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對話6位駐村干部(經濟新方位·聚焦52個未摘帽縣)

2020年08月16日04: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雲南寧蒗縣永寧坪鄉蘇嘎拉易地安置點。
  王正寧攝(人民視覺)

  編者按:當前,剩余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一方面,疫情汛情帶來新挑戰,如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產品銷售和產業扶貧困難等。另一方面,“三保障”問題基本解決,但穩定住、鞏固好並不容易。從實踐看,脫貧攻堅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是充足的,基層干部也積累了豐富經驗。隻要大家繃緊弦、加把勁,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好,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本報記者與未摘帽縣貧困村的駐村干部對話,期望從他們的切身經歷中,尋找告別絕對貧困的長遠辦法。

  

  就業有收入

  心裡就踏實

  外出務工涉及約2/3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初,疫情造成部分地區外出務工困難。如何為穩崗就業創造條件?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革步鄉向陽村第一書記陸仲康:“這疫情期間,咋出去?”“出去了,還能找下好工作?”還記得3月份,我挨家挨戶動員外出務工時,村民們提出了不少擔心。

  大家的顧慮可以理解。關鍵是怎麼辦?好在有粵桂扶貧協作,讓我能為貧困群眾外出務工牽好線、搭好橋。

  和廣東一對接,企業用工信息很快在縣人社局公眾號發布。可貧困戶楊金文卻找到我,他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這些招聘信息。我一條一條給他介紹,篩掉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找出他適合的崗位。楊金文說:“這麼一來,找工作確實方便了不少。”

  外出務工,服務要落到實處。務工証明別擔心,村裡開﹔健康體檢甭著急,鄉裡做﹔就連出行,縣裡都安排了就業返崗免費大巴。怕鄉親們不了解這些服務,我在自家面包車上挂了一隻大喇叭,用普通話、壯話、桂柳話三種語言反復宣傳。

  3月底,楊金文兩口子先后去了廣東。夫妻倆在廣東中山的一家電器公司做普工,裝底座、安開關,平均每人每月收入3500元。他打來電話說:“書記呀,我心裡踏實了。”聽他這麼說,我的心裡也踏實了。

  這已經是我第二次來向陽村當第一書記了,上一次是8年前。這些年來,村裡變化很大,尤其是就業機會多了、村民收入也高了。外出務工的,今年全村有540多人,其中3、4月動員外出的貧困群眾就有43人。這日子好了,脫貧摘帽肯定就不遠了。

  (本報記者張雲河採訪整理)  

  

  種好水晶瓜

  產業促脫貧

  受疫情影響,部分貧困地區農畜牧產品賣不出去。如何克服困難,鞏固提升產業扶貧成果,加快恢復生產?

  新疆阿克陶縣皮拉勒鄉墩都熱村第一書記吐遜江·阿布都熱西提:2018年,我到墩都熱村當第一書記,發現一個當地特產“水晶綠甜瓜”,也稱水晶瓜。

  水晶瓜引進種植10多年了,村裡幾乎家家都種,成為村民主要家庭經濟來源。但前幾年,由於水晶瓜病害嚴重,甚至絕收,瓜農種植積極性被挫傷,除了幾個大戶,基本沒人種植,種植面積隻剩不到300畝。

  我把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時的經驗拿出來,組織瓜農們交流種植、病害防治和銷售經驗。種植時節,邀請自治區農科院專家在瓜農地裡辦起種植技術指導現場會,專業的種植模式和技術培訓讓瓜農們信心倍增。

  去年村裡種植水晶瓜1500畝,銷售額達400萬元以上,農戶每畝平均增收3000元左右,成功打造出“一村一品”。

  今年受疫情影響,銷售可能會出現一些困難,但問題應該不大,因為我們去年組織瓜農成立了宣傳小分隊和銷售小分隊,帶著新鮮的水晶瓜和宣傳彩頁,分期分批到烏魯木齊市、喀什、和田等地推廣,還到阿圖什市等地擺攤銷售,讓大家記住了墩都熱的水晶瓜。

