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北京篇

北京:書寫首善之區小康畫卷 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 

羅華 郭亞飛 王政淇 高星 尹星雲 池夢蕊 鮑聰穎 董兆瑞 梁冠群

2020年12月24日08:27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北京正處在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興。 作為首善之區,北京提出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上作出了表率,形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北京樣本。

近日,人民網“大道康庄”全媒體調研行採訪團隊先后深入北京東城、延慶、密雲、平谷、通州,對老城區改造、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京郊農民脫低、城市副中心建設進行了調研,探尋在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道路上,北京如何高效、穩健地書寫首善之區的小康畫卷。

擦亮古都金名片 老胡同裡迎來新生活

前門的三裡河公園如今是東城區新晉“網紅”打卡地,900米河道水系景觀讓這個置身胡同裡的清幽之地堪稱是“江南水鄉”。

東城區於2017年開始對三裡河進行整治,歷時9個多月,三裡河煥然一新,胡同街區、四合院建筑與自然環境滲透融合,充分展現胡同、院落與三裡河“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人民網尹星雲 攝

而在整治改造前,這裡是一個藏身於舊城裡的“臟胡同”。一位住在周邊胡同的老街坊告訴記者,在整治前,這裡可是另一番景象:垃圾亂放、電線杆林立、電瓶車和自行車東倒西歪、私搭亂建比比皆是。

三裡河公園的“華麗變身”是近年來北京老城區專項整治所取得成果的一個縮影。如何能夠在整治過程中既保留老城區的老北京韻味兒,又能讓胡同裡的老街坊們過上現代生活,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東城區一方面從基礎設施上多管齊下,探索“硬件升級”的新模式,一方面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探索胡同“軟件升級”的新途徑。

——在基礎設施的改建上,東城區既講究精致,更講究以人為本

草廠四條胡同裡,別具特色的路燈杆、圖案各異的鋪路石、“偽裝”成花盆的寵物便便箱等無不透露著精致的巧思。在有限的空間裡見縫插綠,為胡同增加了百余處綠化小景觀,並根據居民的喜好種植了石榴、丁香、玉蘭等植物,原先在胡同裡野蠻生長的葡萄藤,也被架起的藤架歸置整齊。

草廠四條裡老年人居多,公廁裡專門增加了應急警報燈。“如果老人在如廁時遇到了緊急情況,就可以按廁所內部的緊急按鈕,位於廁所外部的紅色指示燈就會隨即亮起,我們也能及時對老人進行救助。”草廠四條胡同物業管理員介紹說。

此外,街道還利用4處疏解騰退的地下空間配置生活性服務業設施,實現“一刻鐘便民生活服務圈”全覆蓋。配建主食廚房、微風市集、雜貨鋪、理發店等便民設施,物業24小時的便民服務車隨叫隨到……胡同裡的便民設施越來越齊全。

——如何加強基層治理?東城區講究“共建共治共享”

秉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新發展理念,東城區充分調動胡同居民的積極性,讓老街坊們積極參與“胡同共治”。“小院議事廳”和“小巷管家”就是典型。

在“小院議事廳”,前門街道工委書記張黎在給記者介紹工作進展情況。人民網尹星雲 攝

“小院議事廳”是草廠四條居民自治組織。在議事廳擔任后援組組長的焦淑琴阿姨告訴記者:“在議事廳,居民生活有什麼難題、垃圾分類怎麼弄,尤其是疫情期間如何加強防控,大家在這裡都可以暢所欲言。”近些年,議事廳的存在實實在在增強了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提高了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准化、精細化水平。

而在東四街道,“小巷管家”發揮著大作為。今年73歲的金大鈞是東四街道的金牌“小巷管家”。他在2017年創辦的花友會成為居民和政府之間溝通交流的平台。居民有疑難問題可以通過花友會這個平台逐級反映到社區、街道、區委區政府。金大鈞告訴記者,花友會把社區311個樓門院3243戶將近1萬人凝聚起來了,現在社區裡的治安、疫情防控、垃圾分類等很多工作都有花友會成員的參與。

可以說,東城老城改造有裡子也有面子,已經成為北京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的生動注腳。

踐行“兩山”論 以生態產業涵養和諧宜居之都

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離不開扎實的生態建設。記者調研的延慶、密雲、平谷都肩負著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重任。

