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

興贛富民的“追夢人”:用幸福生活回應總書記的牽挂

唐維紅、鄧志慧、羅娜、文鬆輝、王京

2020年07月28日10:23  來源:人民網

讓革命老區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是“扶貧干部”習近平最大的牽挂。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我們決不能讓老區的貧困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

“讓鄉親們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

……

總書記一個個深情的囑托,回蕩在江西人民的耳畔。

牢記領袖囑托,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贛鄱大地涌現出一批批“帶頭干”“務實干”“創新干”的奮斗者,他們在扶貧一線“贛”勁十足,用汗水和智慧乃至生命,讓老區百姓的生活悄然發生著巨變,使江西大地“舊貌變新顏”“高路入雲端”。

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報道組,行走在江西廣袤的紅土地上、田間地頭、產業基地中、扶貧車間裡,採訪了一個又一個興贛富民的“追夢人”,透過他們的故事,感悟紅色江西的綠色發展奔小康的故事。

“用幸福生活回應總書記的牽挂”

在井岡山深處、黃洋界腳下、海拔800多米的羅霄山脈中段,坐落著一個叫做“神山”的小村庄。

採訪組一行從井岡山市坐車去神山村,車程將近1個小時,一路雖是高速和柏油路,但在峰巒疊嶂中蜿蜒盤旋,年輕同事都感覺有點暈。

“神山是個窮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舊衣服,紅薯山芋當主糧……”,這句順口溜形象地描繪出神山村過去的面貌。

山高坡陡、土地貧瘠、交通不便,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與貧困相伴。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黨支部副書記左香雲。(攝影:鄧志慧)

“村裡過去的那條羊腸小道多難走啊!”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黨支部副書記左香雲談起往昔時說,2003年冬天,結婚那年,婚車是自行車,一輛車要3個人扶,費了老大的勁才上去,路太陡太滑。婚后第二年,羊腸小道修成了水泥石子路,依然蜿蜒崎嶇顛簸得很。

2016年2月2日,神山村的“命運”徹底改變了。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冒雪來到這個小山村,並留下深情的囑托。

神山人以此為動力,向貧困宣戰,擼起袖子加油干。

“基礎設施要全面跟上”,談起脫貧攻堅的探索,左香雲感慨萬千。為擺脫貧困,他做了很多嘗試,利用當地豐富的毛竹資源,在自家辦了毛竹工作室,從最簡單的筷子做起,慢慢地擴展到筆筒、茶葉罐、牙簽桶等等,但因村偏僻路不好,產品銷量一般,溫飽沒問題,富裕很難。

總書記來的時候,高速還沒通。翌年,高速通車了。村裡的羊腸小道也變成寬廣平坦的柏油路。一路通,百事通! 發展綠色產業,搞起紅色旅游, 2017年2月,神山村與井岡山所有貧困村一同脫貧摘帽。如今,村變美了、人變富了,透風漏雨的土坯房變成白牆黛瓦的客家民居,昔日的貧困村一躍成為示范村,神山村舊貌換新顏。

神山村一瞥。(攝影:王普)

“產業要大力發展”,左香雲如今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們增收致富。村裡把進出黃洋界的古道改建成紅軍小道,將附近紅色遺址穿珠成鏈﹔成立好客神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對接紅色旅游培訓機構﹔依托扶貧大講堂,開發精准脫貧課程﹔引進資金技術,發展茶葉和黃桃產業……神山村的生活更有奔頭了。

“我們用幸福生活回應總書記的牽挂,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過越甜。”談起未來,左香雲喜上眉梢,“我們還在鼓勵發展體驗經濟,以前在山地種黃桃,現在把黃桃種到房前屋后,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吃。還要開辦網店,把神山村的綠色好產品帶給更多的顧客。”

“神山村感恩三字歌”裡,這樣寫道:“等靠要,都摒棄﹔自強路,皆賣力……”借助黨的好政策,依靠勤勞和奮斗,發揮聰明才智,神山村的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笑容越來越燦爛,質朴、自立的本色卻不變。

神山村民居牆上的標語。(攝影:文鬆輝)