  現在村裡的水晶瓜產業已初具規模,今年我們還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優化包裝,一個瓜一個手提箱,提升品質進超市,也在和電商聯系,把瓜銷往內地。

  除了水晶瓜,村裡還因地制宜發展了養殖產業、引種了板藍根,這些產業將帶動村民們如期實現脫貧。

  (本報記者李亞楠採訪整理)  

  

  人人有學上

  教育拔窮根

  部分地區有的孩子仍然反復失學輟學。如何採取措施控輟保學,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李牙村第一書記馬學良:李牙村大多數鄉親,幾乎世代受窮,建檔立卡戶147戶、919人,貧困發生率61.6%。全村人均耕地不到1畝。很多人外出打工,但因為文化程度低,一年賺不了幾個錢。

  2017年,我從臨夏州委宣傳部一來到這裡就發現,村裡不上學的孩子有10多個,基本都是貧困戶的孩子。入戶調研后,我分析出幾個原因:思想保守,覺得讀書無用﹔重男輕女,認為女兒不用怎麼培養。村裡也沒有幼兒園。越不重視教育越受窮,越受窮越不讓孩子上學,窮根越扎越深。

  為了讓孩子們上學,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宣講法規政策,每次開村民大會,都要講讀書的好處。開學前,要照著學校花名冊核對報到人數,在外地讀書的也要開具學籍証明和就讀証明。和老鄉拉家常時,講我們駐村干部自己的經歷,讓他們意識到讀書的作用。

  有個姑娘叫李曉英,剛念完初一,父親就讓她留在家照顧弟弟。我鼓勵她繼續上學,反復勸說家長。就這樣,輟學一年多后,她開開心心回到學校。

  我來一年后,村裡迎來兩件大喜事:一是建起了幼兒園,二是出了兩個大學生,其中一個是女生。現在,我們村有一所小學,在校生137名,其中建檔立卡戶孩子81個﹔在園幼兒85名,其中女童49個。全村298名適齡生,全部在縣內縣外就讀。

  到今年,村裡出了6個大學生,上高中的也有十幾個。百姓普遍意識到,隻有教育才能拔掉窮根。好幾戶村民跟我說“要多養幾隻羊,把娃供成大學生!”

  (本報記者付文採訪整理)  

  

  小病不出村

  大病能救助

  不少鄉村自然條件惡劣,加上醫療服務水平低,因病因殘致貧問題突出。怎樣讓老鄉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拉伯鄉格瓦村第一書記李寶樹:寧蒗,人稱“小涼山”,高寒冷涼,紫外線強,加上長期貧困,村民整體健康水平不高。

  記得駐村第二天,我到貧困戶陳順強家,沒交流幾句,他母親便泣不成聲。原來,陳順強很早便確診系統性紅斑狼瘡,可由於貧困,平時隻能挖草藥治療,攢下錢再去昆明看病,高額醫藥費讓他家負債累累。

  我反復入戶,和陳順強聊治療方案,幫他申請醫療救助。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陳順強開始享受健康扶貧相關政策,特別是2017年1月開始,像他這樣因病致貧的,可享受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兜底保障4項政策。我幫他算了筆醫療賬:2017年至今,治療費共用去15.8萬元,先后報銷14.536萬元,個人承擔1.264萬元,自付比例僅為8%。

  駐村以來,我充分發揮對口幫扶優勢、積極協調多方資源,爭取到35萬元幫扶資金,新建了村標准化衛生室,並配備相應的醫療設施和2名鄉村醫生﹔還督促落實了1萬元藥品採購周轉金,配備98種常備藥品,基本滿足村民常見和多發性疾病的就診用藥需求,實現了貧困戶“小病不出村”的目標。

  既要治病,更要防病。我定期邀請市裡的醫療專家為村民講授衛生健康知識和健康生活理念,培養村民健康習慣。目前,我們村常住的637名建檔立卡戶都成了家庭醫生的簽約上門服務對象,村裡醫療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楊文明、和曉雁採訪整理)  

  

  來了巡檢隊

  住進安全房

  扶貧工作涉及大量新建及改造農房工程,數量多、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如何保質保量讓大家住上放心房?

