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新年,海外學子的心願清單
實習期間,常樂在做新聞解說。 |
常樂收到的口罩和月餅。 |
王昕怡正在閱讀。 |
鄭樂心做志願者的環保慈善商店。 |
圖片來源:百度 |
2020年是不尋常的一年。對身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留學生來說,他們從未想到,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從線下轉至線上的教學模式,各國推出的防控疫情政策……發生在這一年的這些大事件,會和自己相關。
面對疫情時的焦慮擔憂到調整適應,上網課時的措手不及到有序投入,隔離在家的孤獨無措到安排豐富,對家人的擔憂到伸出援手的奉獻擔當……每位中國留學生在2020年都有著獨屬自己的成長經歷。
新的一年,正如本版一位海外學子作者所言:“2021年也許依然不易,但我們會一直牢記為什麼而來的初心使命,在出國留學的路上毅然前行。”
——編 者
堅守初心,做理想中的新聞人
常 樂
新年將至,莫斯科換上了銀裝。然而,卻看不到往年在紅場集市上迎接新年時的人潮熙攘與燈火輝煌。在克裡姆林宮起伏悠長的鐘聲裡,隻有鴿子依舊在繞著瓦西裡大教堂的穹頂飛翔,它們也許在向這尤為艱難的一年道別。俄羅斯依舊蔓延著的疫情之下,似乎隻有大自然在遵循規律地變換著。
於我而言,今年的莫斯科時光就像一泓平靜的流水,將近9個月隔離在家的日子裡,我缺失了往日的社會活動,連本該有的時間節點也在日復一日的線上課程裡悄然淡去,讓人難以察覺斗轉星移,春去冬來。直到年末,才驚覺時間已逝。遺憾的是,不知這樣的生活還將持續多久。
盡管俄羅斯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我仍選擇留在俄羅斯,照常完成我在這裡的最后一年學業。
莫斯科的疫情從3月始,一直到8月才呈現下降趨勢。原本,我的莫斯科大學新聞系的老師同學都期待著9月疫情好轉,正常開學,不料卻事與願違。本該在大四進行為期兩個月實地新聞機構實習的我們,最終隻能在線上定期做小組研討。
沒有了3年以來緊鑼密鼓的課業忙碌與新聞實踐,也沒有了與俄羅斯同學面對面日常交流的機會,面臨畢業,與導師聯系隻能依靠視頻通話和WhatsAPP。這段時間也許是我整個大學最迷茫的時期,也是我常懷念原先學習生活的時期,但我更願意說,2020年仍是我內心最為充實的一年。
這段迷茫的時光之所以充實,是因為在這些日子裡,我有了更多的時間自我思考,在不斷閱讀的同時也在不斷寫作,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促膝長談,更加明晰了留學歸國后的職業選擇與規劃。與此同時,我並沒有因為疫情隔離而倦怠消沉——我按原有的計劃為申請研究生做准備,積極樂觀地尋求著一切可能提升自己的機會,關注疫情之下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參與俄羅斯新聞業界人員的培訓課,擔任系內線上雜志中俄特別合刊主編,收獲了俄羅斯塔斯社與“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的寶貴實習機會,目前正式進入“今日俄羅斯”工作。正如康德所說,我們越是忙碌,越能強烈地感受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在看似平靜如流水的2020年,實則隱藏著的是為夢想而忙碌拼搏的心。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我們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奮力追尋的路上,少不了一路關心與陪伴我們的守護人。在俄羅斯第一波疫情嚴峻時,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在線對話在俄中國留學生,僅隔了一天,我們就收到了學聯志願者上門發放的健康包。之后,我也加入了第二批、第三批健康包分發的志願者隊伍。我觀察到,派送給我們的物資越來越豐富:醫用口罩、連花清瘟膠囊、N95口罩、維C、香囊……在我所記錄下的照片裡,一些幫室友代領健康包的同學,甚至拖著行李箱來裝物資。2020年中國國慶節適逢中秋節,我作為留俄學生代表之一有幸參加了在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舉辦的見面會,那次收到的健康包裡還有月餅。
