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牽挂的北京:胡同煥新生 運河展新景

郭亞飛 高星 池夢蕊 董兆瑞 尹星雲

2020年11月23日09:29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深秋的北京,老胡同的青磚灰瓦在陽光的掩映下更顯韻味,干淨整潔的街巷、古朴雅致的“共生院”,古老的胡同煥發著新生機﹔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兩岸,一棟棟高端現代的樓宇拔地而起,大片綠地和流淌的大運河形成了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美麗畫面。

無論是老胡同,還是大運河,她們既保留了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古都韻味,又綻放著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和首善之區的現代風採。古與今、都與城,都在這裡交匯融通,彰顯著首都北京獨特的魅力。

“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北京站採訪團隊走進習近平總書記曾去過的草廠四條胡同、雨兒胡同和大運河森林公園,見証這些地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的新變化、新風貌,記錄胡同新生活、運河新圖景,感受胡同老街坊和副中心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精細治理 草廠四條胡同居民過上現代新生活

說到“老北京城”,最顯著的一個特色就是胡同。胡同,是北京老城的根基和脈絡,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載體,亦是聯結這座千年古都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前門,一幅古朴與現代交織、文化與時尚縱橫的時代畫卷,在青磚灰瓦的傳統胡同中,呈現出現代小康生活的舒適與安寧。

草廠四條今貌。尹星雲攝

2019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前門東區,沿草廠四條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風貌,聽取區域規劃建設、老城保護、疏解騰退、人居環境改善等情況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草廠四條今貌。尹星雲攝

“草廠胡同過去居住條件比較差,胡同裡盡是泥土路,雨天沒法走,兩旁還私搭亂建。最受不了的是上公廁,冬天太冷,夏天味兒重。”家住草廠四條胡同40號院的朱茂錦告訴記者,經過改造后,居住環境大為改善。“現在我家電器一應俱全,設施現代,隔壁就是獨立衛浴。屋裡暖烘烘的,電暖氣還是儲能式的,晚上用峰谷電,邊蓄能邊散熱,白天斷開電源還能繼續供熱,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老胡同新生活’。”

過去的胡同裡幾乎沒有綠化,灰溜溜的不見生氣。為此,草廠地區在整治過程中見縫插綠、立體播綠,為胡同增加了百余處綠化小景觀,累計添綠2000平方米,並根據居民的喜好種植了石榴、丁香、玉蘭等植物,原先在胡同裡野蠻生長的葡萄藤,也被架起的藤架歸置整齊。

胡同裡的公廁根據周邊老年人居多的特點,專門增加了應急警報燈。“如果老人在如廁時遇到了緊急情況,就可以按廁所內部的緊急按鈕,位於廁所外部的紅色指示燈就會隨即亮起,我們也能及時對老人進行救助。”草廠四條胡同物業管理員介紹說。此外,街道還利用四處疏解騰退的地下空間配置生活性服務業設施,實現“一刻鐘便利生活服務圈”全覆蓋。配建主食廚房、微風市集、雜貨鋪、理發店等便民設施,物業24小時的便民服務車隨叫隨到……胡同裡的便民設施越來越齊全。

草廠四條今貌。尹星雲攝

如今的草廠胡同,別具特色的路燈杆、圖案各異的鋪路石、“偽裝”成花盆的寵物便便箱……精致的細節隨處可見。按照前門東區“文化整體保護”的原則和“老胡同、新生活”國際一流宜居社區的定位,2017年起,草廠地區胡同整體升級整治工作啟動。幾年下來,經過基礎設施改造、見縫插綠美化胡同環境、廁所革命、配置生活性服務業態等改造提升后,胡同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草廠四條胡同也在2019年獲得“北京十大最美街巷”稱號。

今年,前門地區包括草廠四條44號、32號、26號等在內的九處院落成為東城區美麗院落試點改造項目,治理採取“微整治”的方式,按照一院一策、分步推進的原則,打造一批風貌古朴、環境宜居的“美麗院落”。可以說,“美麗院落”就是“老城更新”從街巷向院內、從“面子”向“裡子”的延伸,不僅讓老胡同居民更快地過上現代生活,同時也讓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

