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打響反法西斯戰爭第一槍——

從抗戰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

本報記者  辛  陽  胡婧怡
2020年07月25日05: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遼寧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院牆外,時速高達200公裡的“和諧號”列車隔幾分鐘就呼嘯而過。

  “這條哈大客運專線所處的位置,就是當年的南滿鐵路。”殘歷碑前,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高建思緒萬千。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柳條湖南滿鐵路路軌,嫁禍於中國軍隊,並以此為借口突襲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當晚日軍攻佔北大營,次日佔領整個沈陽城。短短4個多月內,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同胞成了亡國奴。

  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結束於1945年日本簽訂投降書,經過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歷程。“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本侵略者的猖狂進攻,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打響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的隆隆炮聲猶如沉重一擊,此后中國各族各界民眾迅速地覺醒起來。”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范麗紅說。     “九一八”事件爆發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召開緊急會議,發表《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之后,中共滿洲省委連續發表重要決議。事發第三天,中共中央發出了抗日救亡的號召,之后連續發表宣言、決議、告全國同胞書等,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罪惡目的和本質,嚴厲譴責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以武裝民眾的民族革命戰爭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張。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副會長、遼寧省委黨校教授王建學說,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迅速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積極展開抗日游擊戰。

  “東北的土地有千萬裡,哪處不是高粱黍豆好山河!”范麗紅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博物館珍藏的舊書,深紅封面醒目地印著——“九一八大合唱 冼星海作曲”。“在一次抗戰研討會上,知道作曲家冼星海除了有《黃河大合唱》,還寫過這部合唱,之后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淘到這本書。”范麗紅認為,文化抗戰意義重大。“無數作家、音樂家以筆為槍、以音樂為號角,喚起民眾投身抗日。”

  今年,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了多場活動。清明節舉行追思活動,深切悼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推出《沈陽抗戰文化之旅——“沈陽抗戰聯線”聯展》及“沈陽抗戰文化之旅雲課堂”主題活動﹔7月7日,與全國多家抗戰主題博物館、紀念館同步舉辦“銘記歷史 共祈和平”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活動……展館裡還陳列了沈陽各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事跡展覽。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展品,跨越時空,讓觀眾感受到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近年來,沈陽市社科聯組織了“遼海·沈陽講壇之沈陽抗戰故事”系列講座活動。沈陽市社科聯主席李宏印介紹說,去年共舉辦10場講座,近3000人次參加。“我們還組織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宣講員,走進機關、校園、企業、鄉村、社區,通俗易懂地講解沈陽日新月異的變化,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關鍵所在。”

  一位來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參觀的社區老黨員感慨地說:“現在,我們的生活變化太大了!真是一天一個樣,越來越好!越是日子好了,越要居安思危。要時刻記住,落后就要挨打!”

  勿忘國恥,實干興邦。當前,沈陽在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任務艱巨繁重。扎實苦干,拼搏進取,實現振興發展,需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歷史給世人以啟迪。我們要以史為鑒,從抗戰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歷史已經証明並將繼續証明,中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征服,沒有什麼挑戰不可戰勝。”范麗紅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5日 06 版)

(責編:白宇、王欲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