標﹔二是將生態水量納入年度水量調度計劃﹔三是將生態用水調度納入工程日常運行調度規程,同時,明確了相關法律責任。這部法律為長江流域生態流量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撐。
陳東明介紹,水利部已組織開展河湖生態流量確定和保障工作。目前,長江流域已編制完成了20條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開發了生態流量監管平台,實現了30條河流、2個湖泊62個控制斷面實時在線監測。
為落實好《長江保護法》關於生態流量管控的法定職責,陳東明透露,水利部將重點做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明確主要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確定重要斷面保障措施,建立監測體系,實現長江流域主要河湖生態流量管理全覆蓋。
二是將生態水量納入年度水量調度計劃,加強水工程調度監管,落實生態流量調度要求。
三是建立長江流域生態流量監管平台,對重要控制斷面和主要水工程生態流量實施實時在線監測和預警,加強日常檢查和執法監督。
四是開展保障魚類產卵期、河口咸淡水平衡等敏感生態用水保障研究,深化生態調度試驗,加強重要河段生態調度效果評估,建立健全生態流量標准體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