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自身優勢 豐富創作實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戲曲傳統當代轉化的啟示
圖片從上至下依次為京劇《紅軍故事》、莆仙戲《踏傘行》劇照。 |
核心閱讀
讓優秀的戲曲文化在當代繼續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徑是持續上演經典劇目。經典改編,是戲曲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不同的文藝樣式有不一樣的表現手法,戲曲改編必須充分發揮劇種自身優勢,才能真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能否成功化用傳統,以豐富現代戲的舞台表現手段進行藝術創造,是現代戲創作成敗的關鍵。守正創新,才會有當代戲曲文化繁花似錦的景象
我國戲曲悠久而輝煌的傳統,既體現在大量經典劇目的字裡行間,還表現為這些劇目精彩的舞台演繹。它們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和中國人審美情趣的積澱。與文學經典不同,戲曲經典的當代演繹離不開傳承者的表演,而每個人的自然身體都是獨特的、有差異性的。作為舞台表演藝術的戲曲,有更多機會被賦予現代意義,更易於和當代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深入經典 創新再造
讓優秀的戲曲文化在當代社會繼續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徑是持續上演經典劇目。經典改編,是戲曲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戲曲繼承並化用經典早有豐富的歷史經驗: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和明清傳奇都曾大量引用前人的作品,如王實甫《西廂記》取元稹《鶯鶯傳》為題材,白朴《梧桐雨》取白居易《長恨歌》,洪昇《長生殿》又繼之,高則誠《琵琶記》、梁辰魚《浣紗記》也都有所本﹔明末清初以來興起的秦腔、梆子等地方戲,尤其是代昆劇而起、成為最具影響力劇種的京劇,更是大量化用歷史演義和民間評書彈詞,從《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楊家將演義》到《施公案》等等,都衍生出大量戲曲經典劇目。戲曲史上無數類似的典范,為今人的創作提供具有啟發性的例証。
近年來,戲曲界在這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莆仙戲《踏傘行》和湖南花鼓戲《蔡坤山耕田》是近年來在戲曲界獲得廣泛好評的新創劇目。它們深入挖掘民間戲劇傳統,是戲曲界對民族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當代成果。周長賦編劇的莆仙戲《踏傘行》,對莆仙戲長期流傳並深受觀眾喜愛的傳統劇目《雙珠記》和《蔣世隆》進行精心嫁接。劇作者把前者相對次要的情節線單獨抽出,截取並化用后者的精彩場面,進而改編發展為一部新的大型劇目,既真切動人又妙趣橫生。湖南花鼓戲《蔡坤山耕田》也以精彩的民間小戲為基礎。編劇吳傲君充分汲取和保留原劇豐沛的民間趣味,在情節上做了一定的增益,使新劇的內涵更豐富,更具戲劇張力,契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
跨界移植 翻新出彩
戲曲界通常用“移植”比喻跨越文體、劇種和風格、對同一題材進行再創作的實踐。戲曲史上有大量通過移植創造出優秀作品的先例。比如梅蘭芳的《穆桂英挂帥》移植自豫劇,翻新出彩﹔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將現實題材的當代小說改編為古裝戲,令人贊嘆。近年來,戲曲界通過移植而成功推出優秀作品的現象明顯增加,呈現出創造性轉化經典的積極態勢。
秦腔《王貴與李香香》和錫劇《三三》是當代戲曲界創造性地將優秀文學作品轉換為舞台藝術的新收獲。李季創作的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採用信天游這種陝北地區廣泛流傳的文體。它從故事、人物到文體,都與秦腔既有內在精神切合之處,又有美學上的巨大跨度。把這樣一部文學作品移植成秦腔,具有挑戰性。編劇劉錦雲盡可能保留原詩大到格律、小到句式的獨特精華,又使之富於秦腔的韻味和色彩。錫劇《三三》的移植由改編者楊蓉、導演韓劍英和主演董紅共同完成。原著沈從文的小說以風輕雲淡的詩意文筆見長,藝術家們找到了沈從文小說與錫劇之間的美學關聯,是一次成功的轉化。
戲曲的移植改編不是簡單地將其他藝術形式的敘事作品搬到舞台上。不同的文藝樣式有不一樣的表現手法,戲曲改編必須充分發揮劇種自身優勢,才能真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中,通過出色的舞台表演讓前人的優秀作品獲得新的生命,是轉化和發展的重心。
化用傳統 演活現實
優秀戲曲藝術家在成長道路上,無不善於汲取前人的技術積累,並將它們化用於新作之中。當年京劇大師馬連良排演《趙氏孤兒》“說破”一場,就巧妙地化用其師賈洪林在《朱砂痣》裡的身段,恰巧之極,使之成為這場戲中最精彩的片斷。
近年來,現代戲創作在這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陳素琴在上黨梆子《太行娘親》裡扮演抗戰時期晉中山區的一位普通大娘趙氏。她以骨肉至親的生命為代價,悉心撫養八路軍將領后代,體現普通民眾對八路軍的深厚感情。為演好這位性格跨度很大的人物,陳素琴將上黨梆子傳統的花旦、正旦、彩旦、老旦甚至老生等眾多行當的表演身段,融匯在這個人物中,從而找到最適宜的身法。在第二場趙氏目睹日軍暴行,驚恐萬分的場景中,她一路狂奔時的唱段,是對《啞女告狀》和《楊門女將》裡激越蒼涼的“高撥子”的化用。第四場則創造性地將傳統戲《徐策跑城》的台步運用於表現主人公追趕鐵牛的場景。陳素琴將傳統的表現手法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戲中,獲得觀眾的喜愛,也為戲曲界帶來有益啟示。
可以說,能否成功化用傳統,以豐富現代戲的舞台表現手段進行藝術創造,是現代戲創作成敗的關鍵。京劇傳統戲《南天門》一度家喻戶曉。其中老仆人曹福過雪山時脫衣救主的情節及其凍餓時的幻覺,都是戲曲舞台上頗具表現力的經典段落。京劇《紅軍故事》是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的現代戲。其中一個故事表現的是軍需處長火雁凍餓交加,犧牲在雪山上的情景。扮演火雁的青年演員杜喆,在此處就化用了《南天門》中老仆人過雪山時的表演手法,突顯人物的英勇壯烈,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戲曲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戲曲的傳承發展一方面依賴於歷代經典劇作的精心傳承,同時還需要在敘事方法、情感表達和技術呈現等方面,對前人的文化積澱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守正創新,才會有當代戲曲文化繁花似錦的景象。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制圖: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4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