——著力提升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的品質

雖然是清晨,剛剛開放不到兩個月的延慶阪泉體育公園已經有不少晨練的居民和游客。這座佔地1.64萬畝的公園是北京最大的集中連片平原造林地塊,被稱為京北的一塊“綠肺”,是延慶區為全區乃至全市居民打造的一款生態產品。

延慶阪泉體育公園秋景。人民網尹星雲 攝

這是延慶抓住已舉辦的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以及將舉辦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歷史機遇,推動綠色發展、綠色富民、綠色辦奧的重大舉措。如今,一批生態保護工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在延慶區落地開花。

時值中午,記者來到位於生態涵養重點區域密雲水庫旁的雲蒙山景區時,游客如梭,等待接駁車上下山的游客排起了長隊。一位游客告訴記者:“雲蒙山景區才重開兩個多月,就經常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們打卡晒圖。現在正是深秋,雲蒙山最美的時候,我們就趕緊來看看,雖然有心理准備,但還真是沒想到人會這麼多。”

雲蒙山秋景。人民網尹星雲 攝

據園區的工作人員介紹,密雲區於2018年開始對雲蒙山景區進行提升改造,就是為了打造區域旅游新地標,帶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雲蒙山雖然是老景區,但是整體提升改造后,景區的基礎設施、景觀的設計都給游客帶來全新的體驗,景區游客量明顯提升。”

——依托好山好水發展民宿業,盤活京郊農村閑置資源

依托好山好水和舊村落獨有的風俗人情發展民宿產業已成為京郊農村發展經濟的標配,但各地又依托生態涵養區發展的總體布局,因地制宜發展出不同的特色。

姚官嶺民宿集群中的一家民宿外景。人民網尹星雲 攝

“打造民宿集群是我們延慶首創,甚至在整個北方,也是我們開創了先例。”在延慶姚官嶺民宿集群項目“合宿”的接待中心,延慶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鄭愛娟告訴記者,“‘合宿’讓六大民宿品牌入駐,錯位經營,由統一旅游平台負責運營,所有房屋都是姚官嶺村農戶的閑置房產,由該項目的運營團隊以每年3萬元的租金租賃。”

除了租金,民宿產業還能解決村裡勞動力的就業,並且帶動了村裡農產品的銷售。2019年,姚官嶺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可達18000多元。民宿產業帶來的紅利讓延慶開始布局更大的發展:作為2022年冬奧會的賽區之一,延慶還將打造100家民宿作為冬奧人家,促進旅游住宿業升級。

與延慶姚官嶺村相距100多公裡的閣老峪新村是密雲區發展民宿產業的一個代表,這裡走出了一條“民宿+景區”的致富路。

地處京承高速沿線,又居密雲水庫之畔,閣老峪發展旅游可謂得天獨厚。但是,閣老峪近幾年才真正吃上旅游“這口飯”。

日光山谷景區一角。人民網尹星雲 攝

村支書趙宗亮告訴記者,2010年,在政府的幫扶下,閣老峪開始建新村,2014年村民住進了別墅式的民居。村裡將閑置的山場空地租賃給社會企業搞景區開發。正是這一步棋,盤活了閣老峪新村的旅游資源。

北京日光山谷管理有限公司在新村一牆之隔將近1000畝的空地上開發了“輕奢型自然度假營地樂園”。建成兩年多,這個樂園已經成為京郊最“網紅”的打卡地之一。

在詢問土地租金是不是村集體收入的重要來源時,記者得到了否定回答。村支書趙宗亮算了一筆賬:“我們收取的租金很低,因為我們看中的是景區帶來的長遠經濟效益。一是帶動就業,景區承諾為我們村解決30多人的就業。二是景區的發展為我們村裡的民宿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流。”

——打造品牌果蔬業,助推京郊農村高質量脫低

“佛見喜梨這個品種隻能在我們這村裡長,我們也試過在其他地方栽培,但是長出來的果子經科學測定,甜度、礦物質含量等數值都不如我們這裡長出來的。”金海湖鎮茅山后村支書李寶江告訴記者。

茅山后村佛見喜梨。平谷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過去,提起平谷的水果,大家第一反應往往就是“平谷大桃”,但是近兩三年,“佛見喜梨”逐漸能與之“分庭抗禮”。這與京郊農村的果蔬種植業越來越注重塑造品牌效應密不可分。