  四川越西縣鐵西鄉阿支吾村農房巡檢隊隊長袁亮:越西縣農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繁重,僅易地搬遷的群眾就接近2.2萬人。為加強駐村幫扶力量,我被中建二局派到越西,為全縣的農房改造和易地搬遷做“質檢員”。今年3月,我來到阿支吾村。

  阿支吾村地處偏遠山區,村民住所散落在高山上,住房安全性能差、功能不齊全、條件落后等問題嚴重影響群眾生活質量。農房改造第一步是要摸清情況。由於缺乏全面系統的建筑知識,我們隻有採取笨辦法,從電線電路排布、砌筑施工質量,到腰圈梁、構造柱等抗震措施,逐項檢查,還真查出隱患。

  隻有授人以漁,才能讓村裡今后的農房建設安全無憂。我們編成“黨員干部入戶,八查八問八看”工作手冊,查一查住房、畜圈,問一問住房是否牢固、有無漏雨,看一看住房有無裂縫、房前屋后是否整潔等,在全村黨員干部中推廣,為村裡培養自己的農房巡檢隊。

  同時,我們還編發了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小冊子,發給建設農房的村民,讓他們明白地圈梁、鋼筋搭接長度等都必須符合規范。貧困戶馬海大爾家住在四面漏風的土坯房,安全隱患嚴重,被列入搬遷戶。聽說政府統一修建住房,他主動來幫忙,拉水泥、扛砂石,我送了他一本小冊子,逐頁講解,告訴他就算以后翻新房屋,也得按施工規則來。最近新房建成,他很高興。之后,我們還會動員力量幫他搬家具、打掃衛生,讓搬遷戶搬得進、住得好。

  (本報記者張文採訪整理)  

  

  喝上放心水

  管護也跟上

  貴州岩溶分布廣泛,“有雨遍坡流,無雨水無蹤”,保水蓄水困難。村裡採取了哪些措施解決飲水問題?

  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大宅村第一書記付剛:去年3月,我從縣扶貧辦來到貧困村大宅村。剛進村那會兒,常看到不少老鄉穿梭在山間小道上,背上的竹簍裡都裝著水桶。原來,村裡山高坡陡谷深,老百姓大多居住在山腰,靠接山泉水過日子。一到少雨季節,泉眼枯竭斷流,隻能下山背水回來喝,翻山越嶺,來回一趟至少40分鐘。

  不久后,縣裡啟動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經勘測檢驗,水務部門給村裡在山下找到一處穩定水源,又在山頂修建了一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去年年底,安全飲水工程竣工,提灌上來的水,通過管道源源不斷地流往家家戶戶,大宅村老鄉們總算喝上了放心的自來水。

  三分建七分管,飲水工程持續造福村民,關鍵在於日常管理要跟得上。村裡專門成立用水協會,組織干群一起管護設施。村裡還拿出兩個公益崗位,聘請專人日常巡檢管線,並配合水務部門定期進行設施清洗消毒和水質檢測。

  目前村民用水還沒開始收費,但“大鍋水”肯定喝不長久。為了讓水資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村裡正在抓緊制定用水協會的規章制度,既要建立合理透明的水費收繳標准,又要明確協會職權,引導村民自己管理用水和設施維護事務,防止出現飲水工程無力管、無人管、無錢管、不安全問題。 

  (本報記者程煥採訪整理)  

  統籌:郭雪岩

  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6日 02 版)

(責編:曹昆、馬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