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北京首鋼園區

參與冬奧籌辦 著力轉型發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報記者  賀  勇
2020年09月02日04: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早上7點,劉博強准時來到北京首鋼園區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開始一天的場地冰面維護工作。今年42歲的劉博強,曾是首鋼一名軋鋼工人,如今已轉型成一名制冰師,為國家隊集訓提供保障服務。

  距離劉博強工作地點不遠,是首鋼西十筒倉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曾是首鋼女工的姜金玉身穿白襯衣、黑西褲,正在為訪客講述百年首鋼的故事。

  首鋼群明湖畔,曾經的爐前工李紅繼點贊“園區就像個大花園……”

  10多年前,首鋼實施鋼鐵業整體搬遷。如今,這方曾經淬火鍛冶的鋼鐵熱土,將打造城市復興新地標與冬奧會籌辦、老工業區有機更新、綠色高端發展緊密結合,著力轉型發展。廣大首鋼職工積極投身其中,很多人像劉博強一樣,實現了自己職業生涯的轉變,創造著新時代的新生活。

  “能為保障冬奧貢獻力量是我的夢想”

  在首鋼園區北區,“四塊冰”呈東西走向排列。其中“三塊冰”——冰壺、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訓練館一字排開,它們由原來的精煤車間改造而成。加上由運煤車站改造而成的冰球館,合稱首鋼“四塊冰”。中國花樣滑冰隊、短道速滑和冰壺隊先后搬進了這裡的“新家”。

  拉開冰壺館的外門,站在門口就能感受到陣陣涼氣。進入館內,溫度驟降,與外面高溫形成鮮明對比,劉博強的工作地點就在這裡。

  冰壺運動觀賞性強,冰壺賽道制冰難度大。“和普通的冰場不一樣,冰壺賽道的表面不是光滑的,而是有一層小的凸起,叫冰點,目的是為了改變冰壺賽道的滑度,方便控制和刷冰。”劉博強介紹說。

  為了掌握這項技術,劉博強在外籍教練的指導下不斷摸索,終於贏得了獨立上冰的機會。“等真正上冰了才知道,一次成功不算什麼,每次都能做好才是真功夫。”為此,劉博強每天堅持訓練,不斷提升制冰的技能水平。

  疫情防控中,劉博強跟國家隊一起進入封閉訓練狀態,每天兩點一線,工作時間在訓練場館,休息時間在臨時住處。雖然辛苦,但他認為值得。

  “辦好北京冬奧會,是我們國家的一件大事。能為保障冬奧貢獻力量是我的夢想。”劉博強期待著,2022年將以制冰師的身份,服務北京冬奧會。

  “把奧運精神和冰雪文化講給更多人聽”

  首鋼園區西北側,最先改造建成的西十冬奧廣場總能讓前來參觀的觀眾眼前一亮。

  “這裡是曾經存放煉鐵原料的西十筒倉,現如今成為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簡單的妝容帶著自信,金牌講解員姜金玉娓娓講述著筒倉的變遷。

  姜金玉技校畢業后到首鋼工作,做過天車工,即橋式起重機操作員。“離地面20米左右高空作業,不方便上廁所,就得少喝水。”姜金玉回憶道。

  2010年底,首鋼北京廠區全面停產。“有一段時間,我很迷茫,這首鋼停產了,我該干嗎呀?我能干嗎呀?我那時候天天想這個問題。”姜金玉說,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隨著北京冬奧組委2016年入駐首鋼園區,她與冬奧結緣。

  姜金玉清楚地記得,就是在2016年3月8日這一天,她調入首鋼園區綜合服務公司,在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成了一名講解員。

  “之前工作是對著機器,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當講解員得隨時和觀眾交流,開始很不適應。”姜金玉坦言,后面練得多、學得多了,緊張情緒才慢慢緩解。

  來訪的外賓很多,姜金玉發現翻譯有時不能准確譯出筒倉、料倉這些名詞,於是萌生了學英語的念頭。有一次,她接待了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安德魯·帕森斯。當得知姜金玉曾是首鋼一線工人時,帕森斯很驚訝,連聲稱贊。姜金玉說,她還要繼續學好英語,“把奧運精神和冰雪文化講給更多人聽,講給世界聽”。

  “環境好了,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好”

  站在首鋼園區高線公園的高處遠眺,首鋼滑雪大跳台好似一條“飛天”的飄帶,優美、流暢。

  目前大跳台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但觀眾看台、轉播大道等仍在緊鑼密鼓地施工。為防止工地揚塵,首鋼園區綜合服務公司冬奧物業事業部環保和安全主管李紅繼一有時間就到工地督促增加洒水次數,提醒施工人員對易產生揚塵的物料及時清理、覆蓋、運走。

  1998年,李紅繼從鋼鐵學校畢業后來到首鋼當上了爐前工。“雖然工資不低,但工作條件艱苦,當時有一句話形容我們爐前工,‘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

  如今,以冬奧籌辦為契機,首鋼老工業區向著“文化復興、產業復興、生態復興、活力復興”的目標加快轉變。秀池、群明湖波光瀲灩,遠處的高爐和晾水塔巍然聳立,新首鋼大橋雄偉壯觀,西側的永定河蜿蜒伸向遠方,整個園區美不勝收。

  “看著熟悉的工廠慢慢變得像個大花園兒,我心裡特別高興!”作為親歷首鋼轉型的職工,李紅繼說,藍天白雲是全面小康的美麗注腳,“環境好了,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好!”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2日 01 版)

(責編:楊光宇、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