新老共生 雨兒胡同華麗變身“胡同人家”

玉河旁的雨兒胡同東起南鑼鼓巷,西至東不壓橋胡同。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沿著彎曲狹窄的通道,先后走進雨兒胡同29號、30號院,到王雲鳳、關世岳、吳愛霞、庄寶等4戶居民家裡察看,噓寒問暖,關切詢問他們工作怎麼樣、收入有多少、做飯燒什麼、取暖怎麼辦、上廁所遠不遠?得知他們的居住、生活條件在黨和政府關心下有所改善,特別是做飯用上了煤氣、取暖用上了電暖氣,並且有關部門已經將這片大雜院區納入了改造規劃,習近平很高興。他表示,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來就是想看看老街坊,聽聽大家對老城區改造的想法。老城區改造要回應不同願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關部門要把工作做深做細,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持,共同幫助政府把為群眾辦的實事辦好。

雨兒胡同今貌。尹星雲攝

北京以帽兒、雨兒、蓑衣、福祥四條胡同為試點,啟動了南鑼鼓巷地區保護復興,對胡同和院落進行疏解、修繕、整治。

在老城復興的過程中,如何在保証宜居性的同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答案就是北京打造的“共生院模式”。在歷史文脈豐厚的核心區,這裡需要的是一種如繡花般精細的織補方式。“共生院”為老城保護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根據這種模式,大雜院內的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開展“申請式”騰退,騰出來的空間再進行重新設計,住進新人,引入新文化。

雨兒胡同“共生院”內的石榴樹。人民網尹星雲攝

“申請式退租”實施后,雨兒胡同裡,有人走有人留。但不論是離開還是留下,居民們的生活環境都得到了改善。居民通過騰退外遷改善,住上了比之前更寬敞明亮的樓房,戶均住房面積由不足25平方米變為戶均110平方米,徹底改善了生活條件。留住居民通過申請式改善,實現居住條件改善,老胡同居民過上城市現代生活。

6年間,隨著修繕整治的進行,雨兒胡同一天一個樣。在總書記曾經視察的雨兒胡同30號院,存在多年的違建已拆除,地面辟出了綠地,寬敞的院落恢復了青磚灰瓦、紅門、綠格窗的古朴樣貌。如今煥然一新的雨兒胡同30號院,也有了新的名字——“雨兒人家”。

“30號院是一座公房院,共有南中北三排房。當時,這裡總面積300平方米,共有14戶居民,居民通過自願選擇‘去或留’,決定是否騰退。外遷出去的,住上了設施現代化的樓房,改善了居住環境。他們走后,院裡把自建和違建拆除了,再利用這些騰退空間為留住居民改善居住條件,裝配現代化廚衛浴設施。”交道口街道工委書記呂德成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雨兒胡同30號院如今已成為典型的“共生院”。人民網尹星雲攝

街面上的變化是外人能看到的,院落裡的冷暖隻有當地居民才能體會。70歲的崇寶財就是雨兒胡同30號院留下的老住戶。2018年,改造“觸角”從院外“伸”向院內,以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為試點,集中解決院落居民廚衛需求。現如今,崇寶財的家裡,廚衛設施齊全,電磁灶讓做飯安全、干淨了許多,門窗也換了新的……生活更方便、更現代化,“過上了有裡兒又有面兒的生活!”

