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拍攝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外景。 新華社發
新華社倫敦8月15日電 通訊:“戰爭之聲”警示人們珍視和平——記英博物館策展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日本投降日’終於到了,一切都結束了。每個人都在想,‘我們能回家了!’”這是英國老兵唐納德·萊什布魯克對75年前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那一天的追憶。
他的這段話,被收錄在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的聲音資料庫裡,今年入選博物館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而特別策劃的“戰爭之聲”展覽。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拍攝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的展品。 新華社發
1940年,年僅20歲的萊什布魯克揮別英格蘭的家人和朋友,與中國和美國聯軍在東南亞戰場上打擊日軍。歷經五年,他終於盼來戰爭勝利,返回家園。
萊什布魯克的故事是“戰爭之聲”展覽所收集的眾多個人回憶之一。觀眾可登錄帝國戰爭博物館網站,通過“戰爭之聲”欄目傾聽不同國家二戰親歷者的追憶和感想。
這是8月14日在英國倫敦拍攝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官方網站上可以在線收聽的“戰爭之聲”欄目。 新華社記者韓岩攝
這些聲音裡的主人,有當年參戰的各國士兵,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幸存的猶太人,有被日軍囚禁的戰俘,也有親歷原子彈爆炸的日本女孩。他們講述飽受折磨的傷痛,劫后余生的欣喜,以及對侵略與殺戮的反思。
英國士兵約翰·庫克1944年在印度與日軍作戰時,被日軍的刺刀刺傷,在戰地醫院搶救並住院6個月才得以恢復。他回憶自己戰后漂洋過海重返家鄉時的心情,這樣說道:“我家門上挂著一面橫幅,寫著‘歡迎回家’。我在門外停留了很久才敲門。闊別家人近4年后,我終於回家了。那是我此生最快樂的時刻。”
前日本炮兵團軍官平久保正男1943年隨日軍入侵印度和緬甸,與英軍正面對抗。戰爭結束多年后,他投身英國的民間友好機構,力促當年參戰各方之間和解。他說:“許多人在戰爭中死去。我們虧欠他們,我們虧欠這些逝者。”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拍攝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的展品。 新華社發
帝國戰爭博物館館長戴安娜·利斯說:“借助‘戰爭之聲’,我們力求重現1945年戰爭親歷者交織的喜悅、希望、悲傷和恐懼”,希望公眾像75年前的許許多多普通人一樣,反思這一重要歷史事件。
耗時多年從博物館的資料中挖掘、整理並研究音頻檔案的“戰爭之聲”策展人安東尼·理查茲告訴新華社記者,他希望通過該展覽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可怕,警示人們珍視和平,永遠不應重蹈戰爭的覆轍。
“這些聲音告訴世人,戰爭比其他任何事情都可怕,它破壞的是無數普通人的生活。”理查茲說。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拍攝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的展品。 新華社發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拍攝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的展品。 新華社發
8月11日,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舉行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一名參觀者走過展品。 新華社發
這是8月11日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拍攝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的展品。 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