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4000多家醫院設置重症醫學科,ICU醫生執業人數增至6萬多人

守好醫學救治最后一道防線(邁向全民健康這五年⑦)

本報記者  熊  建
2020年12月29日09: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2月25日,東部戰區總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李維勤(中)帶領醫護人員,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二科病房為患者實施俯臥位通氣。
  范顯海攝(新華社發)

  重症醫學是醫療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現代醫院管理水平和整體醫療水平的重要體現。最近這5年,尤其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重症醫學的作用,整個社會有目共睹。

  ICU職業護士人數增加到10萬多人

  “重症醫學是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在國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日常的醫療服務中,重症醫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不久前舉行的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重症醫學專業質控中心主任邱海波如是說。

  “重症醫學規范化診療和質控工作在持續改進。”邱海波說,國家重症醫學質控中心初步建立了與省、市質控中心聯動的質控體系,各級質控中心在重症醫學質控網絡建設、診療規范、指南推廣、質控指標的修訂、評估以及診療行為規范、醫療質量提高以及保証醫療安全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過去10年間,全國設置重症醫學科的醫院數量由1000多家增加到4000多家,ICU醫生的執業人數增加到6萬多人,ICU職業護士的人數增加到10萬多人。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和質量安全報告數據顯示,重症醫學科收治病人數達到211萬人,重症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是8.3%,較前些年有穩步下降。

  重症醫學科的質控指標也有逐步改善。調查顯示,反映重症感染治療緊迫性的感染性休克3—6小時集束化治療達標率,平均可以高達80%和71%。同時,反映醫院ICU醫療安全水平的醫院感染發生率穩步下降。

  據邱海波介紹,從2009年開始推行全國的重症醫師專科培訓,目前已經培訓3萬多人,並在國家、省級、市級的不同層面開展重症醫學相關核心技術的培訓。

  重症醫學是應急救援救治的核心專業

  借助平台學科的優勢,重症醫學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了引領性作用。“重症醫學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救治的核心專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中馳援湖北的4.26萬醫護人員中有1.9萬人為重症專業醫護人員。”邱海波說。

  在疫情早期,重症醫學專家組第一時間提出早期預警,早期識別高危患者,阻止輕症轉為重症﹔重症治療關口前移,按照早期呼吸支持治療、早插管(應插盡插)、清醒俯臥位(應趴盡趴)、及時應用體外膜氧合技術等原則規范治療。“一線的救治經驗已進一步形成了中國經驗,成為中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和國際救治指南的重要內容。”邱海波說。

  此外,重症醫學專家組還及時提出重症專家下沉病區、專家組巡查指導、重症患者每人一策等重要舉措,並按照質控要求對所有死亡病例進行多學科會診討論,不斷完善新冠肺炎重症救治質控體系。

  讓重症病房以外的病人不發展成重症

  近幾年,隨著重症醫學專業快速發展,很多二級醫院以及縣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也開設了重症床位。在數量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如何保証這些新增重症床位的醫療質量安全?

  對此,邱海波表示,中國重症醫學的資源總體相對不足,這些年在各方面支持下,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也面臨著幾個問題。“我們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對縣級醫院、二級醫院來講,重症醫學科的建設目前仍然是整個學科體系中比較薄弱的環節。”邱海波說,“跟別的疾病不太一樣,重症病人往往病情變化特別快,治療緊迫性非常高,而且往往難以轉院,所以加強二級醫院、縣級醫院的重症醫學科建設,是一個重要任務。”

  首先,對整個重症醫學醫療資源進行總體把握,包括醫療團隊、床位、設備等,然后把情況反饋給這些基層醫療機構,讓行政部門去推動促進重症醫學科的建設。

  第二,推動基層醫療機構建立早期預警。“不單單要把重症病房裡面的重症病人治好,同時還要讓重症病房以外的病人不發展成重症。”邱海波說,“我們在二級醫院、縣級醫院積極推廣針對重症患者的早期預警系統,實時監測患者的一些指標,捕捉病情加重的信息。這樣,重症團隊可以及時處理,未雨綢繆。”

  第三,如果遇到比較復雜的重症病人,邱海波表示:“我們還有一個遠程ICU。國家重症醫學質控中心跟一些二級醫院建立了遠程會診系統,一種是簡單的遠程會診系統,一種是可以共享患者全部信息的復雜的遠程ICU系統,使用這種遠程ICU系統,我能在自己的醫院裡看到其他醫院病人的臨床信息,了解病人的情況,遠程指導病人的治療。”這種遠程的專家會診系統,保証二級醫院和一些比較偏遠醫院的ICU重症病人能夠得到最好的救治。

  近兩年,國家在加強二級醫院、縣醫院的重症醫學質控體系,這樣能夠使得縣級醫院、二級醫院的ICU醫療質量水平夠跟三級醫院有同樣的標准,促進整體治療水平的提高。“我們希望重症病人無論是在三級醫院還是在二級醫院,無論是在中心城市還是偏遠地區,都能得到一個積極的、規范的、同質化的治療。”邱海波說。

(責編:梁秋坪、王政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