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攜手努力,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本報記者  葉  琦  萬  宇  趙益普
2020年12月14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位於莫桑比克加扎省首府賽賽市的萬寶莫桑農業園,是中國在非洲最大規模水稻種植項目。項目規劃開發2萬公頃土地,通過合作種植方式,帶動周邊農戶開發土地,種植水稻。圖為鳥瞰萬寶莫桑農業園水稻田。
  新華社記者 張 宇攝

  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10日發布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十七連豐”。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副主任奧拉薩表示,中國糧食再獲豐收體現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中國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穩步發展農業  參與全球治理

  近年來,中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於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中國利用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全球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政府多措並舉,在應對糧食安全挑戰方面為各國樹立了典范。”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托雷羅表示,“抗擊疫情期間,中國調動各方資源,保証糧油肉菜等生活物資供應,有效緩解了疫情沖擊。目前,中國在糧食安全和糧食生產方面取得巨大飛躍,谷物庫存水平很高。”

  意大利安莎社刊文表示,“農業是經濟和社會穩定的支柱。中國經受住了考驗,在控制住疫情的前提下穩步推進農業生產,為確保2020年豐收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代理代表歐敏行表示,中國的一系列舉措為各國政府參與糧食安全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主張各方攜手努力,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今年11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方支持聯合國明年舉辦世界糧食峰會,倡議適時召開國際糧食減損大會。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負面影響。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疫情可能導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數今年新增8300萬至1.32億。聯合國糧農組織水產養殖處處長馬賽厄斯·哈洛特表示,中方立場和舉措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各國保障糧食安全注入了信心和動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理事會第165屆會議近日通過視頻方式舉辦。時任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牛盾在會上表示,中國是南南與三方合作的堅定支持者、參與者和貢獻者,我們願意分享我們的經驗和實踐,與糧農組織和其他成員國一道,共同努力,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解決飢餓問題。他強調,中方支持召開聯合國糧食峰會,支持糧農組織在峰會籌備、召開及后續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共同推動糧食系統轉型變革。中方鼓勵糧農組織不斷完善相關措施,繼續做好疫情應對工作,特別是要幫助發展中成員不斷加強糧食體系的韌性和抵御力。

  擴大農業合作  助力國際減貧

  “中國一直通過雙邊和多邊等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減貧事業,支持農村減貧和發展領域的南南經驗與技術交流、知識分享、能力建設與投資促進。”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總裁吉爾伯特·洪博表示。

  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以北60多公裡處,有一座中墾農場。種植經理多諾萬·穆丁達正在農場裡為種植雨季的玉米大豆忙碌。穆丁達在農場工作了19年,兩次被派往中國學習農業技術,現在是主要農作物種植管理負責人。“贊比亞干旱缺水,經常限電,不過農場的作物產量遠高於當地平均水平。中墾農場不僅為當地發展帶來農業知識和技術,還幫助農民過上了好日子。”穆丁達感慨道。

  中墾農場是贊比亞面積最大的農場,26年來累計為當地市場供應糧食5萬多噸,通過就業解決近1.8萬人的溫飽問題。贊比亞農業部前部長魯賓達說:“中墾農場的持續穩定經營,具有重要示范效應。農場帶來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指導鼓勵農民積極開發土地,為贊比亞農民擺脫貧困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墾農場經營成功,是中非擴大農業合作的一個縮影。迄今,中國已在非洲援建24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向非洲農民和農技人員傳授農事管理經驗,指導他們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惠及50余萬當地民眾。

  在莫桑比克的中莫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中國專家幫助試驗水稻、玉米、棉花、大豆、芝麻等各類農作物80多個品種,並從中篩選出水稻“粵農絲苗”、玉米“香格裡拉”、棉花“鄂雜棉26號”等優良品種,培訓當地農民3000多人次。

  在中國援建的布隆迪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布隆迪總統恩達伊施米耶稱贊其為“一個偉大的項目”,將“大大提升布隆迪種子本土化水平”。他相信,通過布中雙方農業專家通力協作,中方先進的種植和培育技術將在布有效推廣並廣泛運用。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方宣布將設立規模5000萬美元的第三期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信托基金,繼續支持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施農業與農村發展項目。該基金設立以來,約有350名中國專家和技術人員被派往非洲和亞洲的12個發展中國家,與當地農民分享知識與技術,助力其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升。

  深化科技交流  促進共同發展

  2017年8月,馬達加斯加農牧漁業部植保司司長薩乎裡一行專程來到湖南長沙,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來一張面值2萬阿裡亞裡的新版馬達加斯加幣,上面印著一束雜交水稻。薩乎裡說,水稻是馬達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中國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種植面積越來越大,馬達加斯加人民已基本擺脫了飢餓。

  在湄公河流域地區,中國雜交水稻專家進行數次實地考察,針對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經常面臨干旱、海水倒灌的情況,研制並成功種植耐鹽稻種。湄公河國家積極引進中國水稻優良品種、水肥管理、病虫害綠色防控技術以及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等,帶動當地水稻產業增產增收。“在瀾湄合作等合作機制下,中國協助東南亞國家提高糧食產量,保証糧食安全,也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柬埔寨民間社會組織聯盟論壇項目計劃部主任謝莫尼勒說。

  2019年10月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中國已與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20多份糧食和農業多雙邊合作協議、60多份進出口糧食檢疫議定書,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農業科技交流和經濟合作關系,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農業合作工作組。中國始終將支持非洲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為對非合作的優先重點領域。

  “我們一直贊賞和致力於與中國保持富有成效的合作關系。”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表示,過去10年,通過南南合作計劃和三方合作框架,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計劃在多國取得實質性成果,當地農村生計、糧食安全和營養等方面均得到明顯改善,超過7萬名農民直接受益於國家、區域、區域間和全球項目。“聯合國糧農組織將與中國和其他各成員國一道,為實現更好的生產,提供更好的營養,建設更好的環境,構造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

  (本報羅馬、約翰內斯堡、曼谷12月13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4日 03 版)
(責編:於子青、王政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