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荷日恆村

搬出黑土灘 擁抱好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報記者  劉成友  賈豐豐
2020年11月30日05: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天蒼茫,草枯黃,荷日恆山在蔚藍的天空下巍峨綿延,將荷日恆村抱在懷中。大山養育了這裡的人們,但也阻斷了他們通往外界、脫貧致富的路。

  2006年以來,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優干寧鎮荷日恆村先后實施兩次大規模易地搬遷,並建成歐拉羊繁育基地、牦牛高效養殖基地、畜產品加工廠、小型冷庫、民族服裝加工廠和小汽車修理中心等6個經濟實體……

  山還是那座山,村民的生活卻早已變了模樣。

  易地搬遷,告別窮日子

  窗外,雪花飄飄﹔屋內,奶香濃濃。

  走進獨格杰大叔家裡,一身寒氣瞬間消散。“這條件我以前做夢都不敢想。”57歲的獨格杰身形健壯,放過牛羊、做過生意,因為“有想法有闖勁”,33歲就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一直干到現在。

  “剛上任時,村裡沒通路、沒通電,大片草場退化成了黑土灘,大伙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笑聲爽朗的獨格杰說起往事,語調沉重起來。

  搬遷,讓鄉親們看到了出路和希望。

  自2006年起,荷日恆村因人因戶施策,把61戶貧困戶從邊遠牧區搬遷到集鎮,每戶一套80平方米兩居室,並確定特色產業、勞務輸出、生態保護、社會保障兜底等脫貧路徑。搬遷全部完成那年,全村也實現了整體脫貧。

  村民多爾杰過去隻養了十幾頭羊,一年純收入僅幾千元。如今,他幫村合作社放羊,每月收入1500元﹔兒子當上草原管護員,每月收入1800元,加上每年的入股分紅,一家人生活越來越好。

  “以前別說吃新鮮蔬菜,生病都得靠挖草藥吃。”聊起變化,獨格杰來了興致,“現在不一樣,出門就有小超市、衛生室,不光生活便利了,就連我這糙皮厚肉也變得光滑起來。”

  走出獨格杰家,雪霽天晴,陽光穿過雲霧傾洒下來,嶄新的民居、平坦的村道、整潔的村容,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格外美麗。“一到夏天,村民房前屋后都開滿格桑花、金盞菊,還種植了各種蔬菜,可漂亮啦。”獨格杰自豪地說。

  產業興旺,脫貧增收忙

  裁剪加邊、貼花熨燙、包裝收盒……經過十幾道細致的工序,一件漂亮的民族服飾縫制而成。荷日恆村梅朵賽青民族服裝加工廠內,縫紉機的“嗡嗡”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2015年,荷日恆村積極發動本村手工藝人從事民族手工藝品加工,並從縣扶貧部門爭取到185萬元扶持資金,成立了這座主要生產民族服飾、馬匹飾品和帳篷的加工廠。如今,每天有幾百套服裝、幾十頂帳篷從這裡走向周邊縣區,甚至遠銷西藏、雲南等地。

  52歲的才讓多智來廠工作3年,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技術員,“現在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資,年底還能分紅1萬元,全家脫貧好幾年了。”

  荷日恆村目前已建成6個經濟實體,最早一個是2013年在青海全省率先組建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牧民入股,草場流轉,建成歐拉羊繁育基地,4名貧困戶被安排負責放牧。入股牧戶達252戶、1162人。

  購置29台牛奶分離機、酸奶制作機及分析儀等儀器設備,注冊“羊羔山”商標﹔建設縣裡最大的汽車修理城……

  “2019年村集體經濟淨收入達到251.2萬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279元。”優干寧鎮黨委書記萬瑪本說,“我們將把脫貧鞏固提升與鄉村振興、村集體經濟壯大結合起來。”

  移風易俗,煥發新風貌

  家有“四朵金花”,是索南老人最大的驕傲。“我四個孫女,兩個大專一個本科,剩下那個,可是全村第一個研究生呢!”這是索南經常挂在嘴邊的話,也常被鄉親們拿來教育自家孩子。

  荷日恆村曾幾十年都沒出過一個大學生。這些年,隨著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孩子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村裡出了20多個大學生,有的還出國留學。

  “以前辦紅白事,看排場、講面子,一些村民本來經濟就不寬裕,因此又加重了生活負擔。”村民洛桑說,“2017年出台了新的村規民約,紅白事有了統一標准,大操大辦沒了,鋪張浪費少了,大家不再攀比,負擔減輕了好多。”

  “我們動員鄉親們圍繞社會治理、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移風易俗等村級重要事務和熱點難點問題,集思廣益,修訂和完善村規民約,評選表彰‘衛生清潔戶’‘勤勞致富戶’‘道德模范戶’等,讓大家學有榜樣,干有目標。”荷日恆村第一書記楊德青告訴記者,“村裡還成立了由村民參與的理事監督小組,遏制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

  索南說,荷日恆村現在“兩少兩多”:打牌、喝酒、抽煙的人少了,鼓足勁加油干的人多了﹔鄰裡糾紛少了,鄰裡互助多了。“好生活、好環境帶來好心情,越活越有精神!”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30日 01 版)

(責編:牛鏞、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