與祖國身隔千裡,情感卻隻在方寸。留學生們共克時艱固然不易,然而,祖國的關心惦念卻溫暖有力。一條條晒健康包的朋友圈,點亮了我們這群直至今日還依然堅守海外的留俄學子的生活。
2020年即將過去,對於海外學子而言,學業之路並非周道如砥,但物換星移終不敵堅守初心。“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我們在這最好的年紀,一切還未定型,一切猶可創造。
希望2021年的新年鐘聲敲響之時,當我們回望這過去一年的日子,仍能在煩惱中憶出快樂,在乏味中感受希望,在心之所向中,抓住人生最閃光的回憶。
(作者系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留學生)
我剛剛開始的博士生涯
王昕怡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回首這一年,我們很多人都會感慨良多,因為經歷了太多的不易和艱辛。這一年恰逢我人生的轉折之年,我選擇了再次出國深造,赴新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攻讀傳播學博士。
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恰似狂風驟雨考驗著毫無心理准備的我們。我依然按照原定的計劃,2月3日決然選擇出發,去追逐實現我的博士夢想。在奧克蘭,經歷了14天的居家隔離后,開始了我的博士生涯。
疫情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同樣也改變了我的學習方式。原本博士一年級的研修課程被從課堂搬到了線上,和導師面對面的例會變成了線上會議,和辦公室其他研究者的探討交流機會也明顯減少。慶幸的是,在這艱難的一年裡,無論是身邊的師友,還是遠隔重洋的親人,都在提醒我堅定學習的初心,幫助我不斷成長,並使我順利地完成了第一年的學業。在這期間,家人的鼓勵、朋友的陪伴、老師的支持,都成為我戰勝寂寞、克服困難的動力。疫情期間,博士生伙伴們自發成立了網絡學習小組,遠程學習,共同陪伴﹔我的兩位博士生導師也經常關心我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亦師亦友﹔家人時常噓寒問暖的視頻連線,更是給了我極大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2020年是充實的一年,博士生活帶給我新的機遇與挑戰。博士生涯是甘苦醞釀的過程,是研磨一杯杯回味無窮的咖啡的過程,是一個個眼淚和心血凝結而成的結果。每一篇文獻綜述、每一次與導師討論、每一個學術會議交流,都成了我成長中的小積澱。我無數次問自己,讀博士學的究竟是什麼?讀博的過程告訴我,是學習大千世界的智慧和知識,掌握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邏輯縝密性。人生路漫漫,我的博士生涯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這部分才剛剛開始。
這一年,我一直都在與時間賽跑,與困難博弈,斬獲了不菲的成果:博士開題報告順利通過,多次參加國際傳媒論壇,發表了多篇學術演講及會議論文。作為一個剛剛邁入學術圈的新人,我還有幸受邀擔任了多家國外學術雜志的審稿人,評審國外同行文章,相互學習,共同成長。這些辛苦求索得來的成果,也給了我一次次積極的心理暗示。
這一年,我的收獲不僅僅來自於學業,還有業余生活的豐富多彩。新西蘭疫情相對穩定后,憑借著個人的興趣和經驗,我選擇了兼職鋼琴老師、幼兒園樂高老師和商場櫃姐3份工作來充實我的業余生活。我的業余工作不僅讓我結交了博士群體之外的朋友,也使我對於文化教育差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比如,新西蘭的幼兒園會從小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力。我還通過參加新西蘭教育局的直播活動,使更多的新西蘭人看到了一名中國博士生的學術堅持、求知情懷和人文關懷。所有這一切艱難曲折的經歷,都給我帶來不同的體驗,成為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置身海外,疫情下的我們時常感動於家鄉和領事館寄送來的口罩等防疫物品,感受到祖國的支持和關懷,也更深切地體會到,愛國是一種怎樣深沉的情感和力量!