“紅色最紅、綠色最綠、脫貧最好,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神山村民居牆上的標語,展示出這個貧困村邁向“幸福高地”的生動畫卷。

“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我們決不能讓老區的貧困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3月6日在參加全國人大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的這份殷殷囑托,一直是於都縣仙下鄉龍溪村第一書記袁勇鋒的奮斗動力。

於都縣仙下鄉龍溪村第一書記袁勇鋒(左一)與村民交流。

“貧瘠!艱辛!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干練、帥氣的“80后”袁勇鋒,被問到第一次到龍溪村的感受時脫口而出。

龍溪村是於都縣唯一一個整村坐落在高山上的行政村,是“十三五”深度貧困村, 157戶貧困戶“散落”其中。這裡曾經坡陡、路窄、彎急……基礎設施薄弱,交通閉塞,孩子們天天踩著黃泥翻山越嶺上學,村民們連自給自足都很難保証。

2016年,袁勇鋒擔任仙下鄉黨委副書記。在幾次走訪龍溪村后,他暗下決心:“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一定帶領龍溪村擺脫貧困。”

說干就干,2017年,袁勇鋒主動請纓,挑起了龍溪村第一書記的重任。

“在龍溪村工作,真的是要用‘生命幫扶’,有扶貧干部在這裡摔斷了腿”,每每回想起訪貧問戶,袁勇鋒仍心有余悸。為了快速進入角色,袁勇鋒從精准摸底著手,堅持“一戶不漏”的原則,深入貧困戶家中、田間地頭,面對面詳細了解每位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以及致貧原因等,分類建立台賬。有的貧苦戶白天外出不在家,他就等夜幕降臨再去拜訪。而山路狹窄、曲折坡陡、常有大霧,夜行危險系數高,袁勇鋒的車好幾次差點跌落懸崖。

“要致富,先修路。”為了幫助村民擺脫貧困,袁勇鋒首先推動修路。經過幾年奮斗,如今外界和龍溪村的路面由原來3米多拓寬到5米,龍溪村17個村小組之間的通組水泥路已完工,直通每家每戶。

龍溪村航拍圖。(攝影:黨童)

“路通了,村民的心也順了,大家脫貧致富的思想也解放了”,談到村裡的發展,袁勇鋒思路敏捷,“有路就有機遇,有路就有希望。路,將會源源不斷給龍溪村帶來美麗的嬗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等靠要不能等來幸福生活。”袁勇鋒十分清醒,貧困戶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發展產業不能盲目,必須立足實際,結合龍溪村的特色優勢,才能有發展。

生姜是龍溪村民世代耕種的經濟作物,獨特的高山環境和土壤,造就了龍溪生姜“貢姜”優良品質。如何做大做強打響龍溪生姜品牌?袁勇鋒帶領貧困戶探索成立了龍溪生姜合作社,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務工+分紅”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成立龍溪生姜協會和注冊商標,通過提升生姜的附加值,逐步引領龍溪生姜擴大種植規模、拓寬銷售渠道,幫助龍溪百姓戶年均增收1500多元。目前很多於都縣城的市民周末都自發開車到龍溪來自己拔姜。

在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傳統生姜產業蓬勃發展后,思路多辦法多的袁勇鋒,又帶領村民引進技術、資金和鄉賢,發展高山藍莓、茶葉、康養旅游等致富產業,探索高質量發展。300畝茶葉基地已投產, 12畝高山藍莓基地進入挂果豐產期,有200名游客已預訂今年的避暑康養。這些可為村裡帶來不少於60萬元的收入。

2019年底,該村成功實現整村脫貧退出。

“龍溪村的變化確實很大,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以后會更美好。”關於未來的發展規劃,袁勇鋒胸有成竹。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如今的龍溪村,空氣清晰,沁人心脾﹔層層疊疊的高山梯田,零星村落點綴其間,美不勝收﹔一條條蜿蜒曲折的盤山水泥公路,猶如一條條“血脈”通往各村小組和村民家門口,老鄉們奔小康的信心滿滿。

“綠色發展理念已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

位於閩贛交界處,有一個曾鮮為人知的貧困少數民族村,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新月”。如今,這個閉塞落后的貧困村,早已蛻變成遠近聞名的致富村。

