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往知來︱通往幸福:一個貴州苗寨的脫貧路

春節臨近,地處烏蒙山腹地、三岔河畔的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化屋村過去叫做“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這裡山勢雄奇,水域寬廣,風景如畫,被譽為“烏江源百裡畫廊”。
昔日苗家杈杈房,今朝變了新模樣
然而,坐落於如此美景之中,化屋村卻因群山阻隔、險流環繞而陷入貧困。
寨子裡年老的苗族同胞說,他們是苗族眾多支系中的一支——歪梳苗。百年前,他們的先祖為躲避戰亂,跋山涉水遷徙至此。多年來,刀削斧劈的山勢圍困,進出村寨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時常要攀爬懸崖,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
由於當地是喀斯特地貌,村民們“望著大河喊口渴”,每代人都有翻山越嶺背水吃的經歷。21世紀初,苗寨裡還過著“做飯燒柴火,照明煤油燈”的貧困生活。
黨的十八大后,化屋村在精准扶貧推動下,迎來了跨越式發展。
依山就勢的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平坦干淨的通組串戶路直通家門。
化屋村麻窩寨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新華社記者陶亮 攝
對山歌、吹蘆笙、篝火舞……淳朴的民俗吸引著各地游客﹔傳承千年的苗族刺繡、手工美食等,成為苗族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
從2004年開始,民建中央將黔西縣列為重點幫扶縣。10多年來,民建中央及會員企業先后投入和協調幫扶資金上千萬元,在化屋村實施了旅游和人畜飲水、鄉村道路、學校建設、沼氣池建設等項目。
化屋村一隅 新華社記者陶亮 攝
2017年,化屋村實現脫貧摘帽,這個昔日貧困發生率高達66.3%的少數民族村寨舊貌換新顏。
化屋村的變遷史,正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歷程的一個生動縮影。
苗寨脫貧見証貴州百姓富生態美
56個民族,56朵花,競相盛開在祖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民族地區調研,對少數民族貧困群眾脫貧關懷備至。一次次考察,一句句講話,留下了總書記殷切的囑托和對少數民族同胞最溫暖的牽挂。
鋪開鄉村振興的歷史畫卷,書寫新的百年宏圖。“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這鏗鏘有力的話語,是全國各族同胞奮發前進的力量源泉。
策劃:霍小光
監制:車玉明、張曉鬆
統籌:王絢
主筆:李驚亞、駱飛
制作:汪軍、劉勤兵、陶亮
視覺|編輯:楊文榮、郝曉靜、朱高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