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警鐘長鳴,讓歷史昭示未來(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0年07月31日09: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二月蘭,一種個性頑強的小花,它抗寒、適應性強,恰如南京人質朴、善良、堅韌的性格。每年嚴冬過去,它都在南京角角落落的縫隙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平廣場上,堅韌地生長綻放著。

  這種花也是重生的象征。

  雕塑廣場上,雕塑群再現了當年南京市民面對戰火被迫逃難的情景,傳達出他們的吶喊、掙扎與反抗﹔悼念廣場上,“歷史証人的腳印”銅版路,留下222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及重要証人的腳印,公祭廣場的鐘架上挂著和平大鐘,每年12月13日,鐘聲響徹南京上空……

  這裡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85年建成開放以來,共接待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近億人次。參觀者來到這裡,看到展陳中一張張歷史照片和一件件文物史料,總會久久沉默、低頭垂淚。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是紀念館常設展覽。黑色石板上用中、英、日三種文字書寫展覽主題。展廳左邊是一面巨大的檔案牆,存放著1萬多盒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死難者、加害者及第三方証人的檔案資料。正面是令人震撼的“12秒”流星裝置,死難者姓名緩緩呈現又消失——30多萬同胞在6周內被屠殺,每隔12秒就有一條生命消失。尾廳牆面上,書寫著8個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同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法,大肆屠殺、強奸、搶劫、縱火,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戰后,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判決,大屠殺被害者總數達30萬人以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定,在日軍佔領南京的最初一個月內,城內發生了近兩萬起強奸案,全市約1/3的建筑被毀。

  “面對侵略者的鐵蹄,不屈的中國軍民仍然進行著一次次悲壯的抗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史料研究部研究人員張國鬆介紹,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日軍向南京進犯。南京保衛戰中,中國守軍在裝備差、建制不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在紫金山、光華門、雨花台、賽公橋等地與日軍展開殊死戰斗。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紀念館特聘專家王衛星介紹,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與外籍友人一道救助難民,共同譜寫了人道主義贊歌。

  銘記,是為了擦亮歷史的鏡子,還原事實真相﹔是為了記取戰爭的教訓,開創和平未來。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公祭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

  “設立國家公祭日,表明國家對這段歷史的重視,是對死難者的尊重,也是對世人的警示。”今年91歲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說。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80多年的光陰,積澱了歷史的血淚教訓,鑄就了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今年7月7日上午,南京外國語學校40名應屆畢業生來到紀念館,參加紀念館開辦的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行前一課”。他們即將赴國外留學或在國內大學深造,在臨行前上了一堂難忘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撞響和平大鐘、聆聽專家講座、手工制作紫金草……豐富多元的課程內容,加深了學生們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即將踏上留學之路的周於行說:“我會把家鄉真實的歷史告訴同學和朋友,向世界傳達南京人對和平的熱愛和珍視。”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31日 07 版)

(責編:鄧志慧、王欲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