在共生院裡,老建筑將進行保護性修繕,依據人們的需求建設共享廚房,新建污水處理設施,配建衛生間。此外,圖書館、文創空間等文化產業也將來者不拒……可以說,共生院實現了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

不僅如此,“共生院”概念還擴大到了“共生街區”層面,整院騰退后,不同功能、形態的院落之間也可以實現共生。共生院不但留住了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留住了原住民、老街坊,延續著老城的生活方式、社區網絡和歷史文脈,更保留了老北京人的鄉愁。

藍綠交織 大運河繁華盛景正徐徐展開

“隨手一拍都是大片兒!”11月初,正是北京最美的時節,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運河兩岸,楓葉紅了,銀杏黃了,運河碧波蕩漾,與遠處的運河商務區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市民張先生利用周末時間帶著妻子孩子來到大運河森林公園親近自然。“這些年來通州最大的變化,就是推窗可見、出門可得的綠色。”張先生說。

大運河森林公園深秋的清晨美如畫。人民網尹星雲攝

區別於以往規劃的“通過交通干道劃分組團”,城市副中心是用“藍綠”把居民工作和生活的“組團”交織起來——藍為河,綠為林,以綠為底,以水為魂。站在大運河森林公園的月島觀景平台上鳥瞰,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畫卷。

深秋的大運河森林公園依然綠意盎然。人民網尹星雲攝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運河森林公園,他強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要高度重視綠化、美化,增強吸引力。通州有不少歷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

今年“十一”前,與大運河森林公園一路之隔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開園(下簡稱城市綠心)。公園內的標志性景點——5.5公裡長的星形環狀路如同項鏈一般點綴其中,城市綠心一開園就成為了“網紅”。騎行健身、露營野餐、賞景拍照……開園一個月,城市綠心吸引了近38萬游客前來“打卡”。據了解,城市綠心總規劃面積達11.2平方公裡,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綠色發展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尺度郊野公園和森林濕地架起了布局均衡、連續貫通的多級綠色空間系統。

“這一片就是我們廠的烯烴生產區,我以前就在這上班。過去這裡污染嚴重,沒想到現在這麼美!”老李曾是東方化工廠的老職工,“十一”期間他約著幾名老工友重回了東方化工廠——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城市綠心的一部分。廠房、標識、雕塑等都原樣保留了下來,但生態發生了巨變。北投集團綠心項目負責人介紹:“在城市綠心建設過程中,我們採取‘生態修復+隔阻覆土+自然衰減+環境監測+風險管控’等復合策略,種植先鋒植物促進污染物衰減,用生態的方式解決了生態的問題,使之成為一處老工業遺址回歸自然的動植物樂園。”

同樣發生改變的還有通州的河。這一點,市民劉勇利感受最深。退休后,老劉成了一名拍鳥“達人”:“原來拍鳥要往懷柔、密雲跑,現在通州的臭水河都變清了,能拍到的鳥也越來越多了。”這兩年,通州區完成了全區53條段、264千米黑臭水體的治理,到去年底,通州境內的溫榆河、北運河等主要河流水質已達到了北京市水功能區劃標准,河道水環境明顯得到了改善。“現在,家門口的蕭太后河徹底告別了臟亂差,河畔的馬家灣濕地公園成了我拍鳥的首選之地,經常可以拍到白鷺。”老劉說。

地下污水處理廠。人民網尹星雲攝

污水處理前后對比。人民網尹星雲攝

在距離城市副中心核心區2.2公裡處的地下,有一座污水處理廠,這裡“藏”著讓河水變清的秘密。“污水進入處理廠后,預計經過17到20個小時的處理,最后變成清潔的再生水,主要用於環球影城、城市綠心、玉帶河生態補水等。”碧水污水處理廠副總經理史乃彪說,“我們都說這是城市的第二水源。”據了解,該污水處理廠日均處理規模在16萬噸左右,服務著通州區近70萬人口。未來,在污水處理廠的頭頂上還將建成一座600多畝的濕地公園,集休閑、娛樂、科普於一體,免費向市民開放。

通州城因河而興,因漕而盛。水滋養著城市副中心的每一步發展,悠悠的大運河也將書寫城市副中心的壯闊美景。今年6月,《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出爐,明確到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黃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將再現通州北首盛景。在不久的將來,通州大運河將成為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承載地。

隨著《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的發布,北京城市規劃和治理邁上新台階,一張張古都文化“金名片”相繼擦亮,一幅幅壯美有序、古今交融的城市畫卷已徐徐展開。

(責編:於子青、王政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