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農產品銷售講好鄉村振興故事(青春日記)
結合自己的專長,我能貢獻什麼?這是近一年來我經常思考的問題。
2019年10月,我來到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玉皇廟村,開始為期兩年的挂職鍛煉。玉皇廟村是魯西南地區的明星村,以前靠工業反哺農業。近年來,縣裡的幾家傳統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始走下坡路,導致當地的農產品銷路窄、頻壓貨。為了幫農民穩定收入,我和同事決定給全縣農產品拍個宣傳片,做一次新推廣。
農產品品類眾多,如何才能找到一條拍攝主線,既體現文化特色又讓人印象深刻呢?我找來地方縣志,仔細翻閱才有了主意。東明是黃河入魯第一縣,人們依河而耕、隨河而生,歸根結底是黃河孕育了這裡豐富的農業作物和精妙的加工技藝。我提議以“母親河的饋贈”為主題,將每種農產品與黃河之間的故事挖掘出來,帶著食客一起探尋農產品裡的“黃河味道”。宣傳片拍出了“大片”的感覺,播出后,吸引了當地及周邊市縣的有關部門和企業前來實地參觀,銷售市場逐漸打開,農民種植生產的積極性也更強了。
前不久,村中採摘園的優質鮮桃收獲在即,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原本要運輸至外地市場的桃子滯銷,果農們一時手足無措。兩家本地企業派人實地考察后,通過合作供貨、網上售賣的方式,解決了村民的心頭難事。在村委會支持下,我把這段助農故事撰寫成稿子,發在微信公眾號上。很快,一些企業主動聯系村裡,申請幫扶困難農戶。為表達對社會各界的謝意,果農們特意精選300多斤鮮桃,通過村集體捐贈給了鎮裡的敬老院,實現了愛心的傳遞。
作為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來到基層工作后,我發現廣闊的基層天地大有可為,其間所遇到的每一個人、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講好鄉土故事的好素材。我要繼續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的需求,聽取村民的建議,選擇典型的事例,找好合適的傳播角度,和鄉親們一起講好深入人心的鄉村振興故事。
(作者為共青團中央干部,現為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武勝橋鎮玉皇廟村駐村干部,本報記者易舒冉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2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