天道酬勤,人生不設限。逐夢的日子感到充實,有夢的未來更值得期許。勇於嘗試新鮮的東西,積極開拓未知的領域,這就是留學生出國求知的初心。留學經歷讓我們擁有更寬廣的視野、更開闊的胸襟,同時也邂逅更多元、更前瞻的科技、文化。留學是機遇,更是挑戰,不僅是為了求知,更是選擇一種不一樣的人生經歷,真正學會獨立生活、學習和思考。
2021年也許依然不易,但我們會一直牢記為什麼而來的初心使命,在出國留學的路上毅然前行。展望未來,當心懷希望,逐夢前行,奏出人生精彩華章。
(作者系新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博士生)
二〇二〇年,我的許多“第一次”
鄭樂心文/圖
2020年,我們見証了太多的風雲變幻,也經歷了太多傷痛、憂慮和感動。回想這一年開始時,我剛結束寒假,從國內返回英國繼續學業。那時我怎麼也不會想到,在這短短的1年內,世界各地的人們的生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春節剛剛過去,我還對接下來的大學生活有許多憧憬,期待著開始新學期的學校項目,並准備利用暑假的時間回國實習。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我的生活在一陣漩渦般的迷茫后似乎就此停滯不前了。
隨著疫情席卷全球,學校開始取消大型活動,教學逐步被轉移到了線上,期末考試也隨之取消。4月,英國開始“封城”,口罩和洗手液供應緊缺,人們在超市爭相搶購各種食品和物資。與此同時,有留學生開始倉促准備回國……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國內外的疫情形勢發生了置換,我也變成了被家人牽挂的對象。
暑假開始后,時間的概念好像開始模糊。由於校園關閉、外出受到限制,我有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宿舍度過。幾位中國舍友早已先后回國,獨自一人在家,我隻好靠看書和電影來打發時間,每天一次外出散步,每周去超市採購兩三次生活物資。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中,還好有家人和朋友的遠程陪伴幫我度過了這段漫長的時光。在那段時間裡,我收到了許多來自高中老師和同學的問候,也主動聯系了很多許久不曾聯絡的朋友,約好等疫情結束后重聚。雖然大家天各一方,彼此間的距離卻好像更近了。
7月,一年時間已經過半,在經歷了3個月的“封城”后,英國逐步開始復工。街邊的店鋪、餐廳、咖啡館和電影院又重新開始迎接顧客。這時,我收到了宿舍附近一家環保慈善商店的訂閱郵件,他們因為人手緊缺正在招募志願者。本著試一試的心態,我回復了郵件,隨后正式加入了他們的團隊。沒有想到的是,這段志願經歷成為我下半年生活中最珍貴的體驗。
經歷了幾輪培訓和線上會議后,我開始每周前往店鋪值班,主要負責上貨和收銀工作。這家商店由愛丁堡當地一個慈善環保組織運營,致力於推廣零浪費的生活方式,在疫情之前他們經常會在店內舉辦環保工作坊和交流活動。開始志願工作后,我結識了許多熱衷於環保事業的新朋友,他們有的是學生,有的是年邁的老人,但每個人都有一顆包容、善良的心。在他們的陪伴下,每周幾個小時的值班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在此期間,我還發揮了自己的一技之長,為店鋪拍攝剪輯了幾支宣傳視頻,受到了大家的好評,令我十分開心。雖然志願工作中有大量的體力勞動,常常一站就是一下午,還要一直配戴口罩,但是我還是很開心自己能夠參與其中,因為如果沒有這每周一次的“調節劑”,我平時在家幾乎接觸不到任何人。
9月開學后,生活逐漸忙了起來,學校的課程仍然全部採用線上教學,但圖書館和一些教學樓已經開放。11月,我趕在英國疫情再度反彈前回到了國內,但其中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從愛丁堡到倫敦再到上海,出發前家人一直在為核酸檢測的結果擔心,機場又人滿為患,我在8個小時的漫長等待后終於坐上了飛機。好在兩周的隔離很快過去,終於能和親人朋友團聚時,我才發現,這是我離家最久的一年。