從一開始,茅山后村發展“佛見喜梨”產業走的就是塑造品牌之路:挖掘歷史賦予特定文化內涵、成立茅山后佛見喜梨產銷協會強調產地屬性、申請地理標志証書突出特殊品質。

據了解,截至2019年,茅山后村種植6萬余株佛見喜梨,年產量30萬公斤,年收入700余萬元,果農收入由2012年的戶均不到1萬元上漲到3萬元以上。

隨著京郊農村脫低致富,北京農村的定位也發生了轉變:從主要是農民的生產生活空間,發展成為首都的生態屏障、宜居空間、戰略腹地,成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水平建設城市副中心 打造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控規》)的批復中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

這一要求決定了城市副中心建設從一開始就要把未來照進現實。在調研的過程中,記者先后來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中國水環境集團北京碧水下沉式再生水廠、北京環球度假區等地來探尋這座城的未來感。

——增綠造林,將城市建在森林裡

2017年9月,副中心正式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剛剛開園一個多月,住在周邊的張先生已經來了十幾次,這裡已經成為他鍛煉身體的固定場所。他說:“以前這是個化工廠,環境很差。但現在不同了,綠色推窗可見、出門可得。”

通州區創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7年9月正式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以來,通州市東郊森林公園、台湖公園等萬畝以上郊野公園和森林濕地已建成8處,千畝以上森林組團達到32個,而佔地11.2平方公裡,有將近4個頤和園大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建成正讓城市副中心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建在森林裡的城市。

在此基礎上,通州區還謀劃了更大的手筆:根據《控規》,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將建設形成萬畝以上的森林組團10個,千畝以上森林組團50余個。

——科學治水,“智慧城市”樣本初顯

“當時這裡要繼續建設一個污水處理廠,周邊的居民非常反對,但最后我們把它完全地下化了,大家一會兒隨我進入箱體后,可以看到我們污水處理工藝都是在地下的。而且,在我們的規劃裡,地表的部分我們將要打造一個公園景觀。現在,周邊房價還上漲了呢。”在通州碧水下沉式再生水廠入口處,廠區負責人李濤如是告訴記者。

污水處理廠。人民網尹星雲 攝

通州碧水下沉式再生水廠是在原廠上改建的,距離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僅2.2公裡。一般污水處理廠的作業會產生臭味,在城市副中心強調環境保護的當下,決策者為何有魄力敢在此處建設一座污水處理廠?

答案就是:科學。

李濤告訴記者,他們打造的是一座面向未來的污水處理廠。該廠升級改造工程於2015年3月開工建設,採用的中國水環境集團第五代專有技術(非MBR膜技術)是替代美國技術的成功典范。而且,該廠是在原有污水處理廠基礎上新建一座地下全封閉的再生水廠,徹底解決了臭氣排放這一世界難題。

碧水下沉式再生水廠是副中心建設智慧城市的一個樣板,為今后城市副中心如何給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健康服務、社區管理、在線教育、交通出行等插上“智慧翅膀”提供了有益嘗試。

——擴大開放,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在通州的最后一站,記者來到了近期關注度頗高的北京環球度假區。“工期進展非常順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年底能建成,確保明年春季精彩亮相。”園區承建方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施工現場十分熱鬧,工人正在測試“環球影城標志性地球儀”的運轉情況。人民網尹星雲 攝

引進北京環球度假區項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擴大開放、面向世界的一項重要舉措。記者在採訪過程中,切實地感受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開放的心態。

比如在如何建造環球影城地鐵站上,北京軌道交通建設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2016年3月到5月,北京市規劃委對地鐵車站組織了國際方案征集,有9家國際知名設計公司或聯合體參加。這是北京第一個通過國際招標征集的建造方案。

北京環球主題度假區項目向國際社會展現了城市副中心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發展氛圍的努力,為未來城市副中心要建設成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具有廣泛和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提供了一個窗口。

老胡同煥發新生機,舊村落催生新產業,生態涵養區走出綠色發展之路,城市副中心正從未來走向現實。

這是北京正在奮力書寫的小康畫卷。展望“十四五”,北京必將朝著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目標砥礪前行。

(責編:梁秋坪、鄧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