“蘭念瑛功不可沒!”談及村裡日新月異的變遷,村民們都豎起了大拇指,點贊他們的領路人——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烏石鎮新月畬族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蘭念瑛。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資溪縣烏石鎮新月畬族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蘭念瑛。

說起家鄉的變化,蘭念瑛第一個想到的是路好。“過去從新月畬族村到縣城隻能靠步行3至4個小時,現在已縮短到車程15分鐘,上高速也隻需十來分鐘。”

憶起往昔,62歲的蘭念瑛不禁感慨:“我們是60年代末從‘兩江移民’來到這個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把荒山和干旱田改造成了良田,新月村現在的變化確實翻天覆地。”

當年23歲的蘭念瑛瞅准商機種植花卉苗木,既沒經驗又沒技術的她在苗木種植時並不順利,不到一年時間,第一批苗種就全部夭折。但蘭念瑛沒有放棄,為了彌補自己經驗和技術的短板,她自費前往浙江參加苗木種植培訓班。

學成歸來的蘭念瑛邊種邊鑽研,第一年就喜獲收益,並在第二年將種植面積擴大至4畝,獲純利1萬多元,成為全村首個“萬元戶”。這個20多歲的姑娘,一下子成了當地知名的苗木種植專業戶,村民們都跑到蘭念瑛家拜師學藝。

蘭念瑛毫不吝嗇地向鄉親們傳授育苗技術,幫助村民成立農家苗圃,她經手嫁接的苗木,成活率都在95%以上。在蘭念瑛的帶領下,新月村出現不少靠苗木產業發家致富的村民。1995年,熱心的蘭念瑛被村民選為村委會主任,擔起帶領新月村走向產業富民的重任。

2002年的春天,“新月村苗木公司”在村民的熱切期盼中成立了,蘭念瑛被推選為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從此,新月苗木走俏大江南北。600多畝的苗木基地裡,玉蘭、香樟、含笑等100多個品種爭奇斗艷。苗木種植敲開了新月村的“致富門”,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腳下的步子更穩了,苗木產業也不斷發展壯大。

從發展民宿產業,到銷售女兒紅米酒、畬族三鮮粽、艾葉粿等畬族特色食品,蘭念瑛提出的每一個倡議,都得到村民們的積極響應。新月畬族村現有119戶人家、423位村民,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調研時強調,要把鄉村振興起來,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要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使鄉村的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都煥然一新,讓鄉親們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新月村鄉親有了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蘭念瑛說:“村裡正在挖掘民族特色發展鄉村旅游,開發畬果、畬酒、畬茶,實現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新月畬族村成立了旅游公司,辦起了民族民俗學會,挖掘民族特有文化資源,圍繞“真相鄉村”這一概念,搞起了原汁原味原生態的鄉村旅游。以新月畬族村為一點,帶動周邊其他幾個村,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村都有自己的景點,打造出一條經典旅游線路。

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從3年前的4千人次迅速增長到5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突破3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7萬元。

“現在,綠色發展理念已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蘭念瑛笑著說,“大家都知道,照著這條路走下去,既保護了綠水青山也贏得了金山銀山﹔照著這條路走下去,還將打開更具想象力的未來。”

蘭念瑛、左香雲、袁勇鋒……江西1.22萬名駐村第一書記、3.97萬名駐村工作隊員、30.2萬名結對干部,夙興夜寐奮戰在扶貧一線,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使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彭午林、李俊敏、程扶搖……一張張堅毅的面孔、一個個鮮活的生命,40位犧牲在扶貧一線的江西好干部,也永遠定格在田間地頭,定格在老百姓心中!

“江西革命老區干部群眾精神面貌積極向上,扶貧干部干事創業勁頭足、作風硬,扎根艱苦地區,不計個人得失,講情懷做奉獻。”2020年7月下旬,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督查組對江西省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實地督查后反饋,“江西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能夠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大道上,4600萬贛鄱兒女奮勇拼搏,書寫出了精彩的江西答卷。

肩負著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肩負著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紅土地上興贛富民的“追夢人”,在傳承紅色基因中繼續奮斗創新,正昂首奔往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

更多原創報道:

 

(責編:鄧志慧、王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