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一見

一見·總書記關心少數民族脫貧的故事

2020年06月19日09:27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常住居民一萬多人的寧夏吳忠金花園社區,少數民族佔總人數的近半。今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考察時指出:“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56個民族,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一封封回信、一次次考察、一句句囑托,飽含總書記對少數民族脫貧事業的深切牽挂。

福建寧德福鼎市赤溪村·“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

赤溪村舊貌 圖片來源:新華網·福建省脫貧攻堅網上展覽

深居山林的畬族群眾是閩東的特困群體,赤溪村是寧德福鼎市磻溪鎮下轄的少數民族畬族行政村。1988年,剛剛調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多次深入畬鄉同群眾促膝長談,探尋脫貧之道。“先有錢、先辦電”,他強調水電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重要性,主張推動福鼎桑園電站建設。

因建電站,赤溪村在1993年有了第一條通往鎮上的泥結石路。這條路也成了畬族同胞的脫貧路。1995年村民開始喬遷新居,1996年建成水庫,此后通過依托生態資源種樹、種茶、辦農家樂。2017年,赤溪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641元,是1984年的100倍。感恩於黨中央及各級政府對赤溪村的幫扶,村民自發在村口立起了一座石碑,“全國扶貧第一村”。

赤溪村新貌 圖片來源:新華網·福建省脫貧攻堅網上展覽

2015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民族工作簡報》第六期上對赤溪村作出重要批示:“30年來,在黨的扶貧政策支持下,寧德赤溪畬族村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把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建成了小康村。”

2016年2月19日,在北京人民網演播室,總書記通過視頻與赤溪村民連線時強調:“我在寧德講過,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你們的實踐也印証了我們現在的方針,就是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發力。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厲,在現有取得很好成績的基礎上,自強不息,繼續努力。”

赤溪村的變遷,正是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歷程的一個生動縮影。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貧”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是純苗族村,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表示:“我今天來,目的很明確,就是看望湖南少數民族鄉親們。我說了,要看真正少數民族的村子,不要臨時收拾,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狀況。”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談。 新華社記者王曄 攝

也是在這裡,總書記首次提出“精准扶貧”四個字。他說:“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在“精准扶貧”思路的指引下,十八洞村發展起原生態苗族文化旅游、農家樂、獼猴桃等產業,苗族老鄉腰包迅速鼓起來。2017年,十八洞村成為湖南省首批脫貧摘帽的貧困村之一。

整族脫貧——“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

在55個少數民族中,28個人口在30萬以下的民族被稱為“人口較少民族”。他們的脫貧進度,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惦念。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在昆明親切會見了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干部群眾代表。圖為習近平在仔細傾聽兩位獨龍族婦女唱的民族特色歌曲。 新華社記者張鐸 攝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給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群眾回信,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今年兩會召開前夕,又一個人口較少民族——毛南族整族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同正在進行伊瑪堪說唱教學的村民們親切交流。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 攝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黑龍江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了解赫哲族的生活變遷后,總書記說:“赫哲族雖然人口較少,但看到你們生活欣欣向榮,后代健康成長,文化代代傳承,為你們感到高興。”在當地政府幫扶下,通過發展種植、養殖和旅游產業,2017年,赫哲族實現整族脫貧。

2016年8月23日,在考察青海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新村建設時,習近平總書記一席話,給鄉親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移民搬遷要充分征求農民群眾意見,讓他們參與新村規劃。”2019年5月,互助土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作為青海獨有的人口較少世居民族,土族整族脫貧。

截至2019年11月,全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已有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等25個民族實現了整族脫貧。

“扶貧先要扶志”“治貧先治愚”。作為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西藏墨脫縣的老百姓腰包近年來鼓起來了,當地門巴族孩子的升學率從30%提升至100%。截至2019年12月,西藏自治區全部74個貧困縣(區)均已脫貧摘帽。

“看到涼山州‘懸崖村’的村民和孩子們常年在懸崖上爬藤條,上山下鄉,安全得不到保証,看了以后心情還是很沉重,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說當地已經建了新的鐵梯,這樣,心裡又感覺到鬆了一下。”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提到了“懸崖村”。繼修建鋼梯、改造電網之后,2020年5月,被稱為“懸崖村”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84戶貧困戶陸續搬遷至山腳下的新家,開始了新生活。

中國少數民族脫貧事業,正用扎扎實實的成績,書寫下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

“在祖國大家庭裡,56個民族是親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勤勞奮斗,中華民族一定會更加興旺發達,各族人民生活一定會更加富足美好。”總書記的殷殷寄語,正在變成現實。

(策劃|杜尚澤 撰稿|馬原)

(責編:彭心韞、鄧志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