2020年,我經歷了太多無奈和失落,有太多無法完成的心願和遺憾,但對我而言,這也是成長和反思的一年。剛剛進入20歲,我第一次參與志願工作,第一次一個人搬家,第一次參加實習,也第一次沉下心來思考自己的未來。獨處的時光讓我反思了許多過去的經歷和決定,讓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雖然即將到來的2021年依然充滿了太多的變數和不確定性,在親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我相信自己能夠坦然迎接生活中無法避免的變化,並作出於心無愧的決定。當然,也希望疫情能早日結束。
(作者系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生)
“數據庫”、黃金海岸和照相機
吳鵬娟
對陳亦舟來說,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1年的留學生活在轉眼間便結束了。前些日子,他完成本學期的課程並結束了期末考試后回到了國內。
這一年,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陳亦舟的學期課程多在網上進行。在他看來,將學習主戰場由學校轉至家裡,排課時間更加靈活,也為他節省了很多通勤成本。
“但是由線下授課轉至線上授課,課程質量還是會不可避免地打折扣。”陳亦舟告訴筆者,比如有的老師會把提前錄制好的講課視頻放在網上供學生學習,“這樣不僅沒有在學校時的學習氛圍,而且對缺乏自律性的學生來說,學習效果會不太理想”。
剛剛結束的這個學期,陳亦舟共修了4門課,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他所修的信息技術專業所需具備的專業知識讓陳亦舟感到壓力很大。即便學校在網課開設期間為學生開了專門的溝通平台,也安排了相應的助教課程,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惑,但陳亦舟仍然覺得這種方式缺乏實時互動,效果欠佳。
“數據庫”是本學期陳亦舟最喜歡的一門課程。講授這門課的老師是一名中國人,他的勤懇和敬業贏得很多同學的好評。“他是唯一一位每堂課都在線直播授課的老師。”陳亦舟回憶道,“每節課上會有100多人在聊天框中參與交流,大家很喜歡這種感覺。”
疫情期間,昆士蘭大學很注重學生的身體防護和心理疏導。“學校會經常發郵件告訴我們照顧好自己,還介紹了專業的心理老師供我們預約咨詢。”陳亦舟說。
由於性格較為內向,再加上疫情原因,過去一年,陳亦舟並未交到很多朋友,也很少參加聚會等集體活動,偶爾打打游戲、追追劇成為他排解心理壓力的娛樂項目。但是,就在回國前夕,在當地疫情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陳亦舟和朋友一起到黃金海岸旅行放鬆。
通常,澳大利亞的高中生會安排畢業旅行。“不少高中畢業生會選擇到黃金海岸玩1周。”陳亦舟說,“我從來沒有見到過那麼多人一起狂歡,給我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這趟黃金海岸之旅也成為他回國前在澳大利亞度過的一段美好時光。
疫情何時結束是未知的,但這一年對中國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對海外學子來說,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改變,還是積極主動地調整規劃,對未來至關重要。
回國之前,陳亦舟收到了學校發放的通知——下學期繼續上網課。他覺得在這種情況下,適當地調整自己的學習規劃非常重要。“我准備在國內實習半年后再回學校繼續學習。”陳亦舟說。
回國后,陳亦舟陸續參加了幾次實習崗位面試,發現自己的工作能力還有待提升。“工作實踐需要應聘者具備的知識比學校學到的更具體、更深入,而且比較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所以我接下來的計劃是配合實踐操作深入了解理論知識。”
談到新年計劃,陳亦舟希望能在實習過程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具體專業方向,為他返回學校后有目標地深造學習奠定基礎。
除了安排學習和工作計劃,陳亦舟准備在新一年學習攝影。“爭取畢業前學成,可以幫同學們拍拍照,記錄下大家美好的留學時光。”
對於更久遠的未來,陳亦舟坦言還沒有更具體的規劃。“之前只是跟著學校的安排循序漸進地學知識,按部就班地考研,還沒停下來思考自己的未來,希望未來能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